林采宜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理财市场往何处去?
林采宜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规范必然是今年金融市场的主旋律,事实已经验证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自2015年开始,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和债券市场开放,共同构成中国理财市场的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完成过山车、新三板井喷、P2P乱象和信托产品违约接踵而至。政策松绑和“业务创新”名义下监管套利制造或者酝酿着各种风险,监管的主旋律逐渐从鼓励创新走向严格规范。
2015年以来,中国的广义理财市场呈现了三个基本特征:
——信用风险市场化。如果说,2014年是中国信用风险元年,政府兜底的刚兑开始破冰;那么,2015年,则是信用风险市场化的开端。随着信用风险个案的逐步引爆,无论是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还是承分销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违约风险扩散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2015年6月2日,人民银行推出《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大额存单利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存款利率的自由浮动终于得到了法律的承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终于落下了最后一只靴子。
在理财市场上,利率市场化通过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率得到相对充分的体现。理财市场平均利率水平最高的当属P2P网络平台,其平均投资收益率在11.1%-14.82%之间,2015年是P2P平台规模井喷之年,也是违约故事频出,坏账率飙升之年,2595家平台中,问题平台896家,占三分之一;P2P的高收益高风险特征从另一个侧面演绎了风险收益相对称的金融市场游戏规则。当然,也从某种角度印证了利率市场化的深入。
——资产管理混业化。在资产管理规模急剧膨胀的同时,混业,成“大资管时代”的重要标签。银行、券商、保险、基金、信托和私募机构都以各种方式涉足资产管理业务,2015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泛资管行业,即蓬勃发展但乱象丛生。
存款理财产品化酝酿隐性资产风险。从资产投向看,为了拉高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了银证、银信、银基合作的各种非标准化产品,甚至一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直接链接P2P平台和私募基金的结构化产品。这些非标产品根据资产投向、基础资产的特点不同,风险程度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特征是共同的,就是收益不确定。而银行方面给理财客户的回报方式却是相对确定的“预期收益”,这些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刚兑特征使得这部分理财产品的性质非常类似于存款,且平均收益显著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而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透支金融机构信用。
与此同时,私募基金及类私募业务风生水起。2015年,随着私募基金法律主体地位的逐步完善,以及券商PB平台的快速发展,私募基金的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都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15年底,共有2.5万家私募机构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私募基金2.4万只,管理规模达4.03万亿元人民币。与此相对应的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银行、数据公司、财富管理公司乃至网络服务供应商等各类机构纷纷加入私募服务产业链,其中不少机构争当私募基金的“管家”。
一个爆发式井喷的市场,总是孕育着各种显性或隐性的风险。而风险浮出水面之后,便是监管体系的拾遗补漏。2015年,是繁花似锦的创新之年,也是乱象纷呈之后的监管套利之年。随之,2016年规范必然是金融市场的主旋律。
事实已经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