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防治蔗龟田间药效试验

2016-11-11 08:49高远起赖开平阮志强林庆才韦茂春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6年10期
关键词:噻虫胺联苯百威

高远起,赖开平,阮志强,林庆才,韦茂春

(1.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化工部,广东 广州 510642;2.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防治蔗龟田间药效试验

高远起1,赖开平2,阮志强1,林庆才2,韦茂春2

(1.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化工部,广东 广州 510642;2.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选用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通过对突背蔗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和光背蔗龟 (Alissonotum pauper Burmeisten)的药效试验,明确药剂的防治效果、适宜用量。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采用邓肯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试验结果表明,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在300g a.i.·hm-2和375g a.i.·hm-2的施用量下,药后90d对蔗龟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4.07%和87.46%,与对照药剂3%克百威颗粒剂药效相当或略高。建议田间施用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300 ~375g a.i.·hm-2即可有效防治蔗龟。

噻虫胺;联苯菊酯;突背蔗龟;光背蔗龟 ;田间药效

蔗龟(突背蔗龟 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和光背蔗龟 Alissonotum pauper Burmeisten) 是广西崇左、百色等甘蔗主产区的重要地下害虫,由于多年连续种蔗,蔗龟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1-2]。 该虫从甘蔗苗期到成熟期均有危害,苗期成虫咬食蔗苗基部造成枯心死亡,导致严重缺塘断垄;生长中后期幼虫取食蔗根和地下蔗芽,将蔗头蛀成洞穴状,遇风易倒伏,对甘蔗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3]。长期以来,防治蔗龟大量使用克百威、特丁硫磷、辛硫磷、毒死蜱等,成分类型较为单一,很多区域已产生抗性,其中部分品种还可能杀伤天敌及害虫再猖獗[4-5]。为减缓害虫抗药性产生,更安全有效地解决蔗龟危害问题,引进和筛选防治蔗龟的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是针对甘蔗地下害虫而开发的新配方制剂,其中噻虫胺是新烟碱类杀虫剂,是高效安全且具备高选择性的新型杀虫剂,与联苯菊酯复配具有良好的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可在有效防治甘蔗蔗龟的同时减少中高毒农药的使用,提高对人、畜和环境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明确该配方制剂在防治蔗龟方面的效果及具体使用方法,笔者于2014 年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为各区域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作物

甘蔗:新台糖22号,新植蔗。

1.2 防治对象

突背蔗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和光背蔗龟(Alissonotum pauper Burmeisten)的混合种群。

1.3 试验药剂

供试药剂: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自行配制)。

对照药剂:3%克百威颗粒剂(市售产品)。上述药剂在试验前均进行含量检测。

1.4 试验实施

1.4.1 处理设置

试验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选择历年蔗龟危害中等偏重且分布均匀的连作蔗田进行,地块土质、肥力、水肥管理及蔗苗长势均较一致。

试验设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225 g a.i.·hm-2、300g a.i.·hm-2、375 g a.i.·hm-2。3%克百威颗粒剂2250g a.i.·hm-2。空白对照共5个处理。实验共设置4个重复,20个小区,小区面积约为120m2,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1.4.2 施药时间及方法

2014 年 3月16日甘蔗下种时施药一次。

施药方法:试验药剂按规定剂量1∶10 与干细土混匀,在甘蔗下种时,均匀撒施于蔗种周围并及时覆土,其余按常规水肥管理;空白对照不使用杀虫剂,其余按常规水肥管理。整个试验期间,除了供试药剂和对照药剂外不再使用任何杀虫剂。

1.4.3 防效调查时间及方法

枯心苗数调查时间:于 3个月后(6月15日)枯心苗趋于稳定时,分别计数各小区总苗数和枯心苗数(试验期间定苗一次,定苗时除掉的苗数和枯心苗数计入总数)。

调查方法:参照GB/T 17980.64-2004规定,药效调查采取全面调查法,施药后90d,在每个小区随机选取67m2调查甘蔗总株数和枯心苗数,计算枯心率和防治效果。

药效计算方法:依据农田药效试验准则GB/T 17980.64-2004计算药效,对试验数据结果运用SAS软件进行邓肯式新复极差法(DMRT法)分析。

枯死苗率/%=调查枯死苗数/调查总株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药后枯死苗率-处理区药后枯死苗率)/空白对照区药后枯死苗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药效试验

2014年实验结果显示(表1),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在225g a.i.·hm-2、300g a.i.·hm-2、375g g a.i.·hm-2的有效成分用量撒施后90d枯心率分别为1.43%、1.08%、0.85%,防治效果分别为79.06%、84.07%、87.46%。对照药剂3%克百威颗粒剂2250g a.i.·hm-2有效成分用量撒施后90d同期枯心率为0.93%,防治效果为86.43%。统计表明,供试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在300g a.i.·hm-2、375g a.i.·hm-2有效成分用量下,防治效果均与对照药剂3%克百威颗粒剂2250g a.i.·hm-2防效相当(p=0.05),但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在225g a.i.·hm-2有效成分用量时,虽然防效也达到了79.06%,也可满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要求,但是与对照药剂3%克百威颗粒剂2250g a.i.·hm-2有效成分用量相比,防效显著低于对照。

结果表明,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在225g a.i.·hm-2、300g a.i.·hm-2、375 g a.i.·hm-2有效成分用量下撒施,可满足农事实践中对蔗龟的防治要求,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在300g a.i.·hm-2、375g a.i.·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常规用药3%克百威颗粒剂2250g a.i.·hm-2的防治效果。

2.2 作物安全性

在甘蔗种植时施用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后,连续观察结果表明,甘蔗发芽出苗与对照无异,甘蔗叶宽、叶色和叶长与对照相当,试验期间未发现参试药剂对甘蔗产生药害,对天敌等昆虫亦无明显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对蔗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用作蔗龟防治的药剂,尤其是代替中高毒及抗性品种。结合新植蔗下种进行土壤沟施,施用剂量以 1000~1250 g·667m-2(有效成分300~375g·hm-2)最佳。结合各区域种植习惯和蔗龟危害情况,建议甘蔗下种时施用1次。在宿根蔗松蔸(3~4月)或甘蔗大培土(5~6月)时根据虫情也可施用[9],但最多不能超过2次,可以有效控制蔗龟等地下害虫的发生。

表1 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剂防治蔗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2014年)

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噻虫胺近些年在甘蔗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6-7]。噻虫胺对甘蔗螟虫(又称甘蔗钻心虫)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如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0.06%噻虫胺药肥混剂,施用270g a.i.·hm-2、300g a.i.·hm-2剂量下,对甘蔗螟虫和甘蔗蓟马都表现出81%~95%的防治效果[8-10],优于常规药剂。同时噻虫胺还对甘蔗地白蚁及温室白粉虱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因此,在甘蔗整体虫害防治上,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考虑到实际使用时的复杂因素,综合供试药剂几个处理的防治效果和枯心率以及用药成本,认为田间使用2%联苯·噻虫胺颗粒剂以300~375 g a.i.·hm-2剂量施用为宜。

[1] 王助引,周至宏.广西蔗龟已知种及其分布[J].南方农业学报,1994(1):31-36.

[2] 黄应昆,李文凤,罗志明,等.甘蔗地下害虫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J].中国糖料,2010(1):62-65.

[3] 黄应昆,李文凤.现代甘蔗病虫草害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 安玉兴,杨俊贤,黄振瑞,等. 甘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思考与探讨(上)[J].甘蔗糖业,2009(4):15-20.

[5] 龚恒亮,安玉兴,管楚雄,等. 16种药剂对甘蔗黑色蔗龟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J].甘蔗糖业,2011(3): 13-16.

[6] 唐静,杨卫斌,谭贤勇. 0.06%噻虫胺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初报[J].中国糖料,2013(3):64-65.

[7] 温玉英.噻虫胺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J].南方农业,2016(12):13-14.

[8] 陶晡,苑士涛,范凡,等. 25%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J]. 河北农业科学,2014(4):40-42.

[10]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等. 蔗龟防治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糖料,2011(4):52-53.

[11] 唐静,谭贤勇,杨卫斌. 0.06%噻虫胺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蓟马的药效试验[J].广西植保,2014,27(1):22-23.

[12] 徐羽,郭涛,玉珍珠,等. 噻虫胺、甲氰菊酯药土处理对台湾乳白蚁的驱避效果[J].广西植保,2014,27(3):7-11.

Field Efficacy of Bifenthrin Plus Clothianidin 2% GR Against 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 and Alissonotum Pauper Burmeisten

GAO Yuan-qi1, LAI Kai-ping2, RUAN Zhi-qiang1, LIN Qing-cai2, LIANG Tang-ming2
(1.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Guangdong Tianhe Agricultural Means of Production Co.,Ltd., Guangzhou 510080, China;2. Guang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Nanning 530001, China)

The effect of bifenthrin plus clothianidin 2% GR on 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 and alissonotum pauper burmeisten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ptimal dosages and persistence were determined by field trial. The field trial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nd the signifi cance of difference was performed by 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DMRT).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300g a.i./ha and 375 g a.i./ha, bifenthrin plus clothianidin 2% GR showed good control effi ciency against 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 and alissonotum pauper burmeisten with control of 84.07% and 87.46% in 90d after treatment 2014. The suitable concentration of 3% clothianidin cyfl uthrin GR was 300 ~375 g a.i./ha.

bifenthrin; clothianidin; 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lissonotum pauper; fi eld experiment

TQ 453.2

A

1671-9905(2016)10-0009-03

基金来源: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20155187;桂科合14125007-2-151;桂科转1599002-8)

高远起(1987-),男,河南南阳人,硕士,从事农药应用推广工作

通讯联系人:赖开平(1975-),男,广西南宁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农药产品研发工作。 E-mail: lkpgxhg@163.com

2016-04-01

猜你喜欢
噻虫胺联苯百威
国家药监局关于联苯乙酸凝胶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公告(2021年第148号)
不同剂型噻虫胺对柑桔木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丁硫克百威的液相色谱研究
多溴联苯醚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
丁硫克百威在豇豆不同时期施用的降解代谢研究
抗菌多肽改性杂萘联苯聚芳醚腈酮研究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噻虫胺研究开发进展综述
利用热激活过硫酸钾技术降解噻虫胺
4,4′-二氯甲基联苯自聚合树脂合成条件优化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