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平
从“微博打拐”到“免费午餐”——访媒体人邓飞
文/陆平
作为一名众多网友眼中的“敢说、敢干、正义、可爱”的调查类记者,邓飞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监督者,直面现实,揭露腐败,监督权利,在致力于为贫困山区小学生每天提供一份热腾腾午餐的行动中,他已成功转型为一名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公益志士。2011年“微博打拐”使邓飞获得了空前的公众知名度,也让他看到了微博这一新兴的社交媒体,所能够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进而他也把自己从一个监督者,变换成了一位行动者。
是什么影响他从一个记者变成了一个行动者?又是什么原因让他盯上了免费午餐这件公益事业?面对公众对于公共慈善事业的质疑,他又是如何面对?从“微博打拐”到“免费午餐”,如何完成从监督者到建设者的转变?
他是一名优秀的记者,曾写出一百多篇关注妇女儿童权利,揭露腐败的重大社会调查报告;在新闻界,他也是一位公认的组织者。但真正使他出名的却是因为微博,当初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成功地利用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工具,让他开启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微博运动。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事件就是“微博打拐”。2008年3月,湖北潜江的彭高峰夫妇在深圳经商时,3岁的儿子彭文乐在商店附近被人拐走。这位父亲为此执着寻找,在3年后的2011年2月8日,通过网络微博最终在江苏邳州一个村庄找到儿子。邓飞对此进行了现场全程微博直播,使得这条新闻2天被国内各媒体广泛关注。作为微博打拐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的邓飞,这些年一直在关注和帮助彭高峰寻子。他说:“还有很多‘文乐’没有回家,希望大家继续发力。”在采访过程中,邓飞也透露出传统媒体的局限性让他很无奈,“以前通过传统媒体,做了一种深度的报道以后,影响到相关的部门,出台一些政策进行全国性的行动。但是运用这种手段找到被拐孩子就像大海捞针,自从有了微博之后就降低了难度,我们可以发微博号召大家一起找孩子。”
“微博打拐”事件不仅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使邓飞的微博粉丝人数暴涨。但这个事件也让邓飞本人有了很大的改变,十几年新闻调查记者的从业经历,曾让他看到太多的社会阴暗面,但微博的力量却使他体会到了“平时不可想象的快乐和感动”,他发现,微博“有一个磁场、有一个气场”,能够让“每一个人的善良和爱心像小溪汩汩流出,最终汇成大河奔腾向前”。他也觉得“以前我们只有思考力和话语权,没有执行力,但自从有了微博之后,我们可以变成一个号召者,能够发起一场社会运动,团结很多人一起去改变。”
2011年的2月,邓飞在一次年会上遇到一位来自贵州穷困县城的小学支教老师,闲聊时,这位老师说她的学生都没有午餐,常常在中午用凉水充饥。听了这件事以后邓飞很震撼。由此也让他萌生了为孩子们建食堂,推动中国贫困山区的免费午餐计划。”就这样,一项新的微博运动再次被邓飞发起。“免费午餐”是由部分媒体人士发起、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的慈善行动。2011年4月,黔西县沙坝小学的免费午餐启动,成为全国第1所享受免费午餐的学校,每选择一所捐助学校,邓飞都会和当地的媒体同行、志愿者一起前往实地采访、考察,然后将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微博公布于众。微博的公开透明为免费午餐项目带来了信任,也开创性的创造了一种由网络为基础的公益模式。“对孩子来说,大规模的饥饿,他们身体发育不好,他们一天到晚就饥不择食,这实际上是他们的生命健康权利,它不只是一个物质匮乏的一个问题。而涉及到这个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这一活动发起半年多后,免费午餐项目就筹募资金超过2500万元,汇集到13个省份110多所学校。该慈善行动因效率高、管理透明、参与广泛、民间与政府合作默契,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从免费午餐开始被倡导,到后来规模迅速的扩大,得到许多媒体和众多明星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但很多问题也接踵而来。免费午餐的活动刚开始没多久,“郭美美”事件爆发,导致公众对公共慈善组织普遍产生了质疑情绪。有人问邓飞:吃一碗面多少钱,山村鸡蛋的价格多少,活动组织者是打车还是坐公交车等。这些怀疑并非没有来由。志愿者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个别学校的确出现了蹭饭情况,学生把家里年幼的弟弟妹妹带来一起进餐,或者用饭盆带饭回家去给老人吃。“但我们要严防的是周边村民去吃,那就毁了,会变成大锅饭的。”面对公众的怀疑,防止贪污腐败的现象出现,邓飞要求每个被捐赠的学校必须开微博,校长要通过微博详细说明,每一笔钱是怎么花的,而且微博不能由负责采购的人掌管,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全国人民都能看见,他们对资金透明度的努力。邓飞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捐款人和志愿者对于这个团队的信任,只有这样,捐款才会源源不断地进来,孩子们才会有饭吃。
“免费午餐”在民间的巨大成功很快引起了国家的关注。2011年10月,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普惠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在国家与政府也提供免费午餐之后,邓飞他们的免费午餐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免费午餐从此有了国家模式和民间模式,后者是否要在前者出现后退出?邓飞及其支持者的免费午餐回答说“不”,他们还会继续做,同时也会观察160亿元施惠680个县市的国标投放。这是免费午餐成为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决策的第1个公益项目。这成为当下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范例。
我们常常认为人在愤怒的时候,能量级别是很高的,但是科学家会告诉我们,爱的力量,柔软的力量,它所具备的能量比愤怒更高。作为记者的邓飞看到的更多的是社会的负面,当他成为一个行动者的时候,他发现,其实在我们的国家当中,正能量无处不在,他只不过在等待被激发的那一刻,为官是一种力量,行动更是一种力量,他带来社会的进步,也带来我们自身的改变。
自从2011年发起“免费午餐”开始,邓飞似乎在公益上有点“一发不可收拾”,平均几个月就推出一个新项目,行动逻辑是:发现一个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落实解决问题。其中,免费午餐、微博打拐、大病医保、暖流计划、会飞的盒子侧重乡村儿童公益,让候鸟飞、中国水安全、拯救古建为乡村生态建设,e农计划为扶持乡村经济。每个版块项目都有独立的团队运作,发起方也往往不只有邓飞,还有动辄“数十家”的媒体、企业和基金。
然而最近,邓飞终于决定不再狂飙猛进。
这足以让人替他松一口气。过去几年,这匹中国公益界横空出世的黑马,跑得太快了。他不停地吹响冲锋号,不停地抛出新项目,短短数年帮助了无数中国乡村儿童吃上免费午餐,享受大病医保。他因此收获了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奖杯和前所未有的声誉,也在38岁的盛年累得两鬓花白。他宣称自己找到了柔软改造旧秩序的新模型——公益搭配商业,即用公益连接城市捐助者与乡村受助者,再用电商、物流、贷款、农业技术、人力资源培训等方式实现城乡优质资源互流,帮助偏远、贫困的农村家庭提升收入,吸引孩子们的父母回家。“这个发展不均衡导致毛细血管破裂的国家,现在通过互联网已经开始联系到了一起。”
邓飞说,他做好了跑“马拉松”的准备,打算坚持10年,甚至20年。他还特意强调,他带到乡村去的企业,不是破坏性力量,而是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