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杨 芜
破解“看病难”的杭州模式
——访杭州市卫计委主任滕建荣
记者 | 杨 芜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重大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杭州卫生职能部门积极探索解决良方,“智慧医疗”早已成为全国样板。
2015年9月14日,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群众就医满意度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12月底前,城市三级甲等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所有县(市、区)全覆盖,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训任务全面完成;到2017年底,城市三级甲等医院人、财、物全面下沉的长效机制建立,重点项目有效推进,合作办医成效日益显现的工作目标。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不久和该实施意见印发一周年之际,我们走进杭州市卫计委,聊一聊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杭州模式。
记者:我市卫生部门从2012年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创优,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智慧医疗”应用,颠覆了沿袭几十年的就医模式,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就医体验,特别是全国首创的智慧医疗诊间结算服务,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为“智慧医疗”的全国样板和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请您具体谈谈“智慧医疗”工作给市民带来的实惠及成功的经验。
滕建荣:杭州“智慧医疗”能顺利推进得益于杭州“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早在2004年启动的杭州市民卡工程,在全市建立了一个具有强大综合应用功能的智能卡应用系统。2012年下半年开始,市卫计委联合市民卡公司围绕市民卡顶层设计,组合推出智慧医疗应用:分时段预约诊疗、市民卡诊间结算、出院病人床边/病区结算、24小时自助挂号、医生诊间预约检查、网上查询体检检验报告、远程会诊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健康杭州”微信就医平台等,颠覆了沿袭几十年的就医模式,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就医体验。到去年,杭州市已有500余万参保人员开通市民卡诊间结算功能,2015年,《杭州智慧医疗信息惠民工程的创新与实践》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全国唯一示范样例,印发至全国80个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参照学习。
杭州智慧医疗之所以取得明显规模效应,源于三大特色经验:一是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国内部分城市也都有一些创新的信息惠民应用,但由于仅仅在一两家医院运用,影响了群众接受度和使用成效。而杭州在推行智慧医疗的初始阶段就确定了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策略,对试点证明有效的举措迅速在所有市属公立医院齐头推进,并进而向下延伸到所有县级医院、城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部分民营医院,向上延伸到了省级医院。病人到所有医院就诊都只需一张市民卡。二是智慧医疗应用覆盖医院各服务环节。杭州以“全城通”应用、“全人群”受益、“全自助”服务、“全院通”结算为方向,推进了智慧医疗应用的广泛覆盖。三是信息互通共享。杭州市2012年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2015年7月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国家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的省会城市。
记者:上半年在海宁召开了全省“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现场会,省委书记夏宝龙强调,要下更大的决心,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带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请您谈谈,杭州“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在县(市)区一级和城市社区一级分别有哪些具体举措?
滕建荣:我国城市聚集了优质医疗资源,农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往往医疗人才缺乏、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不放心,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县城、到大医院就诊。为了提高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放心在基层就医,自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两下沉、双提升”要求后,杭州市政府、市、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医院三级联动采取多项举措推进医疗资源、医疗人才“双下沉”:
一是落实财政保障为“双下沉”的顺利推进铺就了“快车道”;二是实行激励考核政策鼓励医务人员下乡下基层;三是实施市属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紧密型合作办医,有效提升县级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服务能力;四是实施县域中心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全市市级和县级医院与中心镇基层医疗机构紧密型合作办医全覆盖;五是推进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其中包括“县域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工程(以当地区、县(市)第一医院或其他县级医院为龙头,覆盖全县(市、区)乡镇卫生院及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县域内的检验、病理、影像、心电和消毒供应等“五大中心”建设)和“市属医院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工程(以四家市属三甲医院分别与杭州市7个主城区进行结对帮扶形式,建立以市属医院为龙头,覆盖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影像、心电会诊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慢病联合诊疗中心“四大中心”),进一步形成了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六是市属医院与“社区医院”建立医联体,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家”,让老百姓在社区放心就医。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杭州卫生职能部门确实在“双下沉、两提升”方面投入很多,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成效如何?
滕建荣:到去年底,我市已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底到边。一是实现市级医院对区县下沉的全覆盖,6家市属三级医院托管了18家县级医院。二是县级医院对乡镇下沉的全覆盖。萧山等三区及桐庐等四县(市)32家县级医院与14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心)建立紧密型合作办医模式。
经过三年来的帮扶,市属医院为受援医院引入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增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基层医院许多原先做不了的手术如今能做了,没开展的医疗业务如今有了,原先没有的病区如今开设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农村群众得大病可以不出县。同时,基层医院的学科水平也明显提升。2014年以来列入杭州市医学重点学科的县级医院数和重点学科数分别比上一周期增加4家和9个,发表SCI论著增加30余篇,Ⅰ级杂志发表的论著数量也显著增长。
记者: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隆重召开,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悉数出席。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长期以来,大医院人满为患和基层医疗机构利用不足的问题并存,既浪费资源,影响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益,也推高了医疗费用,加重患者负担和医保资金的支付压力。分级诊疗制度是破解这种现状的一剂良方,请您谈谈杭州在这方面的工作。
滕建荣: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了新时期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明确了我国要推进建立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中分级诊疗制度位居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杭州市近两年通过实施医联体和社区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除了上述讲的市属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医联体,2014年10月,杭州市在国内率先推行医养护一体化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居民与社区医生签约后可提供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家庭病床、健康评估等连续、综合、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
市卫计委建设了全市统一的连接所有市级医院和城区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平台,90%以上的在杭省级医院也加入了这一平台。该平台具有医养护签约、移动签约、转诊备案、检查预约、电子病历上载下传、转诊满意度评价等功能。市级医院提前两周、开放30%的固定号源给到双向转诊平台,并指定科室专门负责社区转诊。运行两年以来,经市医保部门统计,60%以上的签约病人选择了在社区就诊,15%的签约病人在社区就诊后由签约医生转诊到省、市医院就诊,精准预约转诊2.7万余例。可以说,我市已逐步建立起“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秩序和模式。
记者:杭州在推进“双下沉”方面下一步还有什么计划?
滕建荣: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下沉”工作。最近,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与建德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建德市开办市七医院浙西分院,经费由杭州市政府投资,土地由建德市划拨,市七医院全面托管。浙西院区将按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标准建设,开设床位800张,力争3年内建成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环境优美、全国一流的精神心理康复型养身医院。这是我市推进“双下沉、两提升”的创新举措。
我市还将继续推进18家托管医院的“双下沉”工作,主要从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加强对支援医院的考核、对受援医院的评估。同时,县级医院对农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下沉”也要进一步深化,加大帮扶力度,丰富合作内涵。市卫计委将对县级医院下沉工作开展专项督查,使我市“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取得更大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