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企业文化塑造研究

2016-11-10 15:21董志强
现代交际 2016年18期
关键词:塑造文化企业

董志强

[摘要]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关键是处理好“三子”关系,把握好三条原则,善于运用企业文化的体现和传递方式,增强文化建设的执行力。

[关键词]企业 文化 塑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049-02

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是文化致富的时代。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员工强烈的归宿感和共同的价值理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可以为企业积累深厚的发展底蕴,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怎样塑造和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呢?笔者认为关键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处理好“三子”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是抓好“三子”,即企业文化建设的“面子”“里子”“底子”。

企业文化建设的“面子”是指制度和行为的积淀。企业文化塑造本质上就是制度与行为的积淀。我国儒家思想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我做起。企业文化塑造也是这样,一开始,由先知先觉者发起,是少数人改变大多数人的过程;等大家都改变过来了,新来者就变成了少数,于是变成多数人改变少数人的过程。好的文化可以通过制度与行为的积淀而成,坏的文化也可以通过制度与行为的积淀而成。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企业文化塑造过程中,面子建设要注意避免陷入两种误区:一是走极端,即文化建设僵化,完全用硬性的制度约束等同于文化建设,各种制度浩如烟海,缺乏文化管理软化的一面;二是忽略文化建设的形式和文化建设的载体。

企业文化建设的“里子”是指企业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树立。核心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员工的价值取向,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有了这一判断标准,才能让员工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可贵的,什么是要抛弃的。我国企业文化的“里子”建设关键是要解决价值排序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的“底子”是指企业存在的人性、社会文化、市场环境。人性、社会文化、环境趋势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好的企业文化建立在对两者的深刻领悟和认识理解上。对于底子,我们不能采用“建设”,而应该是“尊重”“利用”“适当改造”。

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子”建设重点是“里子”建设,关键是要解决价值排序的问题;“面子”建设重在贯彻落实;“底子”建设则主要是与时俱进、加快适应的问题。

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好三条原则

(一)以人为本,尊重人才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人放在第一位,要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有不少企业在口头上讲“以人为本”,但落不到实处。如,许多企业在制定本企业薪酬制度时,主要是从资方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为企业赚取最大利益,而对如何建立令员工满意的薪酬制度、最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最大能量,却考虑得很少。

(二)中西结合,中国特色

企业文化,起源于日本,成熟于美国,根植于中国。日本的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美国,进而整个西方世界,通过融合西方文化,形成了西方的企业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很大成分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日本企业家把中国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作为自己搞好企业管理的圣经。现在我们学习西方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西方的企业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比如说,注重制度建设、注重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等。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对西方企业文化的学习、借鉴,但要突出中国特色。我们在企业文化塑造中,一定不能丢了根本。中国优秀的传统商业文化很多,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货真、价实、量足、守义”的伦理道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捐赠国家的社会责任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三)注重实效,树立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注重实效,要表里一致,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只有产生实际效果,大家才会觉得企业文化建设管用,才能得到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同,才能强化原来比较虚化的理念。但在抓实效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忘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确立文化理念,文化的本质属性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只有每个员工都有了理念,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地发挥引领作用。企业需要树立的具体理念很多,从大的方面讲,我们重点强调以下几个:

一是树立“船”的理念。就是让员工认识到,企业就是航行在市场这片大海的一艘小船,每位员工都是这艘船上的一员,任何一个人的工作疏忽都可能造成船的沉没。要使员工树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识、“同舟共济”的意识等。

二是树立“木桶”的理念。一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边,而是取决于最短的边。树立“木桶”的理念,就是要使员工认识到,最低素质的员工影响了企业整体素质,员工改造,要从最差的做起。

三是树立“创新”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是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一个企业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等待它的唯一命运就是被淘汰。企业要有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曾经指出未来有8种人将变成困难户,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八小时之外不学习的人。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企业要想健康成长,必须成为学习型企业。

三、要善于运用企业文化的体现和传递方式

企业文化的体现和传递有许多方式和途径,在企业文化塑造中,一定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

(一)故事

任何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都有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都有许多让人感动的故事。企业文化可以通过故事产生,也可以通过故事体现和传递出来,也就是“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即从故事中总结经验,提炼理念。比如大庆油田“三老四严”精神:在1962年石油会战中,采油一厂四中队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一名学徒工由于操作失误,挤扁了刮蜡片,隐瞒不报,造成事故。这事让队长辛玉和知道了,组织全队在这口井前召开事故分析现场会,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找到了干好工作的根本。经过总结,提炼为“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1964年5月,石油部召开第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将采油一厂四中队的经验进一步概括为“三老四严”精神,并在全油田推广。

再比如,中国的海尔集团1985年曾经把76台有质量问题的电冰箱全部砸掉;韩国的三星集团1997年曾经把15万部次品手机一把火烧掉。这些都成为企业追求质量的故事。

理念故事化,就是把一种理念用故事体现和传递。企业文化中的故事不是生活中讲一个段子,逗人一乐,而是为了倡导一种价值观念。之所以理念要故事化,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方式,更容易体现理念,更容易让员工理解,更容易传承。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是用这种方法塑造和传承的。

(二)仪式

即企业搞一些仪式性活动,表达、强化企业的精神、经营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等。比如,海尔在它的生产车间、作业区的显眼处,设置有60厘米见方的特别图案。这个图案是红框、白心,在白心上印有一双绿色的大脚印。在这个图案的对面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12个字。每天下班的时候,班组长、作业长都要站在脚印上总结反思当天的工作。还有一些企业在上班前或下班后将员工集中起来背诵企业的格言、唱厂歌等,都是一些仪式性的活动。当然,这些活动搞得不好的话,就会流于形式。如果有真实的故事支撑,有深刻的内涵,那么,它对企业文化的体现和传递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物质形象

指的是企业标志、标识、办公楼设计、办公室摆设、员工着装等,也可以体现企业的文化理念。比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注册标志是请韩美林设计的一只腾飞的凤凰。凤凰,象征着吉祥如意。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凤凰飞到哪儿,就会给那里带去安宁与幸福。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凤凰标志,又是贵宾“VIP”的艺术变型,表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把每一位旅客和货主作为贵宾服务的诚意。

(四)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宣传和强化企业文化。比如说,有的企业对骨干员工奖励的时候,特地把这些员工的家属请来,搞一个联欢活动,并且把奖金发给这些员工的家属,以示企业对员工家属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关心的感谢,也体现了企业关心人、尊重人的文化理念。

(五)语言

包括企业名称、格言、标志性语言等,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文化理念。比如,北京同仁堂的店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不仅反映了企业的文化理念,实际上对员工也是一种教化,是一种自醒自律,对外则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要让企业文化落地,由理念文化变为执行文化

真正的企业文化不能让先进的文化理念在天上飘,员工的行为在地上爬。要通过把深奥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好记、好认、好懂、好用的企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把理念文化变为执行文化。把理念文化变为执行文化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宣传倡导

宣传倡导,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步骤,具体包括三点:一是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活动、印发企业文化手册等,向员工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员工了解并接受;二是企业领导带头践行企业文化;三是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企业文化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比如制定完善学习制度、培训教育制度、奖罚制度,等等。

(二)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庆油田的王进喜、鞍山钢铁公司的孟泰和宋必达、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等,他们对本企业的文化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企业文化塑造中,一定要挖掘典型,树立好标杆。

(三)素质培训

素质培训,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保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优秀的企业员工基础之上的,企业一定要舍得在员工培训上花钱,即使培训后可能有员工会跳槽,但是,只要有一部分员工留下来,哪怕这个比例只有10%,这样的培训就是有意义的,因为留下来的员工恰恰是最认同本企业文化的员工,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会远远超过企业培训的费用。

【参考文献】

[1]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2]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01).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塑造文化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2018上海企业100强
谁远谁近?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