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东
摘要:我国的烹饪艺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类别繁多,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除形成了川鲁苏粤等地域菜外,还有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谭家菜和肆市菜之分,各具特色。其中,宫廷菜的起源和发展,既有它的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因素。因此,烹饪教学中宫廷菜的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关键词:烹饪教学;宫廷菜;烹饪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219-02
一、宫廷菜的由来与发展
宫廷菜是阶级社会的产物,起源可追溯到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的等级差别,不仅表现在人们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方面,同时也在饮食方面反映出来。如奴隶出身的宫廷厨师伊尹给商炀的一份食单中,就汇集了当时天下近百种珍馐美味,提出了烹调的基本理论和质量标准,概括了水中的鱼虾,窜的飞禽,地上走兽的特性,提出了去其杂味之方法,说明火候的重要性,强调五味的性能和调味的顺序以及数量等。
到了周代,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宫廷菜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周礼》中不仅对原料的选择、鉴别、加工,食物配伍、火候,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质量要求,均有较详细记载,而且对膳食也有明确规定,“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二十瓮”。把天子的物资享受规格化、法制化。周代宫廷菜对后世影响极深,特别是“周八珍”一直被认为是宫廷菜的正宗,历代御膳之典范。
秦汉以来,随着我国空前的统一,生产力发展,海内外贸易的扩大,食物的来源更加丰富,烹饪的方法也更加多样,是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势,使宫廷菜方得集天下之奇珍。不少民间和官府美味佳肴被纳入宫中。如唐朝大臣韦巨元写的《烧尾食单》即当时官府菜,被进纳唐宫的代表作。
元朝统一,使少数民族南下东迁形成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少数民族的王府菜和历代宫廷菜融为一体呈现了新的面貌。元朝宫廷菜最大特点是以羊为主,强调“食疗”,使中国烹饪技术与医疗密切结合,开创了“食疗”的先例。
满清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宫廷菜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慈禧听政时期,更是盛极一时,山珍海味,干鲜果品等贡品每日飞马运送,令厨师精心烹制,花样无穷,一餐菜点百种以上。康乾盛世的“千叟宴”“哨鹿宴”和“满汉全席”等,就是满清大规模宴席的代表。可以说清末时期的宫廷菜集数千年来中国菜肴与历代宫廷菜之大成,继承了各民族烹饪技艺之绝,是祖国烹饪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但由于民族饮食习惯的不同,宫廷菜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尽相同。
二、宫廷菜肴的特色
1.花色品种繁多,用料选配精严
我国烹饪原料品种之多,来源之广,是举世无双的。早在周代,我国的烹饪原料就有了极大的发展。据商代伊尹给商炀的菜单中记有: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燕之翠,凤丸,洞庭之,东海之等。周朝的“八珍”是地道的宫廷菜,历史上还曾有“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之说。随着简略的发展,各民族的饮食交融,使烹饪原料的来源不断扩大,至于蔬菜、瓜果和调味品种更是数不胜数。选料精细,如燕窝、鲍鱼、竹荪、鹿鞭、麒面等等,举不胜举。总之,历代封建帝王都把天下之珍品据为已有,挥霍无度,但由于建都地点和民族包含习惯不同,对菜肴原料的选择也有所侧重。
2.围中有配,配中有镶
宫廷菜除要求色香味型外,很讲究围、配、镶、酿,重视菜肴图案造型,这与民间菜肴相比确有独到之处。曾有皇帝不吃“寡妇菜”之说,要求一菜多样,一菜多味,在规格上不大不小,不多不少,在操作上要求量口下刀,盛盘讲究饱满平整,松散浑圆,每道菜成熟后,像盆景那样美观,以增膳兴。它的造型手段主要是采用围配镶酿。
“围”,是指以素围荤,以小围大。鸡鸭鱼等主料制成后,外边围上时令素菜,这不仅突出主料、主味鲜明,而且有荤有素,解腻利口,营养也不偏废。“配”是指成菜的原料要“成双结对”搭配协调。如“龙戏凤”“鸳鸯戏牡丹”“金鸟穿玉裙”“红娘自配”等,观之有形,听之有意,食之有味。“镶”,是指一种经过加工的原料点缀在另一种原料之中。如“金鱼卧莲”一菜,用整虾和泥茸制成的鱼形虾胚,镶上鱼鳞、鱼眼和鱼鳍,成熟后逼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酿”,是指用各种原料加工的茸、泥、丝、粒等,抹装在整形的原料托或壳体内,使菜肴完整饱满,鲜香异常。如“乌龙追月”一菜,外围是煨烧好的海参,盘中间用鸡蛋制成月亮,每个海参都酿入三鲜馅,这样不仅海参形体丰满,而且滋味醇郁鲜美。围配镶酿互相包容,即围中有配,配中有镶,镶中有酿,不可截然分开。
3.独特的刀技,严谨的调味
宫廷菜的每道工序都要求刀技严谨,既要考虑入味又要考虑造型,不仅在主料上体现,配料也需严加区别。宫廷菜往往自成形态,而又不同于雕刻或控制成型。例如脊片的制作,既不用推刀法,也不用拉刀法,更不用片刀法,而是用膳房中称之谓“怀抱坡刀”制作,需借两手配合,以腕力和娴熟的技巧,将里脊片成自然微曲薄如纸帛的羽毛片,纤巧的技术是一般刀技所不及的。宫廷菜的调味素有“九九八十一口”之说,每一种口都有生动准确的名称。这些名称有的是根据菜肴的特点而定,有的则按调料的名称所命。在味精未出现之前,吊汤更是宫廷菜调味的一绝。宫廷菜的调味特点还表现在调料的选拔上,对产地、质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如用镇江的醋,绍兴的酒,福建的槽酒等。
4.菜名典雅,富有诗意
宫廷菜的菜名,除保留一些传统已久、饶有趣味的民间菜名外,大多数是另立新意,多取吉祥富贵的名称,以福禄寿喜之意命名的居多。像“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都是立意新颖、风趣盎然的宫廷佳肴。
5.餐具华贵,规格各异
宫廷菜点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器皿华贵,规格异,俗称美食不如美器。当然,这并不是说菜肴的色香味形不重要,而是从另一个方面强调了餐具在菜肴中的突出特色。至于“钟鸣鼎食”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在饮食中对餐具的讲究和重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清代皇帝为了显示权势和尊严,糜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制作了大量的巧夺天工的金杯玉盏,以满足其豪华的饮宴生活。真是“帝王一餐膳,百人数年粮”的真实写照。华贵典雅、规格各异的餐具与精烹美馔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三、继承发展宫廷菜点
新中国诞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中,宫廷菜点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在北京、沈阳、西安、天津和曲阜等21个城市中,先后开设了仿唐、仿宋、清宫和孔府等,专营御膳餐馆,并培养了一大批烹制宫廷菜点人才,为继承和发展宫廷菜奠定了基础。独具特色的宫廷菜点,受到中外宾客的欢迎和赞誉。如何挖掘继承和发展宫廷菜点:
首先,更新观念。宫廷菜点一是源于民间,二是宫中
独创,历代封建王朝靠至高无上的权势,统治天下,在膳食上是帝王所食,民用则斩。随着历史的前进,帝王的生活权势已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挖掘形容宫廷菜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前的物质条件和丰富的烹饪原料,本着“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原则,结合当地原料和生活习俗,使其成为“昔日宫廷菜今日民间肴”,赋予它新的生命,更好地为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其次,搜集整理历史资料,这是挖掘形容宫廷菜点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不少地区建立了研究机构和人员,汇集了很多资料,如西安的唐菜研究所,曲阜孔菜、杭州宋菜研究室等,大家动手收集、整理、分类、储存、检索,由少到多就可集散成章。
再次,加强人才培养,中国烹饪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中外享名,使宫廷菜点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艺术性。没有高水平的烹饪技术人才,继承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似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挖掘古老的烹饪文化遗产,国内贸易部早在1983年于西安、沈阳等地建立了仿唐菜和清宫御菜点技术培训站,先后为全国各地培养了烹制宫廷菜点数千人。今天,对于烹饪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烹饪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我们要将烹饪的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海涛.略谈宫廷菜的烹饪特色[J].烹调知识,1997,11.
[2]王元海.浅谈食物要素在烹饪教学中的作用[J].文摘版:教育,2015,05.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