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兴繁
摘要: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切身的体验,那就是自己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往往与愿望相背,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这其中有诸多因素,如教师自身能力水平、方式方法、教育时机、学生的心理因素、家庭、社会因素等。本文重点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分析学生心理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学生 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20-01
学校以育人为目标,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学生需要塑造,需要教育和引导,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素养才能得到提升。怎样育人,怎样才能达到育人的最佳效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不懈地探究和实践的永恒课题。下面从学生当前心理状态与教师威信(学生心理倾向)两方面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 学生当前心理状态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
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简单地转移给学生的过程。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先前形成的心理以及当前的心理状态,如知识与经验水平、兴趣与情感状态、动机与需要的趋向、习惯与性格特点而发生作用的,如果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措施适合于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就容易激发、推动和促进机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的斗争与转化,反之,不相适合就会引起种种心理障碍,阻碍着他对教师所提出的教育意见的正确理解。因而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内部动机与需要,就难于收到效果。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要有针对性,还应从心理角度进行准备和突破,尽量防止产生心理沟通障碍。要找到解决问题、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途径。
二、教师的威信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最直接的原因
教师的威信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倾向有重要的调适作用。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从下述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现象1:学生看到某教师走过来。就会赶快收敛那些有过错的行为或是停手不干,或是改变方式,有时老师讲的话不合适,学生也不敢有撒野、越轨不礼貌的表现。
现象2:教师走进课堂,喧哗依旧。经劝告多次方才安静,或对提出的教育要求与批评意见,学生采取一种忽视的态度,不以为然,不理不睬,甚至顶撞。
以上现象是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的,学生对待教师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显然,是威信的建立起了作用。威信的有无是左右学生心理发展、影响当前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
(一)威信以师生关系为形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在教育生活中,学生是以各种感情和猜测来“盯”着老师的。你的言行举止、对人和事的态度都在其审视范围内,逐渐对你形成一种评价,形成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并且表现出来。如:是否值得尊敬?是否可以信赖?是否可以亲近?是否应该听从?等等,也就是对教师形成了是否有威信的心理定势,由此他就会以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影响,或是心悦诚服接受教育,或是敬而远之,或默然处之,或当面一套等等。所以教师的威信是以各种师生关系为形式,直接影响当前的教育效果的。
(二)对威信的理解和行为差异会导致教育效果的显著差异
教师对于什么是威信以及如何建立威信在理解上和行动上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与其自身的世界观、教育观、个性特征、文化差异、年龄差异密切相关,由此威信发展的方向性也显示出很大的不同:
(1)有些教师凭着或滥用着教师具有的自然威信,方法简单,对学生采取强制的手段、压服的办法,迫使学生屈从于自己的意志,他们错误地以为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实际上建立起来的威信只具有强迫性质,表面服从的形式,学生仅仅是慑于权势,收敛一下自己的表现,当面背面是两码事,有时还会在不满情绪下发展为正面冲突,产生对立,不可能有教育成效,师生关系是咫尺千里,是一种虚假的威信。
(2)威信要在管中建立,而有的教师却是另外一种管法,虽其责任心也强,也勤于管理,但对待学生批评职责过多,唠唠叨叨、琐碎,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不注重教育艺术和其他对威信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是收效甚微,事与愿违。
(3)教师威信的建立首要的是师生关系中建立信任感,决不可戴有色眼镜。如果对待学生“偏心”,有的教师虽非本意,但却是自然流露,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有的教师常有歧视差生的情感表现,如到好班上课会充满热情,碰到差班或差生则情绪低落或冷漠,学生不可能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也难以建立个人应有威信,教育活动易被学生所排斥。
综上所述,学生心理状态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是显见的,教育只有适应了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突破心理障碍,才能使学生把外部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先绪.学生心态与德育[J]. 中国教育学刊,1992,05:1-4.
[2]沈蕾.谈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倾向及解决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31:121.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