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高仓健

2016-11-10 11:55聂静
现代交际 2016年18期
关键词:张贤亮大西北硬汉

聂静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掀起了崇尚阳刚气质的风潮,这股风潮也席卷了文坛,本文从文学作品中的背景、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审美等几个方面来品析这一时代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刚性之美。

[关键词]80年代 文学 刚性 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110-02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掀起了崇尚阳刚之气的风潮。硬汉,男子汉,这些带着精神的名词,进入了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男性以自己豁达、坚韧、强劲的男子气质为荣耀,女性公民则在对男性做评价或选择时,以此作为标准。“到哪儿去找高仓健?”是一位女青年在《中国青年》(1985年第二期)发表的文章,文中表达了她自己的理想:“刚毅、勇敢、百折不挠,把感情埋得很深”,“沉静、坚韧、从不诉苦”,“像一座山那样有力量”——整个社会都在崇尚这种性格。

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文学作品多以讴歌革命和建设事业、书写劳动人民的英雄业绩、建筑人道主义为主题,推动了人道主义文学潮流。蒋子龙、张贤亮、张承志等一批男性作家,各自都刻画了多个硬汉形象。作家在创作小说时所描述的背景环境、塑造的人物形象、使用的语言、表达的精神追求……整部作品都透露着刚性之美。

一、硬汉在雄浑背景下抵死较量

20世纪80年代文学里出现了一大批硬汉形象。一般来说,硬汉们有被阳光曝晒和风吹雨打后变得黝黑、粗糙、发亮的皮肤,有在高强度的运动中练就的隆起的肌肉,有一副健壮高大的身躯,有一张冷峻的面孔,一对深遂的眼睛以及一副声音浑厚的嗓门……他们有一副在雄浑的背景和岁月的铁砧磨练中练就的钢筋铁骨。

张贤亮作品中的背景选择,对人物的烘托极具代表性。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苍凉雄浑的大西北的风情美。不论是新疆的雪山戈壁,还是河湟的穷乡僻壤;不论是高原牧场的急风阔雨,还是黄河岸畔的涛声激浪,都袒露着大西北特有的地貌景观。更难得的是,张贤亮看到了大西北土地与大西北之间的精神联系。响遏行云或余音绕梁的情歌,粗陋鄙俗的语言,放荡不羁的习俗,大度恢宏的气概,以至他们衣褶里沾上的泥渍,皱纹里嵌入的土尘,都与大西北的风物野趣共生。大西北的自然与大西北人的胸怀,神合无痕,一个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便在这种背景中站立了起来。

邓刚笔下的老海碰子在与大海的搏斗中,变得“身体魁梧”,“像棵苍劲的松树那样挺拔”,有了“岩石般坚硬的骨架,牛筋般扭紧的肌肉,黑胶板一样富有弹性的皮肤”。以硬汉的笔调来书写生活、让字里行间始终奔突着硬汉精神的张承志,塑造了许多这样的硬汉形象。如《阿勒克足球》中的老师,还有《大坂》中那个有着“坚实的臂膀”的“高大健壮的男子汉”,《北方的河》中的“他”也是一块这样的岩石,他“头发粗硬”“眼睛灼灼逼人”,有一副“宽肩膀”。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物,他们矮小、身躯瘦弱、肌肉松弛、臂膀无力、声音苍老,但这样的躯体里却驻扎着一颗不可思议的巨大灵魂。如蒋子龙《开拓者》里的车篷宽,他在政治漩涡中显出了果敢、气魄,强硬的手段,甚至是冷酷的情感。这是一个铁腕人物。他敢在人民大会堂一间“雅致而富丽”的会议厅里当着国务院副总理的面,尖刻地说他支持的某计划,“要是得以实现,中国人连裤子也穿不上了”。然而,他是一个外表“文质彬彬”、“须发灰白,身体矮小而瘦弱”,已近黄昏的老人。《老桥》中的老人穿着油腻的衣服,他已“老眼昏花,分不清远山上的黑点是一匹马或是一头牛”。因为年老气虚,他端着枪瞄准时,“双臂上青筋突起,手指剧烈颤抖”。然而,他的灵魂却是一个年轻的强者的灵魂。也正因为这个灵魂,他能一枪击毙一头野猪——他是在野猪快要到他身边时才开枪的。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又一次领略了硬汉们的风度。

另外,我们有许多女性也用自己的行动来宣言,成了8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女中“硬汉”。她们摒弃了女性的气质,抛开了闺秀形象,和男人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与耸立于她们面前的对立物展开了不顾一切的、富有韧性的较量。如蒋子龙《阴差阳错》中的女强人布天隽,是一个工作起来“像龙卷风一样的女人”。她个性刚直,对工作要求严格,毫不留情地抨击那些庸俗的意识和卑劣的行为。硬汉精神成了一种社会精神。它超越了男人世界,扩展了女人世界。

纵观80年代的人物长廊,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健壮抑或是赢弱,他们都可能在一种壮阔的背景下抵死较量,成就自己的“硬汉”。

二、刚性语言尽显阳刚之美

使用刚性语言的作家对人物外貌的勾勒是大手笔式的,有棱有角、掷地有声。张炜在《古船》中对四爷爷的描写是“腰部很粗……臀部巨大,坦然平静”,“身躯又宽又高,坐在那里人像座小山”,语言中充满对力的刻画,没有过多的修饰,虽只用了“粗、巨大、宽、高”等几个简单的形容词,然寥寥数笔便将人物的阳刚之气尽书于笔端。“他的强健的四肢、有力的颈部、阔大的手掌,甚至是巨大的臀部,都显示着无法征服的一种雄性之美”,这仍然是白描的手法,但几个紧凑的短句却把在齐国故地洼狸镇有着赫赫权威的无冕之王——四爷爷雄壮的形象摆在了人们面前。还有张贤亮《绿化树》中的海喜喜:“他的表情是冷漠的、严厉的,在扬鞭的时候咬着牙,显得很残忍。他大约在四十岁左右,但也许实际年龄没有那么大,西北人的脸面看起来都显老。他身躯高大,骨骼粗壮;在褐色的宽阔的脸膛上,眼睛、鼻子、嘴唇的线条看起来都很硬,宛如硬笔勾勒的一张肖像:英俊,却并不柔和。”通过冷静的语言加上简洁的描摹,并在语言中设置一些猜测和比喻,一个强悍的车把势形象便栩栩如生了。邓刚笔下的老海碰子同样也只用了几笔便勾勒了出来:“他是个身形魁梧的老海碰子,像棵苍劲的松树那样挺拔。但他的脑袋仿佛在滚水中烧炼过,面部的肌肉扭曲,皮肤褶皱,给他添上了几分粗犷的气息。”作者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便给老海碰子来了一张逼真的速描(《迷人的海》)。正是在这种粗放语言的向导下,张炜、张贤亮等才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显出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文学个性。

80年代,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语言、心理活动等的描画,也是粗犷而简约的。邓刚的《迷人的海》中就有这么一个“高傲而自负得很”的小海碰子,这是一个莽撞的小海碰子,但他却高傲且自负得很,他觉得世界就像晴天的海那样平坦,任他遨游。因此,他不相信有什么艰难困苦,不崇拜任何英雄,他就是英雄,甚至要比他们更强些。其实他也有崇拜,那就是崇拜他自己,在“不相信”“不崇拜”两个词语中,我们从一种表否定的词语中看到了一种肯定,而当这种否定以一种排比的形式出现时,一个高傲、自负的小海碰子便凸现了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运用语言时的匠心,这就是作者独特文学个性的体现。

而对景物的描写,更可窥见其语言的粗枝大叶之处。“木桥下是一条冬日干涸了的渠道。渠坝两旁挺立着枯黄的水草,纹丝不动,有几只被大车惊起的蜥蜴在草丛中簌簌地乱爬。木桥简陋不堪,桥面铺的黄土,已经被来往的车辆碾成了细细的粉末。黄土下,作为衬底的芦苇把子龇出的两端参差不齐,几乎耷拉到结着一层泥皮的渠底,以致看起来桥面要比实际的宽度宽得多。”(张贤亮《绿化树》)对景物的描写是粗线条的,甚至是不连贯的,但是一种冷硬的、荒凉的景象却被清晰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张炜《古船》中的景物描写也是如此:“古柏像是有血脉有生命的东西,在火焰里大声尖叫。乌鸦随着浓烟飞到空中,悬巨钟的木架子轰隆一声倒塌了。除了燃烧的声音,人们还仿佛听到一种低沉的呜鸣,忽高忽低,像是巨钟的余音,又像是从遥远的地方吹响的牛角号。”作家们就是以这种语言形象,对读者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感染。

三、艺术美呈现为阳刚美

中国革命斗争历史波澜壮阔,描写革命战争的历史风云是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血与火的斗争历史这类题材的小说,大都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80年代,这类题材仍为许多作家青睐。《高山下的花环》就很好地表现出了植根于人民心中的磅礴充沛、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和洋溢在战场上的那股动若电火、安如泰山、摄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当然,广阔的、壮丽的、雄厚的题材不只是革命战争题材,凡是从生活中选择具有重大意义的矛盾冲突以反映时代的事情,以及在生活的漩涡中组织起动人心魂的情节,在矛盾斗争的尖端描绘出英雄人物豪情的文章,同样具备阳刚美的品格。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就以一种犀利的笔调直接描绘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在社会、家庭、现实、历史的交错描写中,展现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独特风貌。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坚持以性格、观念、意识、习惯的尖锐冲突和剧烈碰撞,从对立和对比中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操守。还有蒋子龙写的关于80年代工业战线的《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都很有气势,很有力度;水运宪的《祸起萧墙》写电力行业的改革与反改革斗争,悲壮动人,气概非凡;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写农村在对历史的反思中血泪交织,也充满着悲且壮的情怀。这些作家的作品表现手法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一种有力量的美,一种阳刚的美。

80年代的小说在描写时多为白描,但就在这朴实无华的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豪迈之气;80年代的作家们因创造了无数“硬汉”形象而使中国小说界的人物形象显得丰富多彩,让读者感受到了男子大无畏的气魄与不可摧毁的意志。

【参考文献】

[1]庞守英.反思与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杂谈[J].齐鲁书社,2004.

[2]王万森主编.新时期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章小叶.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

[5]清方.当代日本小说:另类纯情唯美读本[N].中国图书商报,2006.

[6]濮伟.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J].学语文,2011(03).

[7]李皓.浅析日本文化中樱花的美学意义[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8]陈璐.中日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诸葛亮形象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8).

[9]丁国旗.中国隐逸文学之日本接受研究[D].暨南大学,2010.

[10]曲楠.川端康成与日本围棋文化[D].中南大学,2008.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张贤亮大西北硬汉
大西北的秋色
大西北儿女
我没有和张贤亮合过影
赢韩!球迷陪国足硬汉战长沙
马德钟:硬汉也需柔情
不听课的尊重
逐梦边关
著名作家张贤亮病逝
硬汉柔情
英国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