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洁
摘 要: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幼儿园;精神环境;物质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122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被誉为“孩子的第三个老师”。幼儿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又包括精神环境。幼儿园工作者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为幼儿创建良好的环境。
一、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它是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幼儿园在为幼儿创设物质环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的安全性
安全是幼儿园创设教育环境的首要原则。由于幼儿处于低年龄段,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教师创设环境时,应该时时刻刻考虑幼儿的安全。
首先,教师应该注意室内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否合适,要考虑是否会影响幼儿的活动及幼儿自身的安全。其次,教师要注意用于创设环境的材料及活动时使用的材料是否合格,对幼儿是否容易造成伤害。如装饰室内用的彩纸,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是否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
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场地的大小是否能够保证幼儿自由活动,幼儿之间是否会相互干扰,还要对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例如,教育幼儿不要接近电插座、电线等危险的地方。
(二)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不仅通过教师教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认识事物,学习简单的知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通过环境的创设促进幼儿发展,实现教育目标。例如,一般的幼儿园都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角、手工角等,幼儿园可以利用这些地方摆放一些植物、手工品等,以此来扩大幼儿的知识视野,满足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另外,教师应该注意更换物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兴趣。
通过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使幼儿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幼儿园可以通过环境来开发幼儿的智力,通过引导幼儿对物品的观察,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此外,环境的创设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活动室里,幼儿可以根据幼儿园提供的积木等玩具,通过空间想象来进行搭建。
(三)环境的主体性
首先,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在创设环境时,大多数教师为了更好地呈现创设成果,通常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构思。这种以教师为主的环境创设很难引起幼儿的共鸣与兴趣。要想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教师首先要把环境交给幼儿,要将主动权交给幼儿,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想法,共同创设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让幼儿真正地成为环境的主人。
其次,幼儿是环境的创造者。对于环境创设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幼儿参与其中,尊重幼儿的想法。从制定环境主题、选择内容、准备材料到亲身动手布置环境,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参与其中,汲取幼儿的意见。这样不仅能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还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因为幼儿对自己参与创设的环境会精心爱护。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使幼儿体验到参与创设的快乐与成就感。
最后,幼儿的生活是环境创设的源泉。环境创设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该细心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对生活中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的认识存在误区。只有创设“围绕幼儿的生活”的环境,贴近幼儿的生活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总之,创设环境的主人是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使幼儿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创造力,增强责任感,培养动手能力。
(四)环境的适宜性
环境的创设应该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首先,幼儿是处于发展的个体,这就要求他们所处的环境不能一成不变,环境应该随着幼儿的发展而变化。例如,幼儿园的小、中、大班的环境创设就应该有所不同,以表演区为例,小班教师所提供的表演道具应该是实物或者模型,而大班教师所提供的表演道具可以是一些半成品,让幼儿利用这些半成品去设计表演道具。其次,环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该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符合幼儿的能力。例如,教师为幼儿提供“我是小小搬运工”这个活动的材料:在小班,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两个碗、一把豆子和一个勺子,这符合幼儿小班幼儿能够使用勺子的能力。而在大班,如果还提供这些材料,幼儿不免要失去兴趣。此时,教师应该为幼儿准备两个碗、一把豆子和一双筷子。教师在创设环境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
二、幼儿园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要素的总和,它对幼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在为幼儿精神环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是幼儿的一个“新家”,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最容易失去安全感,产生恐惧、封闭心理,而封闭的心理会使幼儿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此时,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
首先,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通过言语及表情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要把热爱幼儿放在教育事业的首位,通过温和的态度,积极的言语与幼儿沟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关心、爱护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非言语与幼儿进行沟通,如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谈、认真倾听幼儿说话等方式,让幼儿感到温暖、安全,消除紧张等。
其次,教师与幼儿是平等和谐的。在人格上,幼儿与教师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应该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尊重每一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尊重和肯定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在活动中,教师不应以成人身份自居,应该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构建愉悦的同伴关系
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教师要为幼儿构建愉悦的同伴关系提供条件,通过创设环境、设计活动帮助他们从自我中心走出来,使他们逐渐学会与同伴合作、沟通、分享。并且,通过集体活动,使幼儿遵守活动规则,学会在集体活动中谦让、轮流、互助、独立解决矛盾等。通过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增加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存在感。
(三)构建家园同步的教育环境
幼儿入园后,便受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只有幼儿园和家长保持教育一致时,才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应该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情况,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加强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开展家长工作,加强家长对幼儿园的了解,使家长增加对幼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其次,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主动与教师沟通,及时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虚心向教师请教育儿方法,并且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总之,教师和家长共同构建和谐、平等、同步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精神环境,双方应该为开展良好的家园合作而努力。
(四)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首先,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环境,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于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认识周围的环境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取直接经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认识事物。因此,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这一资源,制定一些户外活动,让幼儿充分接触外面的世界。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自然风光、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通过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参加户外活动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其次,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如社区养老院、社区健身活动区等,也可以组织幼儿参与社区活动,让幼儿在社区活动中体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应该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幼儿园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家园关系。同时,幼儿园应该注重利用自然、社区这两种教育资源扩展幼儿活动的空间。通过创设积极的精神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环境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幼儿园应该采用专业、科学的方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在安全、健康、愉快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袁爱玲,何秀英.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高晓敏.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3] 杨文.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