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兰
他,五十三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追求竹编事业;他,发扬工匠精神,把竹编作品做到极致;他,毫无保留传授竹编技艺,培养竹编后继人才。他就是浦江竹编金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道荣。
梅花香自苦寒来
叶道荣,1947年出生于浦江县白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喜欢做一些手工活,小学毕业后跟着父母在家务农。一直到16岁那年,浦江竹蔑社的一位竹编师傅应村民邀请来村里做农事器具。他偶然间看见那位师傅在编织竹篮,长长的篾条在师傅手里上下舞动,不一会儿功夫一个竹篮的雏形就完成了。叶道荣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于是他主动要求去浦江竹篾社当学徒。因为心灵手巧,叶道荣被厂里的技术骨干潘子清相中,做了他的徒弟,从此开始了在浦江竹篾社3年的学徒生涯。
在做学徒期间,叶道荣从最基础的刮篾开始做起,再到编织、剖篾,做农家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习竹编技艺。仅仅学习刮篾就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被篾刀刮破手更是家常便饭。竹编的基本功学成以后,就要跟着师傅到农户家里做农事家具进行历练。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每天挑着沉重的工具来回走几十公里是常有的事。但叶道荣从不叫苦叫累,还总是抢着帮师傅干活,因为他知道,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学有所成。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1965年,浦江成立了国营企业—浦江工艺美术厂。由于叶道荣肯吃苦耐劳,再加上技术过硬,在他刚学成出师的这一年,师傅就带着他和另外4人一起到浦江工艺美术厂竹编部任职。叶道荣在厂里担任样品设计车间主任,主要从事竹编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同时经常到各加工点辅导竹编技术。由叶道荣设计和制作的竹编样品销往杭州、上海等地,深受顾客的欢迎。到1980年,浦江工艺美术厂的竹编产品由内销转为外销,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成为全县第一家外销企业。
1995年,作为国有的浦江工艺美术厂因经济转型而停办。厂没有了,但人才还在,技艺还在,顾客还在。正因为叶道荣精湛的技艺,在日本客户中知名度很高,所以原来的日本客户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他继续供货。叶道荣抓住机遇,趁势创办了浦江县畅明工艺厂,专门定做竹编工艺品。就这样,他带着一家老小,雇了几个工人,租下了一个厂房,继续他的竹编事业。
浦江的水晶行业兴盛后,竹编行业逐渐受冷,工人们纷纷转行去做水晶。没有工人,订单做不出来,叶道荣的竹编厂也就办不下去了。2005年叶道荣停办竹编厂,随后成立了道荣竹编工作室。没有厂房,家里的房间就是他的工作间;没有工人,制作竹编的每一道工序都自己亲力亲为。由于在办厂期间叶道荣做出来的产品都是销往日本,日方曾和他签定过保密协议,村里人只知道他在做竹编,他的技艺水平却并不被外界所熟知。所以2005年后叶道荣工作室接到的竹编订单寥寥无几。一时之间,叶道荣全家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生计,孩子们都改行去做别的工作。当时许多人都劝他不要再守着竹编了,干什么不能赚钱?但是叶道荣对竹编的那份热爱已经融于骨血,他又怎么割舍得下呢?没有订单,他反而更加能静下心来创作竹编作品。每天在家反复琢磨怎样把竹篾编织得更精细,怎样上色使作品更美观,怎样把竹编外形制作得更精美。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创作出了《竹编屏风》、《竹篮》等等一批优秀的竹编作品。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经人介绍,叶道荣带着竹编作品第一次参加在义乌举行的森林博览会。精美的花纹,精致的外形,精巧的技艺,他的竹编作品在博览会上刚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在评奖环节时更是征服了所有评委,作品一举夺得金奖。同时,他的作品也征服了市场,许多参加博览会的客商当场和他签定订单,随后全国各地的客户纷纷找上门请他定做产品,记者也竞相报道他的事迹。随着媒体的宣传,加上人们的口耳相传,叶道荣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精益求精攀高峰
叶道荣把竹编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从设计到制作,从取材到刮篾、上色、编织,每一道工序都追求精益求精。除了吃饭和睡觉,他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竹编上了。为了方便就地取材,叶道荣种了20亩竹林,浦江主要产毛竹,竹子品种比较单一,于是他引进了紫竹、水竹、罗汉竹等新品种精心打理;竹编工艺品以立体为主,为了设计出更具观赏价值的竹编平面作品,他四处找人请教,从图案的设计,到材料的选取,再到颜色的考虑,几经修改,最终一幅栩栩如生的竹编《仕女图》应运而生,受到专家的肯定和好评;为了打破传统竹编花瓶的设计瓶颈,让这一作品更具创意,他在花瓶的编织上下功夫,里外共三层的编织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加强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近几年,叶道荣总是想办法参加所有的展览展示活动。文化博览会、森林博览会、工艺博览会,哪里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叶道荣觉得,每参加一次活动总会有一些收获,有时对创作作品有启发,有时还能结交到不少朋友。2015年叶道荣在义乌文博会上认识了一位来自四川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应该大师邀请前往四川参观、考察,最后带着满满的启发和收获回来。与此同时,叶道荣的竹编作品风格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最初讲究实用性的竹筐、菜篮等农事家具,到后来的注重观赏性的屏风、花篮等工艺品,再到现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竹包、灯具等现代家居,各种型制作品无所不括。
2015年,一个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摆在叶道荣的面前。2015年9月,叶道荣参加在永康后吴举行的金华市非遗手工技艺展示活动。他的几件竹编作品被观众传到网上,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看到后,惊叹于他高超的竹编技艺,特意找上门来请他定做39座竹桥,用来摆放在乌镇互联网大会的餐桌上。叶道荣当时还曾犹豫不决:他从没去过乌镇,也从没做过竹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能把39座竹桥做好吗?但是他转而又想,如果把竹桥做好了,对浦江竹编将是一次很好的宣传与推广,于是他欣然应允。短短几十天时间里,他尝试了各种方法,终于做出了令人满意的竹桥。各路记者闻讯纷纷赶来采访,一篇名为《浦江老人没想到,自己的竹桥摆上了习大大的餐桌》的文章在微博、微信里多次转发,点击量达到几十万。由此,叶道荣更是声名大噪。
几十年的深厚积淀最终带给叶道荣丰厚的汇报。自从2011年叶道荣第一次参加义乌森林博览会以来,《竹包》、《船形花篮》、《屏风》、《茶笼》、《龙顶四季盒》、《紫竹篮》等多个作品获国家级、省级金奖、银奖、铜奖。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金华市工艺美术行业优秀人才、浦江县政府文艺奖获得者,等等。
丹心热血沃新花
叶道荣不仅自身技艺高超,对于许多慕名前来学习、请教竹编技艺的人员,总是免费传授经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多次到全县各地上竹编课,2015年5月还受邀到金华青少年宫教小朋友制作竹编,受到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
叶道荣至今培养了许多竹编能手,遍及全县各地。其中年纪最大的徒弟今年已经60岁,到现在还跟着他制作竹编。还有叶道荣的姐姐、儿子、儿媳,全都是他的徒弟。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浦江竹编接班人,叶道荣可谓是费尽心思。手把手地教学,带到各种展会上见世面,凡是叶道荣能够想到的,对徒弟们有帮助的,他都不遗余力地去做。特别是大儿媳傅闪闪,从嫁入叶家开始就一直跟着他学习、制作竹编。叶道荣和她,既是公媳,更是师徒。很多的作品都是师徒二人共同设计和制作的。针对现代女性追求时尚的特点,傅闪闪觉得竹包会有一定的市场。于是师徒二人很快就设计出了几种不同款式的竹包,一经推出,果然受到客户的青睐,接到不少订单。
2015年6月,叶道荣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求学者——中国美院毕业的大学生张鹦鹤。张鹦鹤在网络上看到叶道荣的竹编作品和技艺展示等相关资料后,被他精湛的技艺深深折服,特意不远千里从老家北京赶到叶道荣家中拜师学艺。从6月到11月,张鹦鹤在叶道荣家一呆就是大半年。这期间,她吃住都在叶道荣家,叶道荣不仅没有收取张鹦鹤一分费用,还把自己的竹编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因为张鹦鹤有比较深厚的美术基础,动手能力很强,学起竹编来得心应手,再加上小姑娘肯吃苦,只学了短短几个月就可以独立编织了。叶道荣还带着她参加了好几次文化部门举行的现场竹编技艺展示活动。师徒二人在展示活动中配合默契,受到现场观众的好评。要不是因为小姑娘是北方人受不了南方冬天的寒冷,她会一直学到出师才回去。张鹦鹤已经和叶道荣约好今年夏天到浦江来继续学习竹编。叶道荣感叹,要是浦江能多几个像张鹦鹤这样可以静下心来学习竹编的年轻人,浦江竹编一定会后继有人。
有人这样问叶道荣:“五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大半辈子都花在竹编上了,每天做差不多的事情,不觉得厌倦吗?”叶道荣是这样回答的:竹编对于他,既是一项事业,还是一种责任,一份担当,更是一腔早已融入骨血的情怀。他将在竹编艺术的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