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媚
摘要:由田汉创办的南国社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戏剧界最具有影响力的戏剧社团,它作为积极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戏剧革新运动号召的戏剧社团,在批判旧戏和文明戏的同时,由于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想 的影响,不仅引入了西方的现代话剧和小剧场戏,形成了追求“艺术至上”,力求“唯美”的新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而且也结合了当时国内社会现实情况,以其丰硕的戏剧创作理论、演出实践和戏剧评论成果,推动了当时戏剧革新运动的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当时中国的戏剧文坛。本文着力探讨田汉和南国戏剧运动的关系及其南国戏剧为当时戏剧文坛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田汉;南国社;戏剧运动;关系;影响
一、田汉与南国社渊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破旧立新的思想革新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特别是在西方戏剧文化与美学思潮的强大影响下,伴随着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的“戏曲改良”大讨论的展开,中国戏剧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戏剧革新运动。在批判旧戏曲和文明戏的同时,介绍西欧现代话剧和小剧场戏被当作创造我国新戏剧的重要借鉴。当时许多提倡者和有志之士都纷纷创作新的剧本和翻译外国著名剧作,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剧坛景象萧条,文明戏深受商业资本的侵蚀而堕落,而爱美剧则一味照抄照搬西洋模式,离国民的社会心理和审美意趣相差甚远,戏剧界始终未能打开中国戏剧革新的局面。因此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一些戏剧爱好者开始了踏上寻求中国现代戏剧艺术革新之路。田汉就是这样一位积极参与戏剧改良、革新运动的有学之士。1924年,田汉与妻子易漱瑜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了文艺刊物《南国半月刊》,“南国”的名称初见端倪。到了1926年,田汉与唐槐秋、唐琳、顾梦鹤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从事电影制作,摄制了影片《到民间去》;1927年秋,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等商定修改南国电影剧社章程,分为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绘画五个部分,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为南国社,拟从事文学、电影、音乐、戏剧、美术、出版等文艺活动,自此南国社正式成立。
二、田汉与南国戏剧运动
(一)创办南国艺术学院
南国社成立后不久田汉立即创办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徐悲鸿、欧阳予倩等分任文学、美术、戏剧等科主任。以“培植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办学宗旨。1928年7月,南国艺术学院因政治、经济等原因被迫停办, 此后田汉即致力于领导南国社的戏剧创作、演出活动。先后进行了3次大型公演。第1次公演从1928年12月开始的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演出;第2次公演主要是1929年7月在南京、无锡、上海等地的演出,期间演出了《南归》等5个创作剧和翻译剧《沙乐美》。1929年秋,由于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提出,田汉由此找到了南国社向“左转”的方向,1930年3月,田汉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当选为常务委员。1930年4月,他发表了长达数万字的《我们自己的批判》一文,全面检查和批判了自己和南国社戏剧活动中的小资产阶级非政治倾向的错误和缺点,南国社从此进入它戏剧活动的后期。1930年6月11~13日,南国社在上海中央大戏院演出由田汉根据法国梅里美同名小说改编的《卡门》,演出后第三天,遭到国民党政府以“鼓吹阶级斗争,宣传赤化”的罪名禁演。不久之后,南国社被查封,宣告解散,社中绝大部分成员在田汉的领导下加入了左翼戏剧运动。
(二)创办刊物
1929年5月1日,《南国月刊》创刊,共出10期。田汉任主编,上海现代书局出版。这是南国社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刊物。1929年8月,《南国周刊》创刊于上海,左明、赵铭彝任编辑,上海现代书局发行。1930年6月出至第16期后终刊,共出版16期。刊物主要是发表艺术论文、短篇小说与戏剧、电影、舞台剧的评论等,关于戏剧的讨论是该刊的主要内容。田汉发表了多篇论文和翻译作品,在《第一次接触“批评家”的梁实秋先生》、《歌德与现代中国——评广州禁演“浮士德”》等文章中表述了他的文艺观;同时他还译介了日本作家小山内薰的《日本新剧运动的径路》等论文。
(三)组织戏剧演出
从1927年12月始至1930年9月南国戏剧被查封,南国社的演出实践虽然只进行了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但却在当时的剧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纵观整个演剧历程及其舞台表演风格,可以看出南国社虽以“情”的表演技法贯穿始终,作为南国社的主要领导人,田汉也曾经表示过在不同时期南国社的戏剧创作性质和演出风格也都不一样, 根据田汉1930年的“左转”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具有小资产阶级性质,以浪漫、感伤风格为主, 时间为1928年12月~1929年3月,演出地点主要是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演出的剧本内容多是根据田汉及其社演员的生活经历进行的改编之作,由于南国社成员多是小资产者阶级青年,因而剧中透露出的多是感伤的情调。他们以浓厚的唯美、感伤主义赢得了广泛的小资产者观众。1928年12月15日,南国社进行第一次公演,南国艺术学院停办以后,学生们不愿离去,田汉便组织南国社成员进行戏剧创作、演出活动,从研究室走向社会实践。这一时期上演了由田汉创作的《古潭里的声音》、《湖上的悲剧》、《火之跳舞》、《江村小景》、《第五号病室》、《苏州夜话》、《颤栗》、《南归》以及根据王尔德同名独幕剧改编的《莎乐美》等剧目。这些剧目在不同程度上发出了对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混战和封建势力的抗议、控诉以及改革社会的呼声;同时又渗透着极力寻求光明却找不到正确出路的迷惘者的矛盾和苦闷心理,因而演出引起了在大革命失败中受到冲击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响与共鸣,再加上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至南国时期,早期文明戏那种幕表制的演剧结构、靠演员在台上的临时发挥的做法早已被观众厌弃,南国社作为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演剧社团,演员们在台上进行表演时是不可以完全像文明戏演员那样在台上肆意发挥的。而在剧场舞台装置方面,南国社倡导的又是简单格调,不但完全取消了文明戏流传下来的种种庸俗布景,且很少用硬片或绘景,则多是靠颜色的冷暖搭配和简陋的灯光来制造舞台气氛。南国社的演员们“在表演上则提倡真实自然,没有任何虚伪的形式主义”。[1]p252这也是南国社赢得观众的原因。
第二阶段具有无产阶级性质,以平民化情感为主,时间为1929年7月~1930年9月,在第一次公演结束后,南国社收到了来自观众的反馈意见,至此南国社逐渐有了变化。到了1929年7月开始的第二次公演之前田汉提出的《告南国新旧同志书》一文中说道:一,我们当认清我们的路始终是民间的;二,南国艺术运动的对象自然是劳苦大众。[2]再加上1929年秋,由于中国共产党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紧接着到了 1930年4月,田汉发表了长达数万字的《我们自己的批判》一文,全面检查和批判了自己和南国社戏剧活动中的小资产阶级非政治倾向的错误和缺点,南国社从此进入它戏剧活动的后期。因此南国社戏剧的创作和表演风格逐渐由表现小资产者“感伤情调”转向表现劳苦大众的无产阶级“平民化”戏剧。在这一阶段南国社共进行了两次公演,分别是第二次公演(1929年7月7日至12日在南京,7月16日、17日在无锡公演,7月29日至8月5日在上海)和第三次公演(1930年6月11—13日《卡门》在上海中央大戏院的上演)这一时期公演的剧作虽“依旧有着所谓悠远的、神秘的《古潭的声音》,依旧有着充满诗情画意和感伤情调色彩的《南归》”之类的作品,但描写工人反抗的《火之跳舞》、写现实悲痛的《第五号病室》、激荡着呐喊之音的《一致》,以及反抗态度最明显的《莎乐美》等剧作的上演,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南国社的印象。
三、南国诗人田汉及其戏剧创作
南国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有留学欧美、日本的求学经历,其戏剧创作与戏剧理论也深受西方现代形式主义美学的浸染与启迪,尤其是受形式主义美学大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日本唯美主义艺术家厨川白村 “苦闷的象征”理论等的深刻影响。成员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成为了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领域的骨干人才,如唐槐秋、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金焰、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由于受王尔德的影响,作品多以渲染对艺术、爱和美的执着追求的唯美主义色彩,内容大都以悲剧结局,呈现出小资产阶级色彩。这些剧作以浪漫的感伤情调、诗化的抒情色彩以及幻想传奇的特色而独树一帜,暗合了 “五四”青年的苦闷、悲观、迷惘的心境,颇能打动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心。从创作方法来看,田汉这一时期剧作多为 “新浪漫主义”作品。其实早在 1920 年的时候田汉就翻译了王尔德的剧作 《莎乐美》,并在此期间将王尔德所著的 《狱中记》用作教妻子学习英文的教材。田汉早期戏剧所特有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与风格所受外来的唯美主义文艺思想影响之深也初见端倪。唯美主义原本是西方形式主义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所追求的是艺术的自身目的,推崇 “艺术至上”的美学观念,强调唯美主义至高无尚的艺术“爱和美”。比如田汉《名优之死》中的刘振声,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为了卫艺术的圣洁,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获虎之夜》中翠姑与黄大傻被封建礼教扼杀了的真挚感人的爱。
田汉对南国社的影响是极大的,在南国社的诸多成员中田汉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也最大;他的创作理论、戏剧风格就是整个南国社的风格,田汉的成就也就是整个南国社的成就,可以说南国社的转变也是随着田汉的思想变迁而变化的。田汉把南国社前期的戏剧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热情归于小资产阶级的感伤与颓废,后期则强调阶级利益的重要性,田汉后期转变的标志:其一是1930 年的4月,田汉《我们自己的批判》一文在《南国月刊》二卷一期的刊登。文章总结了南国剧,检讨了田汉和南国社话剧实践中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中可以看出田汉“转变”的非常完整的思想历程;其二是在1930年6月,田汉改编的六幕话剧《卡门》在上海中央大戏院的演,借梅里美的故事影射中国社会现实,标志着田汉向自己随后反映现 实题材的话剧创作的转变。田汉后期的作品随着他思想的转变呈现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色彩。这些作品已由性格悲剧发展为社会悲剧,开始接触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充溢着战斗的激昂之歌。比如有《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孙中山之死》、《火之跳舞》、《一致》等。从《孙中山之死》开始,该社戏剧的内容、形式都有较明显转变,《一致》被认为是他们戏剧风格演变的一个转折点。1930年6月南国社解散后,田汉进入了自己的左翼戏剧创作的高峰期,如《梅雨》、《洪水》、《乱钟》、《一九三二的月光曲》、 《顾正红之死》、《战友》、《回春之曲》、《姊姊》、《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 等。1933年,田汉的一共五集的戏剧集终于出齐,总计收入26部戏,差不多把田汉创作的戏剧全部收集在其中,堪称30年代初中国话剧界最大的收获。1933年3月,《现代》杂 志第2卷第5期上登出的《田汉戏曲集》的广告宣称;“田汉先生是五四运动以来,从事戏剧运动、戏剧艺术革新最努力之人,开辟了沉寂 的中国戏剧文坛。《田汉戏曲集》中的第一集是1933年2月由现代书局初版,比其余各集晚出。
四、南国戏剧运动对现代戏的贡献:
田汉是用戏剧创作、演出实践来参加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由他带领创办的南国社,不仅为戏剧界培养了优秀人才,而且还扩大了新戏剧的影响范围,使戏剧改良运动得以付诸实践,一改往日中国旧戏的弊病,重先引入西方新戏种,成为我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代表。
(一)创办南国艺术学院,组织戏剧公演,把戏剧理论知识和实际演出结合起来,从而为中国现代戏剧培育了一大批戏剧专门人才。他们当中有的成为著名剧作家如陈白尘、塞克、左明等;有的成为名演员如金焰;有的在戏剧运动和戏剧评论方面颇多贡献如赵铭彝;有的成为著名导演如郑君里。如陈白尘、陈凝秋、左明等。
(二)奠定了话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南国社的戏剧演出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有话剧创作作为演出的保证,每次公演都有新的剧本,翻译或改编的外国剧只占很小的比重。赵铭彝先生在 《南国社种种》一文中就曾指出:“南国社,在中国话剧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3]据不完全统计,从1924年到1930年“南国艺术运动”时期,共创作话剧27部,新编京剧3部。
(三)“新国剧运动”的倡导。五四新剧最大的成就之一,在于按照西方剧本的样式,建立了戏剧文学,而田汉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剧作具有多样的探索,成为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的开拓者,而由他领导的南国社,则是在中国南方推动演剧的先锋。然而“新国剧运动”可以看作是田汉最早从事戏曲改革实践的开端,南国社在现代戏剧运动中的革新表现于:南国社戏剧在内容上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由于其成员多属小资产阶级青年,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形成南国社话剧那种以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为主调,而又带有忧郁色彩的抒情特点。它的戏剧演出着眼于揭示内容和人物思想,在表演上摒弃文明戏遗留下来的形式主义,提倡真实自然,注重人物的内心体验;倡导简单的舞台装置,强调灯光的作用,以增强戏剧对观众的想象感觉。
注释:
①③赵铬彝:《南国社种种》,《文艺报》1956年第24期。
②田汉.我们的自己批判[M]田汉文集:14.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吴晓东.“南国诗人”田汉及其30年代的转变 [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3(08).
[2]武翠娟.南国社表演风格略论[J].菏泽学院学报,2009(05).
[3]张晓云,杨洪海.论新月社与南国社戏剧观念及创作之异同[J].江汉论坛,2009(05).
[4]赵铭彝.回忆南国社和田汉同志[J].文艺研究,1979(03).
[5]胡静.南国社论[J].世界文学评论,2006(05).
[6]陈军.论南国社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J].文艺争鸣,2003(07).
[7]温欣荣.南国社与南国周刊[J].河北学刊,1997(05).
[8]古弦.田汉和南国社[J].戏剧报,1986(03).
[10]赵铬彝.南国社种种[N].文艺报,19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