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苟芷祺
摘要:清末以来,以山东移民为主的大量移民迁入东北,山东方言也随着人口的迁移对东北方言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东北方言词汇与山东方言词汇的联系是这一影响的结果,也是其佐证。通过对两种方言的典型代表——济南方言与哈尔滨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并辅以田野调查,整理出了两种方言形同义同、形同义近词汇表。这些方言词汇为山东、东北方言所独有,且其中的核心词、常用词占有较高比例,成为两方言联系的有力证明。另外,一些东北方言词汇出现了引申义、附加义和义项增减现象,这一现象表明,东北方言词汇体系保留了山东方言词汇的影响,同时也受东北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
关键词:移民;山东方言;东北方言;方言词汇
东北地区是一个多地区、多民族移民涌入的区域。在以“闯关东”为代表的几次移民潮中,山东移民始终是移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流动导致了其所负载语言的空间流动,东北方言由此受到了山东方言的影响和渗透。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的词汇联系是这种影响和渗透较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一、山东移民与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形成
人口的迁徙会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人口是语言的基础和载体,人口在空间的流动,实质上就是他们所负载的语言文化在空间的流动。”[1]因此,地区方言的传播、变化与发展都会受到移民的深刻影响。东北地区由于多次接收各地区、各民族移民,其方言词汇系统受移民的影响更为显著。清末民初,以山东人、河南人、河北人为主的大批移民掀起了“闯关东”热潮,迁往东北谋生,这直接影响到了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这也是“清末民初是东北方言词汇系统构成的重要时期”[2]的原因所在。其中,由山东迁入东北地区的移民占比最多,高达70%至80%[3],这意味着山东方言词汇更多地流入东北地区,对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影响最大。多地区移民的迁入极大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方言词汇系统,其中,大部分方言词汇来自于以山东人为主的关中北方各省移民,导致东北方言词汇与山东方言词汇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这体现在两种方言词汇间现存的联系与流变中,成为两地区密切联系的一个有力证明。
二、研究方法
(一)以方言词典为基础的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本论文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作为参考词典。所选方言词典记录了41个方言点的方言词汇,方言点选取较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由于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方言词典数量少,且缺少整本的山东方言词典,因此,选取了代表东北方言的《哈尔滨方言词典》和代表山东方言的《济南方言词典》作为基础,并排查了《牟平方言词典》、《太原方言词典》、《洛阳方言词典》以及《西安方言词典》,筛除了其中与哈尔滨方言、济南方言两地区相近的词汇。
在此基础上,参考斯瓦迪士核心词表、李保亚200词表和《现代汉语三千常用词表》,并结合使用频率和日常生活,划分出了核心词、常用词和一般词,并把前两者作为研究的重点词目。
此外,进行了田野调查,对由词典检索而得的词汇提供现实验证,弥补了词典语料的滞后性。
研究主要运用了比较法、统计法、演绎归纳法、历时描写和共时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采集同时推进等研究方法。
(二)词汇选取的词形、词义标准
“汉语方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构成的。词汇是一种语言所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5]本论文探究的东北和山东方言词汇包括了两地方言所用的词和短语。由于两地语言习惯略有不同,同样一个词汇在两地的表达形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论文中所指的“形同”包含有别字、词缀不同、儿化等字形上略有区别的词汇。“义同”是指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词汇,表现为义项数量和义项含义的完全一致。“义近”是指词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义项数量不变、义项数量增加、义项数量减少(以山东方言为上位,东北方言为下位作比较)三大类。
三、山东方言词汇与东北方言词汇间的具体联系
经过严密的词典比对整理,总结得出的词条数量较多,核心词、常用词占比较大,可为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间词汇有一定程度的联系这一观点提供切实的语料证明。具体词条分析如下。
(一)形同义同词汇
形同义同词表中列举的是山东方言和东北方言中含义完全一致的词汇,共计95词。其中,核心词和常用词占比较大,共计45词,约占47%。形同义同词汇是山东方言词汇进入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中并保留至今的词汇,在排除其他北方方言区的相同词汇后,这部分形同义同词汇的存在,以及核心词和常用词所占比例足以说明两地区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具体例证见表1)
此外,两地区在一般词的使用上,也有大量相同的词汇。这部分词汇虽然在词汇系统中地位较低,受共时层面上的语言接触影响较大,但在某种程度上和两地区相似的风俗和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这部分词汇也可为两方言区间词汇和文化交流的联系程度提供语料支持。(具体例证见表2)
两地方言间形同义同词的存在,是两地区间历史移民的结果;反之,现存的形同义同词也是两地区方言间联系密切的有力佐证。
(二)形同义近词汇
“词的基本义应该是它的概念义,比较方言词义首先要比较概念义。”[6]因此,当两方言词汇的概念义相近,其语法义、引申义和附加义略有不同,且词形一致时,认为是形同义近词。其词义变化是山东方言词汇进入东北方言词汇系统后,受到不同程度的东北特色地域文化、语言习惯和外来语的影响造成的。
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形同义近词汇共计94词,其中核心词和常用词共计50词,占比约53%。这部分词汇不仅可以反映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间的联系,更突显出方言词汇的流变性,是研究方言间联系和流变的重要语料。
(三)义项数量相同词汇
1.词汇概念义有细微差别
此类词汇概念义大致相同,其具体区别体现在:一是描述特征不同,如“锃明瓦亮的”,其意义大致相近,但在山东方言中特征为明亮,在东北方言中特征则为平滑;二是概念义所指范围缩小,如“胰子”在山东方言中的香皂义在东北方言中已经变得模糊;三是概念义所指范围扩大,如“顾拥”在山东方言中的蠕动这一意义在东北方言中泛化,转变为形式上更为宽泛的“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移动”。(具体例证见表3)
2.词汇语法义有区别
此类词概念义相近,但词性有差异,即出现了语法义的变化。
其变化多为:一是由动词变为名词,如“双身子”在山东方言中意为“怀孕”,在东北方言中则发生语法义的变化,转变为名词“怀孕的人”;二是由名词转变为动词,如“过房”在山东方言中意为“过继的儿子”,在东北方言中为动词“过继”;三是由形容词转变为名词,如“面兜兜儿的”在山东方言中为“食物软、性格平和”等形容词义,而在东北方言中则为“很甜的面瓜、软弱可欺的人”等名词义。(具体例证见表4)
3.词汇附加义有区别
“附加义主要是附加在概念义以外的褒贬义、风格义。”[7]此类词汇词义均在感情色彩上有变化,如“逞强”一词在山东方言中意为“显示自己能力强”,在东北方言中则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再如“烂乎乎的”一词,褒贬义完全相反,在山东方言中表示褒义“烂烂的”,在东北方言中则表示贬义“稠”。(具体例证见表5)
4.东北方言词汇出现引申义
“概念义是词的基本义,而引申义都从概念义引申而来,许多有方言特色的义项都表现在引申义上。”[8]此类东北方言的词汇相较山东方言词汇都出现了引申义。如“上劲儿”在山东方言中意为“有了劲头,开始吃劲儿”,在东北方言中则衍生出了具体的“用劲儿拧发条”之意;再如“稀溜”,在山东方言中指“水分多”,在东北方言中则失去了概念义,出现了引申义,即具体到表示“粥、汤等很稀的样子”。(具体例证见表6)
(四)义项数量减少
1.东北方言词汇仅保留概念义
此类词中,东北方言词汇的义项数量少于山东方言词汇,仅保留了词汇的概念义,失去了原有的引申义。如“挤巴”一词在山东方言中除了概念义“挤”,还有引申义“狭窄,不宽绰”,但在东北方言中只保留了概念义“挤”;再如“唵”一词,在山东方言中有“将粉末状食物或药品一下按进嘴里”、“大口吃饭”两种意义,但在东北方言中仅保留了“将粉末状食物或药品一下按进嘴里”的概念义,而失去了“大口吃饭”这一引申义。(具体例证见表7)
出现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考证,推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词汇在从山东迁往东北的过程中,引申义逐渐消失;二是词汇在随山东移民迁往东北时,这类词汇只有基本义,而日后由于两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导致山东方言自身又衍生出了新的含义,而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丰富,不需要衍生词汇来表达另一个意义。
2.东北方言词汇失去概念义
此类词表现为东北方言词汇义项数量少于山东方言,且东北方言失去了词汇原有的概念义。
具体表现为:一是东北方言词汇只保留了和山东方言词汇相同的引申义,如东北方言中的“滋润”,失去了概念义“含水分多的”,保留了与山东词汇相同的引申义“舒适”;二是东北方言词汇演变出了与山东方言词汇的引申义不同但相近的意义,如“大发”在东北失去了“蒸的馒头等面发得大,大,宽松”的意义,而引申出了“超过了适当限度”义。(具体例证见表8)
(五)义项数量增加
1.东北方言词汇增加新的语法义
此类词在东北方言中义项数量增加,出现了新的语法义。
主要表现为山东方言词汇中表示人或事物的词汇,在东北方言词汇中借代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如“二五眼”在山东方言中指“办不明事理的人”,在东北则以此为基础增加了形容词义“某人能力差”;再如,“瘫巴”在山东方言中是“瘫痪的人”名词义,在东北则又引申出了“瘫痪”这一状态的意义。(具体例证见表9)
2.东北方言词汇增加非语法方面的引申义
此类词汇义项数量增加,增加了非语法方面的引申义,即东北方言词汇在山东方言词汇基础上出现了非词性方面的变化。
如,“?”在山东方言中意为“从一端掀起”,而在东北方言中则多了“揭露,将酒盅、杯子或碗等容器里的酒一次喝掉”等引申义,虽东北词义相较山东词义更加饱满,但未发生词性变化,类似的还有“拨拉”、“不禁不离儿”、“脆生”等。(具体例证见表10)
四、结论
综上,山东方言和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区的两种次方言,在词汇上存在着一定比例的相同相近词汇,共计189例,其中核心词和常用词也占据着相当比重,占比约50%。这在北方方言区相对一致性较高的大环境下已十分罕见,体现出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历史因素和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历史上“闯关东”等移民潮中山东人占比高达70%以上,致使山东方言与东北方言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联系,同时,山东方言也会受到东北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已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本文仅从词汇方面对二者间的联系进行语料支持和例证,为两地区方言间联系提供切实证明。
更值得关注的是,方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蕴含着多元的民族地域文化,保护方言实际上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此前,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方言的生存环境日益紧迫,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成为语言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东北地区由于复杂的人口迁移和多民族聚居等历史因素,其方言不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特色地域文化,更包含着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种宝贵资料,东北方言与山东方言间的联系也成为东北方言中最显著的特色,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光杰,崔秀兰.论清末民初为东北方言的定型期——兼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J].学术交流,2015(02).
[2]数据经孙红艳(2009),李铭娜(2012).李光杰(2015).崔秀兰(2015).考查计算得出:
孙红艳.《广韵》日母字在东北方言中的语音演变及成因探析——山东移民“闯关东”对东北方言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孙红艳.“闯关东”对辽宁方言成因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李铭娜.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方言的影响分析——以吉林方言语音、特征词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李光杰,崔秀兰.论清末民初为东北方言的定型期——兼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J].学术交流,2015(02).
[3]苏光宇.“闯关东”之东北移民及其文化初探[D].山东大学,2010.
[4]黄景湖.汉语方言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5][6][7][8]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