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摘要:音乐与文学具有“不解之缘”,二者同为表情达意的艺术,共同作用于人的情感,令人为之动情,为之回味。二者所共同具有的表情达意的属性,决定了相互之间的可借鉴关系,决定了音乐创作活动与文学创作活动、音乐教学与文学教学应相互借力给力。
关键词:音乐与文学;表情达意;借鉴关系
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中,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都是令人动情的营养成分。人们的情感世界不能缺少音乐艺术的滋养,因为音乐艺术通过旋律和歌词所构成的意境来打动人心;人们的情感世界同样不能缺少文学艺术的滋养,因为文学艺术通过字词篇章所构成的意境来打动人心。在汉代的《毛诗序》中阐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这一阐述中也鲜明地总结了语言文字与音乐舞蹈的共同属性,即抒发人的情感。有学者将音乐与文学的联系阐述得更为现实:“文学与音乐作为两种艺术形式,以其亲和力和感染力强的特点广受民众喜爱。当前的文学研究领域中,将其与音乐进行对比分析已成为新的热点,一方面,文学可以滋养音乐,为音乐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另一方面,音乐可以提高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两者可谓相得益彰”[1]。
一、音乐与文学表情达意的属性
音乐表情达意的属性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就阐明“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巴扎克对于音乐表情达意的属性也曾这样概括:“音乐是艺术中最伟大的一个,是最深入人心灵的艺术,它唤醒你麻木的记忆,构成你的思想,只有音乐有力量使我们回返我们的本真。”[2]音乐表情达意的属性是由音乐艺术艺术的审美特征所决定的。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
文学是表情达意的属性凝练于文学的定义中,文学是什么?文学主要是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类。它与非文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语言含蓄蕴藉,具有审美属性的一种意识形态。鲁迅对于文学表情达意的属性的阐释是:“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种东西。”胡适对于文学表情达意的属性的阐释是:“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表示文学。”文学即人学,文学取之于人的生活,通过文字塑造的形象来抒发对生活的感悟,文学作品的情感是隐含在形象之中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也就是说人们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时候,更多的不是直接流露,而是总喜欢找一个载体,把感情寄寓在其上,这个载体就体现于文学作品之中。
综上可见,“音乐与文学都是一种传情的艺术。音乐通过旋律来书写对生活的感悟,文学则是通过文字来抒发对生活的理解。音乐用节奏表现情感抒写的急缓,文学则用详略表达情感抒发的快慢。音乐和文学的表意功能是一致的。”[3]
二、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相互借鉴
由音乐与文学所共同具有的表情达意的属性可感受二者间的可借鉴关系,感悟音乐创作活动与文学创作活动、音乐教学与文学教学应相互借力给力。
(一)借鉴文学艺术使得音乐艺术更富有诗意
音乐艺术借鉴文学艺术可以赋予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更加雅致和更加富有诗意。况且,音乐艺术不仅仅是节奏和旋律的艺术,也是歌词的艺术,歌词典雅幽旷会更耐人品味和感动人心。如利用我国古代诗文作词的《独上西楼》、《满江红-怒发冲冠》、《虞美人-春花秋月》歌曲会让人听得如醉如痴,歌词的意境美会让人品味不尽。记得在《中国好歌曲》第一季中,当选手霍尊以其独特的歌唱方式演唱《卷珠帘》时,全场掌声雷动,导师全部为其转身。再如在“标题音乐”的乐曲以文学手法的命名,根据古诗词粗昂做的三弦独奏《春晓》都是音乐艺术借鉴文学艺术的代表作。
(二)借鉴音乐艺术使得文学艺术更富有韵味
自古以来,许多文学作品都从音乐的表现方法与美学意境中汲取营养。捷克当代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他创作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与他在文学创作中巧妙地借鉴音乐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充满音乐性有关,如对结构的音乐性的复调式叙述,对小说内容的音乐性叙述 。再如国著名的注疏家和文学批评家,都是以诗歌与音乐合为一谈,都是把论“卢”论“歌” 的话用来论诗。我国古代。刘勰在不朽巨著《文心雕龙》里就已经注意到文学创作中的音乐性问题了,并做出了如此的阐述:“是以将 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富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观宫商,意思就是观作品的音乐性,如声调、押韵、节奏等。六朝 时期的文论,普遍注重音律对于诗文形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璇.《梁祝》中音乐与文学的联系[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3(23).
[2]张芯瑜.论中国音乐的审美特点[J].北方音乐,2015 (03).
[3]丁运东.谈谈音乐语文学的辩证关系[J].音乐时空,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