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伽利略于1609年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且伽利略通过这台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的环形山以及太阳黑子和木星的4颗卫星。由此,当这台望远镜对准星空的时候,天文学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神秘星空的面纱已经被揭下,其中的秘密也一个一个的被人类所发现,结束了人类肉眼观察天空的时代,望远镜成为人类的千里眼。
关键词:伽利略;望远镜;天文学
中图分类号:U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86-01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太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各种天体的运行情况认识到昼夜更替和四季交替的规律,并且设定了一天的时间和方向的辨别。由此,天文学成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在没有望远镜的年代,人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双眼来观察天体的情况,然后进行初步的测量和计算它们的运动规律。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期,望远镜这种光学仪器的产生。
当伽利略把第一台放大倍数为32倍的望远镜指向天空时,宇宙的神奇秘密便一一的展现在眼前。伽利略在《星空信使》一书中详细的记录了自己通过望远镜对宇宙的观测数据。1609年12月的一个夜晚,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了月亮,他观察到月球的表面并不是像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那样圆润光洁,而是一个多山多坑的崎岖表面。伽利略将自己对月球表面的观测一一绘制了下来。同样的,在他观测金星时,他发现金星也有类似月亮盈亏圆缺的情况,金星有时呈眉形,有时呈半圆或者圆形,伽利略认为这种变化显然是金星受太阳光照亮的球面大小不同所导致的,说明了金星是围绕着太阳运行而不是围绕着地球运行的。这一发现使用传统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完全无法解释的,而哥白尼的“日心说”则能够很容易的解释。在伽利略众多的新发现中,最让他兴奋的是1610年1月7日他发现木星周围有四颗卫星,他通过十几天的观察和记录发现,木星周围的小星星有时是一边三颗,有时是一边两颗另一边一颗,最多的时候出现过四颗。后人将上述的这四颗卫星称之为“伽利略卫星”用以纪念伽利略的杰出贡献。伽利略的使用望远镜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对当时的天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进步意义,其中最为意义重大的我认为是他的观测数据,为日心说的成立给予了有力的事实依据。他的发现轰动了当时的宗教界,一些崇拜旧学说的人说伽利略所观测到的是望远镜上的幻象,并不是真实的。他也几次前往罗马教庭,想要说服教皇给予他宣传日心说的自由机会,这让他陷入了宗教裁判所的纠纷中,并且教庭于1616年颁布禁令,声明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宣传日心说。而他也被判处终身监禁。
伽利略制造与使用望远镜所观测到的现象,对后人理解宇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他使用望远镜这一行动,也向人们展示了倚靠实验观测来了解自然的真实景象,再通过理论和数学分析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
工具实在论是唐·伊德科学解释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它重点突出了工具在科学理解中的作用,为科学理解提供了一种工具化的维度。其内涵主要包括:工具与工具的使用活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工具是前理解结构;没有工具就没有科学;科学并非理论,而是实在。首先第一点,在通常的观念中,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动作被认为是同一个范畴,或者说二者在逻辑层面上是一样的,在这一概念中,重点在于强调主体的活动过程。但是,在伊德的工具实在论中,工具与使用工具的动作从逻辑上分开了。“使用工具的动作”是和“实践”这个词的意思相等的。
其次相比于我们将工具更多的看作是自身感官的延伸这种观点来说,他的工具实在论认为工具对于主体而言,不仅是我们感官的延伸,更是我们人类身体的外化,并且还是我们构成理解主体的“前理解结构”。这样的工具最典型的就是眼镜,作为眼镜来说,是用来修正我们眼睛晶体成像距离有误的问题所使用的工具,但是这个工具已然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就像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我们在通过眼镜看清楚事物时,不会想到我是通过眼镜这个工具对眼睛的修正才能看清的,所以伊德认为,这样的工具就是我们人类身体的外化过程。
第三,伊德认为工具在整个的科学历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他看来,没有工具就没有科学。尤其是他选择研究的对象是影像技术,这一技术成为了影响科学发展的前提。尤其是在医学界,CT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影像医学的飞速发展。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领域,比如信息工程,无线电等等。这些领域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工具设备为前提,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的。
最后,科学并非理论,而是实在以其原有样式呈现的过程。伊德实在论对科学的分析,为我们所提供的是将科学解释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将工具作为科学产生的基础条件,我们通过工具所观测到的世界,是实在的本来呈现,而不是我们自己的理论依据。
根据上述所讲,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这一工具,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但是现在借助于望远镜就能看到的现象。这其实就是工具作为人类身体感官的外化。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宇宙,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有中介的人类视觉形式。这种形式被伊德用自己的公式进行了形容:人类——技术——世界。以伽利略为例,伽利略自身通过望远镜这项技术来观测宇宙,那便是伽利略——望远镜——宇宙。伊德将这称之为具身的技术,是借助技术把实践具身化。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是通过科学技术来感知世界的,就好比上文说到的眼镜一样,是我——眼镜——世界,这样的看世界的方式,在人戴上眼镜之后,只要度过了初期的不适应,那么人就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由于它的存在是辅助人的视觉功能,在眼镜的帮助下将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变得清晰了。这个时候,眼镜就变成了人感知世界的工具,并变为人体知觉体现的一部分。
知觉的体现是被看作为人类的活动,刚开始这种活动都不是十分明朗的,这种活动是要被学习而得到的,比如,我开始使用望远镜,我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真实的世界,或者我带上了眼镜,看到了清晰的世界。这种知觉的体验是在带上望远镜或者眼镜之后感受到的,是我通过运用这个工具而学习到的,这种感受被学习到之后,便会自然而然的成为我的知觉的经验记忆,这种感觉已经在习惯中透明化,望远镜或者眼镜作为工具成为我们视觉的外化与身体变为一体,而眼镜则被具身化了,而且几乎不能被特别的感觉到。这时候,技术就是人类人工制造物和工具使用者的共同体。
人们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伽利略发现了新的宇宙。”这是对伽利略望远镜的充分肯定。工具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力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黄晓亮(1992.05-),汉族,山东,男,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建筑哲学与工程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