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珍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学校至关重要。本文对职业院校院校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对提升学生竞争力提出思考。
关键词:高职;职业;技能;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76-01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两种能力在职业院校的课程培养体系和学生教育中同等重要,而职业院校还普遍存在重方法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有短板。下面就如何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并重的培养,最终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适应实际岗位的需求做一简单论述。
一、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现状
(一)职业教育现状。
多年来形成职业教育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重视对学生动手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的建设也重在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教学过程中教授专业技能和重复性实践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忽略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能力的培养。
重视用人单位实际岗位技能,以此设计专业和相关课程,对行业发展情况及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变化的调整和改变不够。结果就是重视方法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上出现短板。
(二)职业教育学生现状。
1.基础差,理论性知识学不懂,认知能力导致不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
2.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主动性差;
3.学习习惯差,上课不能集中精力;
4.自我意识强,遇到困难时寻求客观因素,对困难准备不足。
基于这些特点,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和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训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课程体系中。要通过行业调研,了解行业标准,提取并形成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内容,职业素质中将结合专业本身的实践技能要求,以实际岗位任职标准为依据,将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执行力、礼仪训练等等素质元素合理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形成职业素质核心和职业技能核心结合课程形式,校企合作,在教学中体现素质和技能教育。
1.通识课程。与人交流能力融入《行动导向学习训练》;数字应用能力融入《基础数学》和《创新思维与务实》;信息处理能力融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融入《公共外语》;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融入《职业沟通》,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行为,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课程。与人交流和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能力融入到学习内容中,使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3.实践课程。团队协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的项目实训或实习指导任务书,引导学生在职业背景下掌握职业核心能力行为,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贴近。
(二)教学形式的构建。
改变传统教学形式,针对职业能力培养,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要求,教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同时提升职业素质。教学中应“围绕案例分析导入学习”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寻求到解决方案学生间互助协作,完成课程任务。
学生可以以小组或学习团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师生协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作为职业核心能力项目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了解要做什么,以任务引导,引入教学内容,以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先入为主,调动学习热情。
2.学生知道如何做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了解解决问题必备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任务具体化,学生可通过实习场所的实习设备完成操作,直观的掌握主要技能,完成感性知识到理论知识的升华。
4.参照行业工作场所,建立校内实习基地,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相关教学,营造实际工作场景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的氛围。
(三)其他教学形式的构建。
1.第二课堂教学。职业教育不同与本科教育,实践技能的掌握很重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学生可以参加老师组织或自己组合的形式形成小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提出针对性问题,在校内实习基地,由专业课教师或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学习方案,通过团队的合作和协作,完成项目学习和参与问题的解决。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亲身明白应该学什么、作什么、怎么做,将知识从认知层面走向行动层面,活动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得到养成。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支持学校实现愿景的精神动力,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内在要求。校内实训场所引入校企文化融通平台,学生可以直观认识、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践行企业文化; 置身于职业生涯环境中;在这样的融通平台经历角色转换后,能初步形成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提高工作后的适应能力。
3.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社团活动,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不断参与逐步调整自我,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过程,使学生获得岗位迁移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精神。
通过社团活动,可以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强集体凝聚力。社团活动和社会的接触也可以弥补学生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
4.技能竞赛。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专业技能竞赛达到对学生创造性、计划性、预见性的自我管理的目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适度联想的能力,了解工作过程,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强化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与革新等技能。在技能竞赛应设有有针对性的职业核心技能训练,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使学生逐渐完善自我,强化能力。
总之,对学生职业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得到必有的重视。就是说高职院校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培训,而对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更多体现为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要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2]沈剑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3]梁玉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