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邻人之爱”伦理意蕴新解

2016-11-10 22:44郭敏科
人间 2016年28期
关键词:尼采

摘要:尼采对于“邻人之爱”的含义是放在最远者和未来者的具体语境之中去讲的,这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虚幻的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本能的美好向往塑造的自我完善的意象,一是真实的人们对于临近事物真切的感受;前者建立在不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设身处地的实际经历中。他对这些观点的阐述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懂人性。

关键词:尼采;邻人之爱;最远者的爱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28-01

他说,“对最远者和未来者的爱高与邻人之爱;更有甚者,对事物和鬼怪的爱高于对人类的爱。”①从后文可以看出,这里的最远者的第一种形象是超人,“将来和最远者乃是你的今日的原因:在你的朋友身上,你应当把超人当作你的原因来热爱。”②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将来是现在存在的意义所在,明日是今日存在的意义所在,正如死之意义相对于生而言,指的都是一种彼此相对存在的意义。所以,就我们当下的意义而言,我们终究要指向一个远方的意象来指正我们的现在所为,这就是最远者存在的一个依据。

那么,邻人之爱的所指应该产生于与最远者之爱的相对立的意蕴中,否则便不能成立。邻人与最远者之间的问题,从目标而言,一个代表着不可实现和不可实时到达的远方,另一个代表着实时可即的当下;从意象而言,最远者往往意味着不可触及只可臆想,产生于人们的想象,而邻人是具体存在而可感知的,具体的实在物;从空间而言,最远者在人之具体存在之外,而邻人构成人存在的具体历史和时空景象。

邻人与最远者的对比由此可见,那么邻人之爱所指代的也可以据此而知。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于邻人的爱,其实是一种善,与人相处的善,而并不是其他的爱;而对于最远者的爱,最远者作为一个虚无的存在,寄托的实质上是我们的愿望和期盼。最远者的爱没有实质的承当者,人们只是在自己的意愿之中寄予自己的思绪和想象,而邻人之爱也并不能完整的理解为亲情、友情之爱,而应该理解为普遍意义上的一种与人为善的友善。

首先,这基于基本的人性。人伦之间,我们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人往往礼节有加,对于自己亲近之人往往言语无所顾忌。礼节有加,在此示人于己之文明,但却掩饰自己的真心与真性;无所顾忌,少了礼仪文明,虽然冲撞但是真实。礼节有加者,误以为我们的爱多,实质上内心却相距甚远;无所顾忌亲近之人,实质上内心亲近无间,行为不加思索,他人误以为我们爱的成分少。

其次,也是基于此,我们也往往有说,真实的是丑陋的。真实的确实是丑陋的,未加修饰丑陋,正如话语一样。

在个人的亲近之人中,人的本性往往得到真实的全面的展现,是人放下了自己心中所有的防备,正像家一样,在这里角色被转换了,家是自由的,亲人是自由的,他们允许你的真实,卸掉社会所附加的身份,给人亲切和自由。人们在生活中之所以累,是因为缺乏了自己本性得以释放的真实性的缘故,平时必定有少了私人生活、私人友谊的部分。

真实的即是丑陋的,因为它一定带着自我个性的所有印迹,释放自我的完全特性也就意味着无视任何外部的规矩和作用,因此很容易对周围人造成伤害。所以,人与人的关系绝对不能是自我的绝对展现,这一定要以“礼”约之。对自我真实个性加以剪裁,使之能够划归在一个理性的范畴之内,这个理性范畴的规定性即是出于公共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共关系。这种规定性本身也充分的阐释了礼的深层含义,即文明和秩序。

我们之所以对远者和未来者的爱高于邻人之爱就在于,邻人更属于我们的私人领域,近身领域,而在离我们越近的地方,我们越真实的展现自我,自我的优点和缺点都能够完全得到展现,对于礼的要求越少,文明和秩序的内容越少,所以真实性的丑陋的破坏作用越大,所以我们无法对邻人有更多的爱。对于远者,它并不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我们对于他们的了解不深,所以我们对于他们想象的美的地方就越多,相比之下,我们接受邻人的真实性越多,所以我们对于他们的丑陋领悟的越多,所以这种爱就十分明显的区别开了。

如上所述,两种爱之所以有远近之分,第一,是因为真实性。一种是现实的真实性,另一种是想象和虚幻的真实性。第二,是关于本性和全体的全方位的了解。知道的越少,我们对于他的幻想越好。对于一无所知的幻想,我们对于他的期盼往往是全能全善的,像上帝。第三,礼的文明和秩序力度减弱。礼是掩盖真实性和文明秩序的最好方式。我们无法时刻都去扮演好一个角色,那样势必让人觉得万分劳累,人的本性要求我们必定要有一个时刻是真实的,卸下伪装和防备,使自己得以舒展和缓和。第四,真实性延伸出的丑陋的破坏力。本性的自我释放和没有礼约束的个人,更多的呈现出丑陋,他人即地狱,就是依此而言。人人都有一个安全领域,心理安全和文明安全。

只有生于最黑暗之处的光才具备最坚实的力量,同样的,只有基于最痛苦了解全面了解之上的爱才是最坚实的,对于所谓未来者的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期望甚至是假意的怜悯。我们知道,人类的真爱是舍身忘我的,父母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保护儿女,丈夫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保护妻子,这是人类最真实和最深沉的爱。倘若换成上帝,试问有几人能如此做?倾家荡产,骨肉离散,舍身忘我,谁人能爱上帝如此呢?这样的爱,不过就是假意的怜悯,它没有任何生长出坚实力量所必备的基石。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仅此而已,只是逃避和自私。

对事物和鬼神的爱也是如此。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他们存在的最大意义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一旦它们失去了应有的效用,人们会立刻丢开它们,更换下一个的。

真正的爱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自我分离开来,将自己分隔开来,在心里装下另一个人,将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乐于分享并且奉献。人只有将自己所珍爱的,自己所有的愿意与之贡献和奉献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爱。爱是真实的,付出和奉献,无私和忘我,都是它的真正含义。

尼采在这里所要定义的超人符合最远者的意象,而他所要号召的,无非就是希望人们不要去苦苦寻求外部的东西,而要寻求生命本身的超越,即人是某种必须被克服的东西。③只有这一个才是最实在的,最切实的,热爱生命本身。

注释:

①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孙周兴译,[M],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90页。

②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孙周兴译,[M],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92页。

③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孙周兴译,[M],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84页。

作者简介:郭敏科(1992.11-),男,汉族,宁夏银川人,硕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统伦理。

猜你喜欢
尼采
认知也有保鲜期
认知也有保鲜期
学习之路
不再羞于自己
不再羞于自己
尼采后现代主义式思想的电影学诠释
不要“为了……”而做
八戒最吃香等2则
三七的传说
尼采与莎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