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神机妙算的秘书官解缙

2016-11-10 21:45周秋洋
人间 2016年28期

周秋洋

摘要:解缙(1369-1415),江西吉水人,18岁参加乡试就考得第一名(解元),19岁与兄长解纶一起考中进士,并被皇帝朱元璋看中留在身边,“日侍左右”。说起他,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明朝大才子”、永乐皇帝朱棣身边的首席学士、《永乐大典》的总裁官,但也因仗义直言致使官场命运多舛的一个人。可他还是一位鲜为人知的高瞻远瞩、神机妙算的秘书官。

关键词:秘书管;神机妙算;仁宣盛世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52-01

为何说他是秘书官呢?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取得成功登基后,满腹经伦的解缙被成祖朱棣赏识,将他从翰林待诏(从九品)升为翰林侍读(正六品),可谓扶摇直上。同年八月,朱棣建立文渊阁,解缙与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当值文渊阁,“并预机务”,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入值文渊阁的解缙,由于官品在七位阁臣中最高,成了朱棣的首席大学士。“一时诏敕号令颁布四方”,皆出自解缙之手。朱棣曾经在廷臣朝会上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解缙成了永乐皇帝身边名副其实的秘书官。

一、编书惠万世

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召解缙到殿上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轶浩繁,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朱棣对解缙提出了纂集古书大成的想法。

其实,早在15年前,只有19岁的解缙,就在让他名噪一时的《大庖西封事》中向朱元璋提出编书的建议:“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访求审乐之儒,大备百王之典,作乐书一经以惠万世。”只可惜朱元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此后解缙的政治命运一波三折。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五月,锋芒太露的解缙被朱元璋赶回家,许诺“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但朱元璋允诺刚满7年就驾崩了!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接过他爷爷的龙椅宝座后,听信诲言,将进京为朱元璋遗体哭哀的解缙贬到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军民指挥使司为吏近两年。百般无奈之下,解缙放下文人的清高,写信请求当时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董伦帮忙说情。在董伦的周旋下,建文二年(1400年)六月,朝廷下谕召解缙还京,安置在翰林院任待诏。解缙又坐了两年冷板凳,编书惠万世之愿一直未能实现。

现在朱棣命他纂集古书大成,这对于很想在文化方面做出贡献的大才子来说,实在是一件荣幸的事情。解缙欣然受命,全力投入这部前无古人的大型类书的编纂工作。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书成,赐名《文献大成》。“既而,上览所进书尚多未备,遂命(解缙等人)重修。”直到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太子少保姚广孝等进《重修文献大成》书,凡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更赐名《永乐大典》。”此书集中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等各类古今图书达七八千种,依照《洪武正韵》韵目,按韵分列单字,再从群书中汇辑和这一单字有关的各项资料,一字不漏地照原书整部、整篇、整段地编入,许多古籍由于该书的辑录而得以保存流传。《永乐大典》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解缙因为不到20岁就向朱元璋提议修书惠万世,在永乐皇帝朱棣的安排下,先后两次都参与主持编纂大型图书,《永乐大典》才得以横空出世,解缙也因此名垂青史!

二、慧眼识人造就“仁宣盛世”

据《明史·解缙传》记载,朱棣刚登上大明皇帝宝座时,还没有确立皇太子,淇国公邱福谏言说二儿子朱高煦在“靖难”时屡获战功,应该立他为太子。朱棣悄悄地征询解缙意见。解缙说:历来皇宫立太子的原则是“立嫡”、“立长”,且“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没什么反应。解缙又叩头说道:“好圣孙。”圣孙指宣宗。朱棣才点头同意。永乐二年四月,朱棣册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二儿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虽然已经确立皇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但朱高炽的表现时常让朱棣不满,加上朱棣在“靖难”中曾允诺让朱高煦做太子,由此朱高煦更加骄宠,甚至出现汉王礼仪等级超过皇太子。解缙直言相谏:“是启争也,不可。”朱棣听后火冒三丈,说他离间皇家骨肉,解缙所受的恩宠便逐渐减弱了。

在解缙等士大夫的坚持下,皇太子朱高炽历经周折最终当上皇帝,并顺利将皇位传给宣宗皇帝朱瞻基。经过他们父子两人的努力,终于打造出明朝初期的“仁宣盛世”。而一直窥视太子位的汉王朱高煦,百般设计陷害太子,却未能遂愿,最终模仿其父朱棣举兵反朝廷,失败后被其侄子宣宗皇帝处死。

三、安南宜安抚不宜镇压

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因安南集军反叛,朱棣筹备发兵讨伐安南,解缙以安南叛服无常,即使镇压下去,也会重新叛乱为由,提议“宜安抚”,进谏朱棣不要出兵。历史学家白寿彝在主编《中国通史》就认为,朱棣不但没有听取解缙的意见,反而因其反对出兵安南、与之意见相左而被罢黜翰林学士,流放到广西任布政司右参议。

初次出兵安南,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张辅为右将军统率大军八十万远征。与安南叛军恶战半年多后,直到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张辅在当地百姓协助下擒获叛军头目,安南遂平,俘敌竟达两百余万。随后,朱棣以平安南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布政使司。

正如解缙反对出兵所言,安南叛服无常。当张辅回朝向朱棣呈上交趾地图后不久,交趾又大规模举反作乱。朱棣再命云南、贵州、四川出兵四万从云南入境进行征剿。张辅先后共四次率军入交趾平叛。后来宦官马骐等到交趾采办,也激起当地人的不满,直到宣德初年仍不能平安,明廷不得已于宣德二年(1427年)撤销交趾郡县,恢复安南为藩属国。

解缙一生只活到47岁,除去三次被赶出朝廷的时间,其政治生命不足10年,但他高瞻远瞩,编纂了流芳百世的《永乐大典》;他慧眼识人,千方百计说服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为明朝的“仁宣盛世”奠定了前提条件;他神机妙算,提出安南反叛宜安抚不宜出兵镇压,可朱棣不听谏言,大明在安南建立布政司的努力最终付之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