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饮食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生活主题,也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管子牧民》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饮食是一切上层文明构建的基台,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从中的每一环节都无法脱离饮食。“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世人精炼地把一切冗长的治世之道归结于这一句话。所以看似平凡的饮食却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重庆;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5-01
一、前言
鉴于本人大学曾就读于重庆,在重庆的四年间,与当地的同学深切的交往过,并且深入的融入到他们的家庭中,参与到重庆普通民众最为日常的平凡生活中,亲眼见证并且亲身体会了重庆的日常生活、饮食习俗等,也看到了重庆经济近几年迅速的发展。由于对当地文化非常感兴趣,本人学习了重庆方言,经常操着一口流利的重庆话与当地人交流沟通,是以对重庆文化风俗有着一定的了解。
二、重庆自然环境概述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为长江与嘉陵江、长江与乌江汇合处。境内江河纵横,山地绵延,在此居住的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依山筑城,生存条件十分艰苦。正是在这种环境的长期磨练中,造就了重庆人吃苦耐劳、热情奔放,顽强幽默的性格。这种性格经常以不同的方式在重庆人的工作、交往及衣食住行中反映出来。重庆人为了抵御风寒,驱潮气,常吃辣椒,饮烧酒,久而久之,养成了重辛辣的饮食习惯。由于现代供暖系统只集中于北方秦岭淮河以北,所以南方的冬天确实阴冷难耐,呆在重庆的那几年着实寒冷的让我这个北方人难以忍受。
再次,重庆汇集全川江河,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水运枢纽,南来北往,东上西下的船队、旅客无不在此过路停留,同时也把各地的饮食及其习俗带到重庆,把一些本地不出产的外地农副特产运到重庆,从而极大丰富了巴渝饮食文化。
重庆地区光、热、水等气候条件优越,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全国大多数作物生长,因此,重庆地区的物产十分丰富。
三、重庆饮食特点
巴渝饮食文化颇具特色,首先表现为口味重。渝派川菜注重调味,有麻辣、鱼香、怪味等20多种常用味型,但其中最普遍的还是麻辣味。由于气候影响,很早以前,重庆人为驱寒去湿就形成了重辛辣、重油荤的饮食习惯。早在唐宋时期就创造出“重糖高油、肥甜软、香酥松脆”的特色糕点。现在,重庆人最普及的饮食口味可以归纳为“麻、辣、烫、鲜、香”五个字,这其中,辣就不必说了,除重庆人外,四川、贵州、湖南人也喜欢吃辣椒,但区别在于重庆人还喜欢吃花椒,这就更厉害了。在重庆的四年中,无数次的同学聚会吃的都是红油辣火锅,那红红的辣油上飘着一层厚厚的花椒,那感觉,吃起来真是别提有多舒爽了。至于辣鲜香也各有特点,重庆人喜欢吃火锅和刚出锅的炒菜、热汤,不喜欢吃冷菜、冷汤;重庆人喜欢吃鲜味浓厚的食品,所以味精吃的特别多;而香则偏爱味重的食品,如辣子鸡的辣香、花椒油的麻香、沙胡豆的豆香等等。正是因为口味重,重庆人到外地生活,普遍感到饮食不适,觉得外地菜肴不麻、不辣、不鲜,吃在嘴里没有味道,引不起食欲。
重庆人待客豪爽,重庆人继承了巴人朴实、豪爽的性格,具体表现为:重庆人不算富裕,却十分舍得吃,吃的花费在家庭开支中一直居高不下,喜欢大碗肉、大钵汤、大碗酒的吃喝,讲究个痛快,要吃就吃个够,而不像有些地区的人那样有节制,那样细水长流。在请客方面,重庆人信奉“居家不得不俭,待客不得不丰”的习俗,请客承诺认真,不搞虚场合,酒菜丰盛,劝酒热情,总是想方设法的让客人尽兴,用重庆话说,就是“巴心巴肠”。对此,重庆人爱与外地人比较,并引以为自豪。
四、生计方式
重庆食品工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解放后一直是重庆市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重庆直辖后又再次被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火锅业蓬勃发展,已发展为第一大产业,火锅最早源于重庆两江码头的力夫、船工,当时,他们收工后常卖一碗大锅中熬煮的杂菜御寒充饥,其后,杂菜逐渐流行,并改进了作料和主食,提高了档次,并取名“火锅”。此后,随着火锅的不断改进,得到越来越多认得喜爱。火锅首先口感刺激,具有川菜麻辣鲜香的特点,其次,火锅的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方便,容易推广。今天,重庆的火锅业已经成为重庆最大的食品产业,为重庆经济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九十年代以来,重庆人创造了许多新潮的川菜,如豆花鱼,酸菜鱼,烧鸡公芋儿鸡等新菜品,这些菜品的特点是方便、实惠、刺激,适宜大多数重庆人消费。这些菜品的推出,极大地丰富巴渝饮食文化。
五、节日饮食习俗
饮食活动是中国节日习俗的重要内容,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色食品或饮品。近代以来的成渝地区也继承下来中古时期的一些节日饮食传统。
提起节日习俗,夜市是不得不提的,夜市又可称为夜宵,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重庆的市街场镇尚无夜市。居民没有过夜生活的习俗,通常是入夜即睡,以节省灯油。抗战以后,特别是在重庆的“陪都”时期,夜市风俗愈加兴盛。夜里,在煤油灯、亮油壶、錯烛、电石灯的闪烁灯光下,排列着小面摊,抄手饭、冷酒馆,接待着来吃夜宵的顾客。而且随着人口骤增,过夜生活的人多了起来,夜市的分布区也由下半城转移到解放碑、较场口一带。水果、烟摊、小食均摆设在闹市地段,叫卖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河包场的夜市习惯是‘早上开店、半夜场散,鸡不叫,场不散。牲畜交易在清早,天明市场散。茶房、酒店关得晚,不到半夜不收堂。大的交易白天进行,晚上过遍(交钱)。”直至现如今,重庆仍是不夜城,夜生活十分丰富。
饮食禁忌
重庆人旧时吃饭有许多忌禁,录其部分:
不能抛撒饭粒,也不能把饭粒粘在脸上,下席时碗里不能残留饭粒。俗信犯了忌要遭雷打,或者长麻子、娶麻脸婆、嫁麻脸汉。
不能用手板心托碗扒饭,这是叫花子的端碗姿式。
不能用一支接子扒,鬼吃饭才用一支筷子。
不能边吃饭边照镜子,不然会成“夹舌子”、“謇巴郎”(口吃)。
吃饭前不能敲空碗,叫花子才敲碗讨饭。
饭后不能倒扣空碗,这是对父母的不尊敬。
不要把筷子举在菜碗上晃来晃去,以后办事情拿不定主意。
不能连续搛几样菜,这是吃抢菜。
时代在变化,但总有一些禁忌仍需遵守。
总之,饮食与文化习俗间也是密不可分,源远流长的。
作者简介:樊琳琳(1992.11-),女,汉族,山西大同,在读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生态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