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友
每天清晨6点,在安徽石台县大山深处一个不足百人的小山村里,激昂雄壮的国歌声会准时奏响,国旗飒飒迎风招展。此刻,无论是路上学童田间耕者,或操持家务的山民,无不迅速整理衣帽,把目光聚焦向那面无论风霜雪雨都会准时升起的鲜艳国旗,致以最崇高的注目礼。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11载,而用这种真诚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共和国敬意的则是一位67岁的山民余先华。
贫困之家的希望路
67岁的余先华出生于石台县丁香镇西柏村,自幼家庭贫寒,只读完小学一年级便被迫辍学,13岁始跟着父亲学习竹篾匠手艺。
再苦再累余先华从不怨天尤人,对生活依然保持一颗进取向上的心。1970年,余先华与邻村大他3岁的张荷枝喜结伉俪,婚后生育4个孩子。
为供孩子们读书和赡养老人,上世纪90年代初余先华独自赶赴无锡务工。为节省路费,每年只在春节期间赶回老家团聚,而照料老人和孩子的重担自然落在妻子身上。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8年,张荷枝突患青光眼导致双目失明。为给妻子治病,余先华花光了家中积蓄,辗转奔波于合肥、南京、上海等大医院,可病情仍不见好转。
万般无奈下,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余先华只得留在老家做起妻子的拐杖,独自打理5亩薄田还要拉扯4个孩子成家立业。
张荷枝眼睛失明后,生活不能自理,自闭颓废不愿意向别人倾诉,余先华明白,妻子此时需要的不仅仅是温饱与治疗,最关键的还要给她进行心理疗伤。
余先华怕她想不开,每天至少抽两个小时陪她在村外阡陌山坡上散步谈心,一次次鼓励她面对现实,坚强地活出尊严活出质量,“阿枝啊,有你在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让我们抱团取暖,相互搀扶着白头到老,走完最后人生路!”面对不离不弃的丈夫,张荷枝热泪盈眶:“我眼睛瞎了,可心里一片光明,有你做拐杖,未来的路我们定能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2005年,石台县残联实施“残疾人千元就业工程”,第一个就考虑到了负担沉重的余先华,很快,县里派人专程给余先华夫妻送来了1000元就业扶持资金。这真是天上落下大馅饼,余先华夫妻激动得彻夜难眠,当时他们一年纯收入也不到2000元。于是,夫妻俩用这笔钱在家里开了个小卖部,卖点日杂百货以及农资,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小山村不大,为了照顾余家,朴实的乡亲们即便赶集到了镇子上生活用品有更多选择余地,也不轻易消费,他们日常生活开销选择余家小店。每月几百元的盈利大大改善了余家因病致贫的窘境。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余先华一家慢慢走出困境。
大山深处的使命感
作为共和国同龄人,余先华常对孩子们说:“现在农民不交粮免了农业税,种田国家还给补贴;小孩子读书不要钱,残疾人还发给就业补助金,做梦也想不到的国家惠民政策竟有这么多,你们在社会上任何时候要懂得感恩,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身边每一个人!”
叮嘱好孩子们,余先华也萌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感恩社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余先华从电视上看到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令他心潮澎湃:对呀,农家院子大,每天坚持升国旗,不仅是个人感念祖国,也可以熏陶培养乡亲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说干就干。余先华挎上柴刀进山选材,深山里跋涉一周好不易才找到一根修长笔挺的6米多长杉树,放倒扛下山,打磨去皮再用桐油浸泡防腐。
余先华在院子里挖深坑竖立好旗杆,又用水泥垒砌好一个坚固的四方形旗台。为了让升旗仪式庄严而隆重,余先华在国旗杆子旁又竖起一根木杆,用850元钱去县城买回了一只大喇叭和一套音响功放设备,以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一切准备就绪后,2005年10月1日早晨8点,余先华先把老伴洗漱穿戴一新,把她拉到旗杆下站好后,用颤抖的手拧开功放机开关,开始播放国歌。随着雄壮高亢嘹亮的国歌声透过高音喇叭唤醒沉寂的小山村每一个角落,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面叠得整整齐齐的五星红旗,来到大门前高约5米的木头旗杆下,细心地将国旗铺展开来,在空中挥舞了几下,然后双手拉住绳索,开始缓缓拉动。一面鲜艳的国旗,迎着朝霞冉冉升起。
一双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国旗下,昂首注视着国旗迎风飞扬,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继而老泪纵横,紧握双拳抽泣中高声合唱起国歌……考虑到老伴的身体,此后无论严冬酷暑风霜雪雨,余先华始终坚持一个人的升旗仪式,成为每一天最重要的任务,从不落下一次。
2009年国庆60周年之际,为了能及时收看到威武浩荡的国庆大阅兵,在外打工的小儿子给余先华买了部液晶彩色电视机。那天,老人看到北京天安门升旗时间是早晨6点,此后老人在夏秋两季把升旗时间固定在早上6点,考虑到山区天气变化和乡亲们的作息时间,冬天和春天则推迟到早上7点,而降旗时间一年四季都固定在下午5点半。
11载情怀不改
为确保升旗仪式万无一失,余先华在家里准备了5面大小不一的国旗。碰上雨雪大风恶劣天气,余先华则升小国旗,因为此时升大国旗不仅旗面容易破损旗杆也容易折断。11年间,他先后用坏了5根木质旗杆、更换了20多面国旗。那些旧损的国旗,老人也像呵护传家宝一样精心叠放起来,等到阳光晴好的日子里还拿出来晒晒,保管好留作纪念。
每逢国庆或建党、建军等重要节日,余先华还会在家门口挂彩旗、放烟花和鞭炮,周围邻居也会结伴自发前来观看。
2010年后每年的国庆节当天,余先华的心情比过大年都爽,不仅燃放几百块钱烟花,还特意请来镇里的婚庆礼仪公司用松枝在村口扎了彩虹门,挂上“庆祝国庆”的横幅,让全村老少爷们在国旗和彩虹门下留影纪念。从此,乡亲们每天看着国旗在村前飘扬,大伙都觉得非常自豪。
为迎接国庆65周年,2014年9月,家中经济情况逐渐变好的余先华没来得及给自家买件像样家电,而是省吃俭用挤出1600元跑到县城定制一根12米高的标准不锈钢国旗杆,并在四周设立了不锈钢护旗栏,好让国旗也共享祖国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变得高大上起来。
要知道夫妻俩为定做不锈钢旗杆,差不多两个月没碰荤菜了。此时的余先华老两口还住在两间土坯屋中,碰上雨天堂屋和厨房都漏雨,可老人情愿用脸盆接漏,也坚持要把旗杆换了。
岁月流逝,而今余先华上初中的大孙子也已熟练掌握了升国旗的全套流程和规范动作,并欣然自发加入爷爷升国旗的行列。每当余先华身体不适,或外出有事不能及时赶回,孙子总能主动代替爷爷按时升降国旗。
在古木参天、空气至纯的小山村里,余先华让乡亲们记住了两道永恒的风景:一道是他11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庄严升旗仪式,一道是他每天傍晚准时牵手妻子,谈笑风生依偎着走在村间小道的背影。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