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孺乾 TEXT: ZHONG RUQIAN
画面为上 意蕴其中——潘伟超油画艺术略解
文:钟孺乾 TEXT: ZHONG RUQIAN
GREAT PAINTINGS WITH WISDOM
- A BRIEF ACCOUNT OF PAN WEICHAO' S OIL PAINTING ART
潘伟超《工地》 布面油画 120cm×100cm 2013年
和潘伟超谈艺术不累,既不夸张,也无玄虚,谈来谈去都在画面里:题材,材料,塑造等等,谈到作品的内涵,他只强调“精神立场”。这和20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他的许多同窗大腕很不一样。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就与潘伟超共事,从画院到大学,看着他画大幅小幅的城市景观,又画普普通通的人和物,深知他的投入方向和关注点大有人所未到之处。他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对绘画中各种关系的经营,对色彩和材料迹质的推敲,都力求尽善而止。他毫不含糊地坦承自己重视绘画的品质,鄙薄在浮泛“观念”掩护下的粗制滥造。他画的城市景观大多是厚实而明亮的灰色调,然而恢弘壮阔,俨然天造地设、无可替代的存在。他把虚设的瞬间迹化为恒定之境,同时以倾心描写赋予对象有说服力的质地以及庄严质朴的灵魂。在画面的每一个不起眼的细部都可能隐藏着不可改易的精彩,因为那是经过近乎虔诚的反复调整而最终确立的图景。他也常常画一些人物和静物,多是在课堂上完成,虽然受到教学过程的种种限制,鲜有鸿篇巨制,但依然一脉相承,始终聚焦绘画本身。对象都是学生和模特以及看似信手拈来的物件,无论是人是物都被剔除了社会角色和通常的意义标签。也没有背景,正如在他的景观里没有人一样。他要让画面说话,说出难以言传的一切。
油画的基本禀赋是从容实写,潘伟超十分明了这个外来画种的特性和奥妙,在西方的众多大家中,他特别看重安塞姆·基弗(德国)和安东尼奥·洛佩斯(西班牙),我想这也只是语言模式的气息相通而已。潘伟超所谓的“精神立场”,则完全建立在中国文化和当下思虑之上。他所喜欢的另一位德国画家大卫·弗里德里希说过:“画家不该只画眼前之所见,而更应画内心之所见”,这简直就是中国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张璪)的翻版。潘伟超用精心营构的画面,传达他的“心源”和“内心所见。”在习见之景和俗常之物中追寻那些足以触动人心的意蕴,在他画中看到的景象与真实世界存在明显的错位,那是光天化日之下的秘境:在楼宇林立、道路纵横、每一细节都真实不虚的场景中却空无一人,工厂也是寂静而明净,与我们每天置身其中的城市迥然有别,若不是画家的荒诞,那便是现实的谬误。但他既不称颂,也不批判,城市就是城市,正因无人,更激发对人的关切,他在看似不经意中写下了关于人的命运的寓言。在他的人物画和静物画里也是一样,人就是人,物就是物,无所欲求,也无所揭示,作者在塑造对象中改造了对象,迫使观者跨过当前追寻深远的感悟。潘伟超将思想的锋芒和灵性的光焰隐藏在从容的外表之下,这是中国文化艺术最为推崇的品位,但也不妨视为触及现实深层的醒世箴言。
这些年,人们看惯了各种包藏心机、深陷名利场不愿自拔的“当代艺术”,潘伟超自觉远离这些,坚韧而淡定地守着自己的态度和立场,画出干干净净又堂堂正正的油画,倘若他和他的同道们的努力能预示一种新的趋势,那便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曙光。
潘伟超《城》 布面油画 230cm×200cm 2014年
2016年9月14日于瓜庐
1966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籍贯江苏泰兴。
199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武汉、多伦多。
2000年
城市系列——潘伟超作品展,东京,日本。
2001年
亚洲当代艺术展,日本,东京。
1994年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6年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7年
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1年
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3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广州美术馆,广州。
2005年
“限制与自由——秋市”,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
2008年
东亚当代——现代艺术展,青州美术馆,韩国。
2011年
“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湖北美术馆,武汉。
2012年
“具象与表达”——武汉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浙江美术馆,杭州。
2015年
“玄序”——湖北当代油画邀请展,汤湖美术馆,武汉。
潘伟超《露台》 布面油画 300cm×120cm 2012年
1992年
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获提名奖,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