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委会现状与出路——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2016-11-10 01:15
关键词:认可度编委科技期刊

李 媛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委会现状与出路——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李媛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编委会是学术期刊重要组成部分,但正面临职能被架空、规范管理难等问题。学界对编委会设置与运作的讨论局限于主观层面,鲜有实证分析。基于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委会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开放程度低,行政主导任命,与编辑部交流不足,缺乏激励与考核制度等问题,导致编委会流动性差,认可度低。另外,期刊对编委会满意度,客观上取决于校内外编委比例、期刊层次、是否定期考核编委履职情况;主观上取决于编委会履职效果、编委会会议效果、校内外编委比例认可度。建议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合理扩大编委会规模,优化队伍结构,增强编委会流动性,注重编委激励与考核,加强编委会管理与制度建设。

编委会;学术期刊;人文社科期刊;学术影响力;期刊建设

编辑委员会是我国学术期刊常设组织机构,其设立初衷是保障稿件学术质量、拓展优质稿源、增强期刊学术影响。但由于编委会结构、聘任、权责、考评等内容尚无规范,因此在不同期刊中,编委会履职形式与程度不同。不少学者指出当前中国学术期刊编委会不同程度存在工作权责不清、激励与制约不足、行政化倾向严重,甚至形同虚设等问题。学界对编委会设置与运作的讨论多集中于科技期刊编委会研究,且缺乏实证资料佐证。

鉴于此,本文从实证分析维度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编委会现状与问题,为发挥学术期刊编委会作用提供参考。

一、文献评述

学界对我国学术期刊编委会研究大多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编委会现状探讨上,代表性观点有:①编委会在期刊品牌建设、办刊方向、学术质量把关、提升学术影响、筹措办刊经费等方面有积极作用[1]。②当前大多数编委活跃在科研一线,具有一定学术影响。③我国学术期刊编委更类似一种“身份象征”,而非真正“角色扮演”[2],对于大多数期刊,编辑部承担编委会部分职能[3]。④编委会履行职责中普遍存在作用形式化、责任意识淡化、权责异化、与编辑部关系疏离等问题[4-5]。

第二,在编委会组建研究上,代表性观点有:①组建编委会总体上应遵循学者化、开放性、学科平衡和动态化原则,避免行政化[6]。②遴选编委会成员首要标准应是学术影响力[7]。③国际编委是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重要方式之一[8],但不应盲目聘请外籍编委,也不应将编委会定位过高,避免作用虚化[9]。④在成员委任方式上应是编辑部推荐、主办单位审核后产生[10]。

第三,在编委会履职分析上,代表性观点有:①当前编委会最普遍职能是“审稿”,而“为期刊发展提建议”和“组稿”职能履行程度相对较低[11]。②考核编委的意义是通过评价,激励与督促编委积极履职。评价指标具体可分为:发表论文、审稿、荐稿、提案及参会指标等[12]。③编委考核可与期刊考核结合,编辑部可通过编委年均发表论文量、学术氛围系数和期刊学术成就值予以评价,以优化编委会结构,使编委和编辑工作有效性同时最优化[13]。④要实现编委会功能最大化,编辑部需从加强学科布局、完善制度流程、引入激励机制、明确职责权能、加强沟通联系等方面着手[14]。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界对编委会组建、职能有一定探讨,但仍有以下不足:①我国学术期刊编委会队伍建设和履职现状与问题研究较少。②当前对编委会研究多集中于科技期刊领域,鲜有学者专门研究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编委会。③大多数文献内容基于学者主观感受,鲜有以第一手资料佐证论点。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委会,选取样本期刊是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员单位,其中包含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报与各高校主办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期刊。

在回收问卷的143种样本期刊中,包含93种综合性期刊,50种专业性期刊。其中,属于三大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之一的74种,69种为非核心期刊。

各样本期刊被访者人口学统计显示:43%被访者在31~40岁之间,28.2%在41~50岁之间,22.5%在51~60岁之间;在被访者职称上,22.9%具有正高职称,39.3%具有副高职称,34.3%具有中级职称。33.1%被访者在当前所在期刊编辑部工作11~ 20年,27.5%工作6~10年,16.2%工作3~5年。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文献梳理与归纳,掌握学术期刊编委会规模、结构、委任、职能、考评等方面研究现状,以确定研究问题、对象和方法。

2.问卷调查法。在朱大明[15]、王爽娟[16]对编委会建构与职能研究基础上,设计半结构化问卷。问卷共34个题目,其中14个题目涉及编委会队伍、委任、履职、考核,15个题目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调查编辑部对编委会满意度,3个题目为人口学变量统计,2个题目涉及期刊类型与被收录情况。2016年7月7日到7月15日期间,采用在线调查形式,通过电子邮箱等渠道调研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员单位,发放问卷200份(200种期刊),回收有效问卷143份(143种期刊),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1.5%。在问卷编码化后,运用SPSS软件采取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均值比较、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等方法分析问卷。

3.经验总结法。针对问卷中非结构化问题的回答,总结编委会履职效果突出期刊在编委会选聘、激励、考评等环节的成功经验,总结普适规律,为实现学术期刊编委会功能最大化提出建议。

(三)研究目标

第一,展现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委会在队伍结构、遴选委任、履职情况、考核评估等方面现状。

第二,量化编辑部对编委会满意度,探索编委会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

第三,揭示编委会在设置和履职过程中存在问题与规律性特征,为提升编委会效能提供具体建议。

三、现状与问题

(一)编委会队伍结构

1.规模相近,成立时间不同。据问卷数据(见表1),超6成编委会规模在11~30人之间,其中11~20人规模最多,占36.4%;21~30人规模次之,占26.6%。在编委会成立距今时间长度上呈阶梯状分布,占比最多是11~20年,其次是6~10年,两者均占20%~30%,成立3~5年和不足3年者均接近20%。由此可知,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委会建设步伐随期刊发展而稳步推进。

2.年龄结构老化,成员“本土化”。在编委会成员年龄结构上,超9成编委集中于41~60岁之间,其中41~50岁与51~60岁均占比近半,可见编委会普遍存在成员年龄结构老化趋势。在校内外和国内外专家比例方面,超5成编委会中校内编委占比高达70%以上,超7成期刊未聘任外籍编委。由此可见,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委会“本土化”程度很高,外校专家占比很少,外籍专家更少。

(二)编委会聘任、履职和考核

1.行政主导任命,更替机制不健全。据问卷数据(见表2),发现过半编委会任命方式为行政任命,仅12.7%为公开选聘,另有36.6%通过编辑部推荐后主办单位审批并调整或其他方式产生。在编委会成员遴选标准方面,83%期刊考量候选人学术水平,48.2%期刊考虑行政职务,37.6%期刊考虑候选人所在单位,仅21.3%期刊考虑履职能力。

表1 编委会队伍情况

表2 编委会委任、履职、考核情况

另一方面,近8成编委会有成员更替机制,但其中50%编委会成员更替并非定期进行。在成员更替原因方面,40.5%期刊是因编委行政职务变更,24.4%期刊是因编委所在单位变更,仅29%期刊因编委学术水平因素更换编委,仅2成期刊将履职能力纳入编委更替主因考量范畴,还有近3成期刊编委更替原因是编委离世。

综上,行政主导编委会选聘是当前普遍现象;虽然大部分期刊在甄选编委时充分考虑其学术水平,但对履职能力考量不足;编委会成员更替机制普遍不健全,行政职务及所在单位变更是更替主因。

2.缺乏物质激励,忽视履职考核。超8成期刊无对编委的物质激励制度,近9成期刊未定期考核编委会履职情况。在17.1%有物质激励制度的样本期刊中,近半数按年发放物质奖励,25%为按刊期发放,20.8%为不定期发放,8.3%为按聘期发放。在13.4%定期考核编委履职情况样本期刊中,各有33%期刊是每年考核1次及以上或每三年考核1次,16.7%期刊每两年考核1次,11.1%期刊每三年以上考核1次。在这些实施编委定期考核制度期刊中,70.6%考核编委微观层面履职情况,如参加编辑部主办的会议、为期刊撰稿、审稿、组稿;52.9%考核中观层面履职情况,如参加期刊宣传、提供办刊建议;41.2%考核宏观层面履职情况,如确定期刊宗旨和定位、制订年度选题计划等。综上,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普遍缺乏对编委有效物质激励和定期、制度化履职考核。

3.履职形式多样,编委会会议形式化。问卷数据显示,58%期刊编委参与编辑部宏观层面工作,41.3%编委参与中观层面工作,50.7%编委参与编辑部微观层面工作,也有约1成期刊编委会几乎形同虚设。在编委会会议方面,近半数期刊未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在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的样本期刊中,53.6%每年召开1次,13%每两年召开1次,各有7.2%期刊每期召开或每五年或更久召开1次,各有约5%期刊是每年召开2~4次编委会会议或者每三年或四年召开1次。

综上,编委会参与期刊工作形式多元化,但会议制度并不完善,仅一半期刊定期集中编委开会,且这些期刊中近4成每两年或更久才召开一次编委会会议。

(三)编委会被认可度

对问卷中李克特量表赋值,对“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不确定”“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分别用1~5数值赋值,得到涉及编委会各项满意度指标均值和标准差(见表3)。对于问卷中非李克特量表形式的单选题,按选项含义优劣程度,将从劣到优各选项分别从1开始按顺序赋值,以便展开相关分析。

表3 编委会各项指标的被认可度

1.履职和考核满意度低,队伍建设满意度较高。观察编委会认可度各项均值可知,在编委会履职考核方式和效果、参与办刊效果上,满意度最低,均值分别为2.65、2.66和2.73。在编委会规模、年龄结构、任命方式和遴选标准上,满意度最高,均值分别为3.71、3.58、3.12和3.12。观察标准差可知,各样本期刊在校内外专家比例、遴选标准、编委会总体作用满意度上差异较大,标准差分别为1.19、1.18和1.16;编委会规模、年龄结构、履职考核方式满意度差异较小,标准差分别为0.95、0.96和0.98。由此可见,期刊对编委会考核、履职效果认可度普遍不高,对编委会队伍建设满意度相对较高,不同期刊对编委会总体作用认可度差异较大。

2.不同类型和层次期刊编委会满意度差异显著。为探究期刊类型和层次对编委会认可程度的影响,运用SPSS软件对期刊类型和是否属于核心期刊两个变量与对编委会满意度各项指标作相关分析。观察显著性检验结果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可知(见表4),综合刊与专业刊对编委会规模、年龄结构、校内外专家比例、遴选标准、更替机制、履职考核方式和效果、对编委会总体作用满意度差异显著。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在编委会任命方式、遴选标准、更替机制有无、参与办刊效果、编委会会议召开方式、对编委会总体作用满意度上差异显著。

3.编委会开放度、沟通和考核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为分析编委会队伍建设与认可度关系,对编委会总体作用满意度、对期刊学术影响力满意度两个变量与编委会队伍建设各项指标作相关分析(见表5)。观察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可知,校内外和国内外专家比例、任命方式、是否定期开编委会会议、是否定期考核履职情况与对编委会总体作用满意度显著相关。编委会规模、校内外和国内外专家比例、任命方式对期刊学术影响力有显著正向作用。

表4 期刊属性与编委会被认可度的关系

表5 编委会客观状况与编委会总体作用、期刊影响力被认可度的关系

综上,一方面,校外和外籍专家占比越高、任命方式越“非行政化”、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和考核履职情况的制度执行越到位,对编委会满意度越高。另一方面,编委会规模越大,校外和外籍专家占比越高、任命方式越“非行政化”,此时编委会对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越有利。

四、结论与建议

编委会在期刊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对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扩大学术影响的地域范围等至关重要。统计显示,对编委会总体作用满意度与对期刊学术影响力满意度在0.01显著性水平下呈显著的强正相关关系,斯皮尔曼系数为0.615。因此,探讨“编委会客观状况主要特征对编委会满意度决定性因素、编委会对学术期刊产生影响具体方面、编委会各项客观状况间隐含联系”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编委会状况与对期刊影响

1.编委会客观状况四要素。为对编委会从队伍建设到考核制度等特征因素降维与归类,运用SPSS软件对编委会各项客观指标予以因子分析。Bartlett球状检验的Sig.值为0.000,表示可作因子分析;KMO检验取值为0.548,表示变量间偏相关系数大于0.5,适合作因子分析。观察主成分表可知(见表6),10个变量中特征值大于1的有4个,第一主成分特征根为2.013,方差贡献率为20.128%,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0.751%。

表6 特征指标主成分

为更好命名4个主成分,对因子载荷矩阵做正交旋转,发现第一主因子主要由编委会“校内外专家比”“国内外专家比”和“任命方式”决定,以此类推,第四个因子主要由“编委会距今时间”决定(见表7)。根据每个主成分对应内容,将编委会四个特征指标分别命名为:选聘、队伍奖惩、沟通更替、成立时间。这表明编委会客观状况主要取决于编委选聘开放程度与方式,编委队伍建设与奖惩制度,编委会与编辑部联系及更替机制,编委会存续时间。

2.编委会认可度决定因素。(1)主观方面,主要取决于履职效果、编委会会议效果、校内外编委比例认可度。用“从总体看对编委会在期刊发展产生影响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用对编委会各项指标满意度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方式作多元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1):

对编委会总体作用满意度=0.512对编委会参与办刊效果满意度+0.373对编委会会议效果满意度+ 0.147对校内外专家比例满意度-0.046(1)

从Sig.取值可知,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除常数项外,各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2取值为0.776,表示方程自变量解释因变量77.6%信息。由此可见,编委会对期刊发展发挥总体作用认可度在主观上,主要取决于编委会履职效果、编委会会议效果、校内外专家比例认可度。

(2)客观方面,主要取决于校内外专家比例、期刊层次、是否定期考核编委履职情况。以“从总体看对编委会在期刊发展产生影响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编委会各项客观状况指标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方式作多元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2):

对编委会总体作用满意度=0.231本校专家占比+0.548是否核心期刊+0.783是否定期考核编委履职情况+1.920(2)

从Sig.取值可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各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2取值为0.249,表示方程自变量解释因变量24.9%信息。由此可见,编委会对期刊发展发挥总体作用认可度在客观上,主要取决于本校专家比例、期刊是否属于核心期刊、是否定期考核编委履职情况。

表7 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3.更替制度、履职效果、年龄结构作用于期刊学术影响。为探究编委会认可度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用“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用对编委会各项指标满意度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方式作多元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3):

从总体看,对期刊学术影响力满意度=0.230对编委会成员更替机制满意度+0.313对编委会参与办刊效果满意度+0.296对编委会年龄结构满意度+ 0.713(3)

从Sig.取值可知,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各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2取值为0.442,表示方程自变量解释因变量44.2%信息。由此可见,编委会状况对期刊学术影响力作用主要取决于成员更替制度、参与办刊效果、年龄结构认可度。

(二)顺应编委会运作规律

1.专业刊比综合刊编委会更高效。通过斯皮尔曼相关分析(见表8),发现期刊类型与编委会任命方式、校内外专家比、国内外专家比显著相关;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与国内外专家比、任命方式、有无成员更替机制、成员平均年龄显著相关。具体分析可知,相对于综合性期刊,专业性期刊校外专家更多,国外专家更多,任命方式更灵活;相对于非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国外专家更多,任命方式更灵活,成员更替机制更健全,编委会成员平均年龄更大。

2.扩大编委会规模,优化年龄结构。进一步分析编委会属性特征与履职情况关系,发现编委会规模越大,时间越久,编委会会议召开时间间隔越短,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别为-0.248和-0.370。编委会成员平均年龄越小,履职考核时间间隔越短,物质激励发放可能性、频率越高,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别为-0.501、-0.195和-0.503。由此可见,规模更大、成立更早期刊在编委会制度建设方面做得更好,物质激励对年龄结构更年轻编委会作用更大。因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可通过扩大编委会规模、聘任更年轻专家等方式提高编委会运作效率,增强编委工作动力。

3.合理控制校内外、国内外专家比例。编委会外籍专家越多,物质激励发放频率越缓,编委会会议召开时间间隔越长,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别为-0.465和-0.257。外籍专家越多,编委会任命方式越灵活,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263。而本校专家越多,任命方式越灵活,履职考核越普遍,在0.01、0.05显著性水平下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别为0.383和0.189。另一方面,问卷数据显示编委会中本校专家越多,则外籍专家占比越多,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616。由此可知,当前相当一部分外籍编委是校内聘任的外籍教师。综上所述,高比例外籍编委虽然对优化任命方式有利,但对更频繁地召开编委会会议、发放物质激励有负面影响。高比例校内编委对优化任命方式、实施履职考核更有利。

表8 期刊属性与编委会客观状况显著相关

如前所述,编委会校外和外籍专家占比越高,编委会认可度越高,提高编委会开放程度对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拓展期刊影响力地域范围有重要作用,但期刊不可盲目扩大校外、国外编委比例,需在权衡期刊定位和体制、编委履职能力等因素基础上确定校内外、国内外专家比例。

4.充分激励,增加流动,强化考核。有物质激励机制的期刊,更倾向于考核编委履职情况,考核间隔更短,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别为0.222和0.640。这一规律体现编委会履职权责对等思想。

通过分析问卷还发现有编委会成员更替机制的期刊更倾向于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定期召开编委会会议者,更倾向于定期考核编委履职情况;履职考核时间间隔更短期刊,更倾向于给予编委物质激励,在0.01显著性水平下两者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640。另一方面,编委会会议召开时间间隔越短,成员更替时间间隔越短,履职考核时间间隔越短,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和0.556。

综上所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充分关注编委激励,健全编委会成员更替机制,加强编委履职情况评估与考核,增加编委会成员流动性,如此良性循环提升编委会运作效率与效果。

五、小结

通过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委会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普遍存在编委会年龄结构老龄化,成员本土化程度高,行政主导编委任命,缺乏物质激励,编辑部与编委会交流不足,对编委会认可度低,忽视编委履职考核和更替机制等问题。结合现状及背后隐含规律讨论,认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应合理扩大编委会规模,优化年龄结构,合理改善校内外、国内外专家比例,注重激励和考核,增加编委会流动性。

长期以来,对编委会功能与效用的质疑从未间断,编委会存在意义的论据大多是增强期刊学术影响、期刊学术质量把关。现在,需要重新发问,在我国现行“编辑部体制”下,编委会如何更高效地发挥作用,能否借鉴西方经验,弱化编辑部体制,充分放权给编委会?这个问题包含两重含义:一是能否并如何实现与西方学术期刊体制接轨,二是如何处理好编辑部与编委会分工合作关系。

毋庸置疑,编委会对学术期刊意义重大,而任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揭示的只是冰山一角,希望通过量化现状、瞄准问题、剖析规律的方式,提示学界新的研究方向。

[1]魏秀菊,王应宽.充分发挥编委会在办刊活动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4).

[2]张立伟,姜春林.编委学术表现与期刊质量的相关性探讨——基于图书情报学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9).

[3]莫京,马建华.中国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与存在问题——基于科学家问卷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6).

[4]陈翔.学术期刊编委会履行职责中常见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 2007(6).

[5]刘岗,魏海明,王婉,等.编委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3).

[6]陶范.论科技期刊编委会的组建原则[J].编辑学报,2004(6).

[7]朱晓文,宋冠群.编委会对提高期刊质量所起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3(6).

[8]张慧,冉强辉,鲍芳,等.国际化编委会在英文科技期刊被SCI/ SSCI收录中的作用与实践——以《运动与健康科学》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5).

[9]曹雅坤,蔡红洋.科技期刊编委会国际化问题初探[J].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二集),2004.

[10]陈蒙腰.论高校文科学报编委会的作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1]黄蓉,朱晓文,刘培一.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相关因素分析[J].出版广角,2008(5).

[12]和婷.编委会视角下的图书馆学优秀期刊比较研究[J].编辑之友,2015(7).

[13]王金莲.高校学报编委会作用的最大化[J].编辑学报,2012(6).

[14]蒋滔.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编委会效能的若干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8(12).

[15]朱大明.学术期刊编委会作用评价指标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

[16]王爽娟.编委会在现代科技期刊运营中作用的构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6).

G231

A

1672-3805(2016)04-0084-08

2016-08-01

李媛(1990-),女,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研究方向为出版发行学。

猜你喜欢
认可度编委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委简介
本刊编委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认可度和支持度的调查研究
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