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花
(凭祥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西崇左532600)
阿司匹林与尿激酶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李晓花
(凭祥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西崇左53260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尿激酶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6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尿激酶、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情况,以及脑血管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阿司匹林/治疗应用;尿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液凝固;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药物疗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中老年患者常见病,发病原因为椎基底动脉/颈动脉发生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脑部出现一过性局部神经功能障碍[1]。患者常有共济失调、短暂性失语等表现,可反复发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给予积极干预可阻止TIA进展,降低脑梗死发生率及致残率[2]。本研究选择本院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尿激酶与阿司匹林对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转归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64例TIA患者入院时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TIA临床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证实无占位、出血及梗死病灶。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1.13∶1;年龄23~60岁,平均(42.1±3.5)岁;TIA发作次数(4.8±1.7)次。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1.29∶1;年龄24~61岁,平均(42.5±3.6)岁;TIA发作次数(4.5± 1.5)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IA发作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TIA诊断标准;(2)短期内发作次数大于2次;(3)实验室辅助检查血小板计数低于75× 109L-1。
1.1.3排除标准(1)既往有脑出血史患者;(2)重度高血压及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者;(3)凝血功能障碍患者;(4)神经系统检查阳性体征患者;(5)有出血、胃肠道溃疡病史患者。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1.1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批号:10125159]4 100 U,腹部皮下注射,连续治疗5 d。给予阿司匹林(湖南新汇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01106)100 mg/d口服,连续治疗2周。
1.2.1.2观察组采用尿激酶、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用法与对照组相同。第1天给予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009245)10万U,以后改为6万U,每天2次。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40 mL中静脉推注。尿激酶治疗第2、3天前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ogen,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当Fg降至100 mg/dL以下时停用尿激酶。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1.2.2观察指标采用凝血检测仪分别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T、Fg、APTT、D-D等凝血指标改善情况。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两组治疗30 d内脑出血、脑梗死、TIA等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AS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APTT、PT、Fg、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PTT、PT、Fg、D-D等凝血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6,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4,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观察组(n=32)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2)治疗前治疗后APTT(s)PT(s)Fg(g/L)D-D(μg/L)24.0±5.2 34.5±4.2a10.0±1.1 14.9±0.8a3.3±0.4 2.1±0.4a368.0±51.0 281.0±50.0a25.3±4.6 30.1±4.3ab10.5±1.2 12.4±1.1ab3.1±0.5 2.8±0.4ab415.0±60.0 485.0±62.0ab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注:-表示无此项。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治疗前治疗后32 32 t P --81.2±10.3 80.5±10.5 0.086>0.05 44.6±5.1 56.7±6.4 2.864<0.05
2.3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30 d后观察组患者未见TIA再发作,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例。对照组患者中TIA再发作6例,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3例,且经颅脑CT检查证实有责任灶形成,观察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1%(1/32)]显著低于对照组[28.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081,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对照组患者中出现皮肤淤点1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05)。
TIA指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间盘突出、血小板聚集等因素导致的脑动脉供血区出现短暂性、一过性供血障碍。患者常具有相应脑缺血部位感觉、运动、平衡等神经功能障碍。多数学者认为,TIA后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增加,且TIA也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使脑退行性病变及认知功能加速下降,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4-7]。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清,可能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有关[8],其中凝血指标异常为TIA的重要原因之一。Fg是由肝脏合成的与凝血密切相关的蛋白质,为反映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临床研究显示,血浆Fg水平与脑卒中密切相关,血浆Fg水平升高为动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9]。
本研究观察了TIA早期及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改善情况,结果显示,TIA患者早期Fg、D-D水平升高,发生原因可能为椎基底动脉内膜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血管内膜结构裸露,组织因子释放,使凝血机制激活,产生凝血酶将Fg转化为纤维蛋白,Fg的消耗增加导致体内Fg合成、释放增加。在凝血因子作用下纤维蛋白聚合成坚固的交联纤维蛋白,为血栓形成的主要结构成分。血栓形成后纤溶系统激活,交联纤维蛋白发生降解,D-D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水平升高提示体内有血栓形成[10]。
基于此,作者认为,治疗TIA的关键在于降低Fg水平,而既往临床研究显示,尿激酶可通过下述途径改善Fg水平:(1)促进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降低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使活性纤维蛋白溶酶水平增加,可活化C蛋白,使Fg、纤维蛋白分解产物增加,从而使纤溶活性增强;(2)降低血液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沉降,使红细胞通透性、变形能力增强;(3)降低血液Fg水平,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多聚体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最终可经肾排出,从而抑制血栓形成;(4)消耗血栓形成的底物,发挥抗凝作用。本研究在尿激酶改善Fg水平基础上辅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进一步增强了降低Fg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更佳。
总之,尿激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正侠,郭晋,孙廷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3例临床疗效观察[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8):201-202.
[2]乔艳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1):71-73.
[3]杨敏,唐明山.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95-96.
[4]杨剑文,杨期明,徐玉艳,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6):652-653.
[5]何锴.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4):18-20.
[6]毛军.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2,18(35):9-10.
[7]刘素君,孙爱芹,陈娟.巴曲酶联合阿斯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5(5):358-359.
[8]刘振兴,白祥琰,桂峰,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系统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2014,15(9):538-541.
[9]袁丽.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1):15-16.
[10]王永会.双抗加他汀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57-58.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2.044
B
1009-5519(2016)12-1894-03
(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