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粤龙
世界优秀男子1500米蹼泳运动员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
吴粤龙
男子1500米蹼泳在蹼泳比赛中是距离最长的男子竞赛项目,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速度分配方式对最终的成绩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蹼泳运动发展至今,男子中长距离水平与世界顶尖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中长距离运动员现阶段还不具备在世界高级别蹼泳赛事中冲击金牌的实力。通过对国内外蹼泳各项高级别赛事男子1500米蹼泳运动员参赛各分段成绩的收集、分析,在找出世界优秀1500米运动员参赛速度分配特点的同时,探寻中外蹼泳运动员参赛速度分配模式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外蹼泳1500米运动员比赛速度分配方式存在差异性较大:我国运动员比赛配速方式较多为前快中慢后冲刺,速度变化起伏较大的1-3-2类型;世界顶尖1500米蹼泳运动员则一般为前冲后顶,没有明显降速的1-2-3类型。
1500米蹼泳;速度分配特征;世界优秀男子
男子1500米蹼泳是蹼泳比赛中距离最长的男子竞赛项目,对于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意志品质等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具备距离更长的途中游程,运动员的体能分配对最终成绩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本次研究通过2011—2015年世界蹼泳锦标赛、2012—2014年欧洲蹼泳锦标赛(由于欧洲男子中长距离领先于其他大洲,所以欧洲锦标赛1500m成绩即代表世界最高水平)、2005—2015年全国蹼泳锦标赛,三项中外蹼泳高级别赛事男子1500米蹼泳世界最好前30名国外选手成绩与我国国内最好前23名选手比赛成绩各分段时间的收集,经过统计计算后对中外运动员参赛速度分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希望为我国男子1500米蹼泳运动员提供合理的参赛速度分配建议,同时为一线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安排比赛技战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理论价值。
1.1研究对象 参加2011—2015年世界蹼泳锦标赛、2012—2014年欧洲蹼泳锦标赛、2005—2015年全国蹼泳锦标赛中外运动员参赛成绩(共53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现有的检索资源,广泛查阅相关的内容,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收集整理20余篇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做出充分的理论准备。查阅的途径包括:
①授权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人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等进行跨库检索,查阅和下载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
②互联网信息与数据
通过网络登录世界潜水协会官方网站,中国潜水协会官方网站获取相关信息和比赛成绩。
1.2.2资料收集法
从国内外蹼泳网站收集国内外优秀男子1500米蹼泳运动员各分段成绩。
1.2.3比较分析法
通过优秀国外男子1500米选手参赛分段成绩与国内选手纵向对比,探寻在同一指标上的个体出现的差异性规律,进一步提高我国运动员1500米蹼泳成绩的上升空间。
1.2.4归纳总结法
通过对世界优秀国外1500米选手参赛的分配速度规律的分析研究,尝试总结其战术特点,研究其致胜规律,对我国运动员薄弱环节提出个人见解和改进建议,为日后我国蹼泳长距离训练提供依据与决策。
1.2.5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和检验数据的差异性特征。
2.1中外优秀男子1500米蹼泳运动员发展情况对比
多年来虽然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长距离蹼泳选手在1500米蹼泳的项目一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近年来经过我国男子长距离运动员和蹼泳从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长距离竞赛水平不断提高,自2008年全国蹼泳锦标赛广东选手周伟航在1500m决赛突破13分大关,创造出12分50秒96全国纪录以来,武汉体院运动员吕肖和吴粤龙都曾在全国锦标赛中游出12分53秒45和12分55秒43,接近12分50秒的成绩。参照往年世界蹼泳锦标赛成绩,以上三名运动员都具备在世锦赛场上争取4至6名的水平,这足以证明中国男子1500米蹼泳运动员也可具备同世界优秀运动员同台竞技实力。表1是最近几届世界蹼泳锦标赛1500米蹼泳决赛成绩,以12分50秒成绩为例,在此项世界顶级蹼泳赛事中可获得的名次。
表12004~2015年世界蹼泳锦标赛前六名成绩
如表1所示,以现阶段我国1500m蹼泳12分50秒94的最好成绩,在世界赛场上虽然仍未具备争取奖牌的实力,但在4~6名成绩的争夺中却拥有一定的竞争力。只要我国中长距离运动员自身不断提高,在世锦赛中突破奖牌甚至冲击金牌并非遥不可及。
2.2中国优秀1500米蹼泳运动员参赛速度分配模式分析
为了对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同阶段速度变化进行概括和归类,根据1500米蹼泳比赛的距离特征,研究利用数字简式对运动员比赛中3个500米分段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概括。通常,比赛中不同的运动员有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比赛速度分配模式,例如:某运动员第1个500m游程速度最快,第2个500米游程速度中速,第3个500米游程最慢,可将其简化表示为“1-2-3”,即第一个数字代表比赛中速度最快的游段,第二个数字代表比赛中第二速度500米分段,第三个数字代表最慢速度分段。
根据上述方法可得出(见表2,表3):中国优秀运动员参赛的3个500m分段成绩会由于开始阶段状态兴奋而没控制好发力,而游速过快,到途中游500m速度明显下降,最后一个500m速度才有所回升,其参赛速度分配模式为:1-3-2型。这种变速游的方式不利于我国1500米蹼泳选手在国际赛场上的战术运用。
表22011年~2015年世界赛事1500m蹼泳排名前8个最好成绩
表32006年~2015年国内赛事1500m蹼泳排名前8个最好成绩
2.3世界优秀1500m蹼泳运动员参赛速度分配模式分析
由表2是2011年~2015年世界赛事1500m蹼泳排名前8个最好成绩与表3是2006年~2015年国内赛事1500m蹼泳排名前8个最好成绩进行对比,其中数据代表运动员每500m分段速度变化情况及速度分配模式,通过对两组运动员参赛各500m速度分配变化的对比可以反映出运动员配速方式同最终成绩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
如表2所示:2011年~2015年世界赛事1500m蹼泳排名前8个最好成绩,以每500米游程各分段平均成绩变化情况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国外优秀选手较多以1-2-3型速配模式完成比赛,途中游波动较小呈匀速游状态。表3所示,国内赛事优秀选手则较多采用开始阶段500m速度最快,中途游速明显减速以求保存体力做最后一个500再加速的1-3-2型速配模式参赛。
对以上中、外赛事,男子1500m蹼泳决赛运动员参赛各分段成绩变化进行比较后发现:途中500m没有明显降速和充分发挥体能的1-2-3速度分配模式是世界优秀运动员在1500m蹼泳比赛中较多采用的速度分配模式,而更多中国运动员喜欢用前程速度快,中间500降速,后程速度再有所提升但升幅不大的1-3-2型速度分配模式参赛。
根据水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理论,运动员提高一倍的速度,所受阻力将增加四倍,阻力越大,能耗消耗越大,在比赛的中程和后半程进行保持加速或不明显降速意味着更大的能量消耗。因此,从数据表面看1-2-3型速度分配模式的中途或后程的逐渐降速,其实是一个逐步提速的过程。随着能量消耗的增加,中、后程速度不可能达到开始阶段的速度,只有在心理层面分段要求加速,才不至于降速过快的后果。
1-2-3模式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和机体的耐乳酸能力较匀速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认为以下3方面原因是促成世界优秀选手这一选择的原因:首先,在蹼泳比赛中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匀速游,所谓的匀速游和加速游都是在比较意义上得到的。同田径等项目不同,蹼泳比赛中加速战术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参赛过程中某一分段的突然提速,更多世界优秀1500m蹼泳运动员是通过多分段逐步提速的战术行动方式完成后程加速。
为了更进一步分析我国优秀选手与国外顶尖1500m选手比赛特点,本文还以100m为研究单位,将比赛全程分为15个阶段。揭示国内外选手1500m分段配速规律,为我国蹼泳中长距离提高速度奠定夯实的基础,图1是2012年欧洲蹼泳锦标赛1500m蹼泳冠军乌克兰选手Oleksandr参赛成绩与我国选手吕肖在2013年全国春季蹼泳锦标赛1500m蹼泳决赛获得冠军的参赛成绩进行对比。
通过图1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我国选手吕肖与乌克兰选手Oleksandr每百米分段成绩除在分段速度上存在较大差距外,速度变化的稳定性也是不可忽略的内容之一。吕肖的分段曲线显示他在比赛游程中,速度变化十分明显,起伏较大。而乌克兰选手Oleksandr尽管在出发和冲刺100米中成绩与吕肖相当,甚至慢于吕肖,但其途中游曲线表现较圆滑。除游程在600米处速度有所下滑,其途中游速度总体表现是基本稳定并带有逐步提速的节奏。
图1近年国际赛场世界优秀选手与我国顶尖选手1500米比赛100m分段成绩对比参考图
另外,对蹼泳比赛速度分配的研究简单看来是生理学研究范畴,而实践中合理的参赛战术安排还应同时考虑生理、心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赛中,采用前冲后顶,没有明显降速1-2-3类型(2-3两阶段速度保持平稳)的选手通常会给对手造成一种后劲强劲,越拼越勇的感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体能,不留余力。从而更容易形成心理优势,使运动员在冲刺阶段向身体极限冲击的时候更加出色发挥个人潜力。
3.1前冲后顶,保持加速或无明显降速的1-2-3型速度分配模式是现阶段世界优秀男子1500m蹼泳运动员参赛速度分配所采用的主要模式。
3.2前快中慢后冲刺,速度变化起伏较大的1-3-2型速度分配模式是现阶段中国优秀男子1500m蹼泳运动员参赛速度分配的主要模式。
3.3与国外高水平选手相比,我国优秀1500m蹼泳运动员不仅在速度能力方面处于下风,途中游速和最后冲刺能力方面也欠缺稳定性。
3.4建议,在今后的训练当中,注意提高运动员对1500m蹼泳比赛前程的速度控制,在全方位提高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的同时,适应现阶段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前冲后顶,以保持加速,实现1-2-3型参赛速度分配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潜能。
吴粤龙,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蹼泳运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