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改善作用探讨

2016-11-10 05:33曾永和
关键词:精神病西药肝功能

曾永和

(防城港市精神病医院,广西 防城港 538003)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改善作用探讨

曾永和

(防城港市精神病医院,广西 防城港 538003)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障碍正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西药葡醛内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护肝宁胶囊进行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约为96.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比两组ALT、AST及GGT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可有效提高该病症的疗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异常情况,故值得推广。

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肝功能损害;生活质量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绝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经肝脏进行分解代谢,且精神障碍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周期长、剂量大以及联合用药多见,因此易对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以往临床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多以西药为主,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中药治疗更利于降低肝功能的损害程度,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1],故此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障碍正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改善作用,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障碍正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相关检查确诊。纳入标准: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纳差、乏力、肝区疼痛;②肝功能有损害;③年龄≥20岁。④患者均在知晓此次研究目的、方法的基础上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2-3]: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损伤;②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③不具备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血清学指标改变时序特征;④肝损伤不符合该药物已知不良反应特征。依据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西药葡醛内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护肝宁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2.3±4.6)岁。患病时间1~6年,平均患病时间(4.3±2.4)年。观察组男19例,女1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2.4±4.7)岁。患病时间1~8年,平均患病时间(4.5±2.9)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单纯西药治疗,使用治疗药物为葡醛内酯(江苏天力士帝益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3789),200 mg/次,3次/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药进行治疗,给予护肝宁胶囊(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868)。4~5粒/次,3次/d,采取口服的用药形式。两组患者均以24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水平,此次研究将主要对比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所有患者均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并使用IFCC法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比较,以百分数(%)表示,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有效治疗28例,总有效率约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检验结果对比

观察组ALT平均为(32.3±3.7)U/L、AST平均为(33.1±4.5)U/L、GGT平均为(26.9±2.6)U/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检验结果对比(±s,U/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检验结果对比(±s,U/L)

组别 n ALT(U/L) AST(U/L) GGT(U/L)对照组 29 52.4±7.6 42.7±6.8 30.2±5.3观察组 29 32.3±3.7 33.1±4.5 26.9±2.6 t 12.805 6.340 3.010 P<0.05  <0.05  <0.05

3 讨 论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科的广泛使用,我们发现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比原先认知的程度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肝功能的监测和保护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目前,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不同种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是否有所不同,一直没有定论。

肝功能损害是最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肝损害的发生与抗精神病药物种类、使用剂量、用药时间、药物代谢过程中的毒性传递等存在较大关系[3]。葡醛内酯是治疗肝功能异常的常用药物,其药理作用是进入机体后可与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形成低毒或无毒结合物由尿排出,有保护肝脏及解毒作用。另外,葡萄糖醛酸可使肝糖原含量增加,脂肪储量减少。但其作用有限,并偶有面红、轻度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为提高临床药物使用安全性,积极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十分重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疗法得以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开展[4-5]。中医学认为,药物性肝损伤具有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正虚有脾气虚、肝阴虚,标实有气滞、湿热、血瘀、热毒,中医药辨证施治具有良好的疗效。中药可保肝降酶、增强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减少血管中微血栓数、提高抗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免疫调节等。中药相较于西药而言药性更为温和,有利于降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而西药又可以弥补中药起效慢的缺点,因此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具有可行性。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了护肝宁胶囊,肝宁胶囊则具有清热利湿、护肝化瘀,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作用。此次研究结果也证实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约为93.1%,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及GGT指标的检查结果,观察组也更具优异性。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疗效较为理想,可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患者恢复,减轻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造成的损害,减轻患者痛苦,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提高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因此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1] 郭小兵,王 刚,王智民,王楠.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奥氮平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4,32(16):1941-1945.

[2] 毕玉萍,罗小年.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报道实录[J].中南药学,2015,27(2):150-153.

[3] 王 梅.阿立哌唑与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31(2):43-44.

[4] 孙振晓,孟宪明,于相芬,等.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4,34(2):105-108.

[5] 张 盛,熊枝繁,胡亚荣.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45(23):2830-2832.

本文编辑:吴宏艳

R25

B

ISSN.2095-6681.2016.19.177.02

猜你喜欢
精神病西药肝功能
6例伴肝功能损害卟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完形填空专练(五)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精神病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都有精神病
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