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洪++黄敏
摘要:浙江省纺织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竞争力居全国前列。但是,纺织业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品牌建设意识不强,附加值低,企业借贷难等因素的制约。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浙江省转型升级的思路。
关键词:纺织;新常态;价值链;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6.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受“逆全球化”的思潮影响,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英国公投脱欧等带来新的复杂变化。国内,因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如何摆脱困境,让企业适应新常态,成为每个企业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与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传统行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浙江省纺织业的现状
浙江省的纺织业在全国占据重大地位,是浙江传统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业增加值20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5.6%;主营业务收入10712.0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6.6%;利润总额5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4.6%;年平均用工人数15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总用工人数的20.9%。尤其是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纺织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浙江省统计局2014年数据,纺织私营工业企业的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3.4%、55.4%和55.5%。可以看出,浙江省纺织业的总量大,劳动用工多,对浙江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大批小中型企业发展受阻,甚至关停。纺织人在困境中寻求新的发展之道。
三、纺织行业当前遇到的困难
1.原材料成本持续增长
自2016年1月以来,棉花、涤纶、黏胶原料成本分别上涨了近23%、10%、7%,给纺织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正值纺织行业的淡季,纺织原料的刚需下降,原料成本本该处于平稳下降的阶段,但因各方炒作等原因,市场呈现出背离实际的情况。另一方面,面料采购商无法接受采购成本上升,导致生产企业亏本销售。
2.劳动力成本上升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每个国家都会遭遇一个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转折点,即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因而导致工资水平上涨,这意味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即“刘易斯拐点”。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该“拐点”。有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趋近于美国。而两国之间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相差悬殊,则丝毫未见改善。可以看出,中美之间劳动力成本差距不大,但美国的制造业的机械化程度更高,用工少,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高。另外,印度、孟加拉、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劳动力平均工资约为中国的40%,低廉的劳动成本最终体现的纺织品价格上,国际订单也向这些国家转移。
3.市场需求反应能力较弱
现阶段,纺织产品的组织规格、新型纤维使用、加工方法创新等技术要点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浙江纺织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观察能力不够敏锐等问题,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因技术力量薄弱、智能装备水平低等原因,呈现出市场需求反应能力较弱的局面。
4.品牌意识不强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了“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的概念,即通过一条U型的抛物线直观地描述电脑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附加值。在浙江纺织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延续着陈旧的经营方式,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即制造加工阶段。前端的研究、设计和后端的营销、品牌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市场定位与产品档次不高,产业层次低,附加值较低。2014年,纺织业增加值率为18.2%,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与通用设备、汽车制造等相对高端产业存在明显差距。
5.环境治理投入不断增加
纺织行业是名副其实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量都名列前茅。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力度实施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等环境规制措施。尽管纺织企业的能源单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市场准入条件也做了新的调整,德国实施了偶氮染料的禁令,瑞士1992年发布世界上最权威的、影响最广的纺织品生态标签—Oeko-Tex 100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给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及其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环境规制的严格化使纺织企业的成本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前景不佳、企业融资困难、银行贷款紧缩等因素的制约下,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大。
四、浙江纺织企业应对的措施
1.创新驱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浙江省纺织企业要在OEM(贴牌生产)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和管理手段,结合浙江本地特色,向ODM(自主设计生产)转变,提高产品的品牌效应。要结合新型纤维的设计和使用,提高生产面料的档次,解决当前高档面料及特殊功能面料主要以进口为主的局面。通过使用环保型染料、助剂,减少污水排放,坚持织造优质的绿色、环保型纺织品,坚持走低碳、科技、人文的发展之路。
2.结合工业4.0概念,不断提高智能装备水平
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首次提出工业4.0概念,即以自动化为基础,以信息物理系统(CPS)和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配合资源计划系统( ERP) 、制造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软件系统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整合,协同运转。该概念的提出,旨在让纺织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及生产、污水处理,到成品出库,都能进行有效管控,这对管理决策有较大帮助。浙江省纺织业要围绕“互联网+”和工业4.0的概念,逐渐提高智能装备水平,最终达到自我配置、自我优化,逐步达到产品信息的共享,满足个性化产品的生产。
3.不断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管理的基础在于“人”。在影响产品质量的六大因素(人、机、物、料、法、环)中,“人”排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浙江纺织企业必须紧紧抓住“人”这一因素,通过培训、考核等方法,不断提高全员素质,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岗位,可以以委托培养等方式,外派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建设一支高效、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基层队伍。
4.实行“走出去”战略
现阶段,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东南亚、欧美等国设置多重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促使许多纺织企业向这些国家、地区转移。浙江纺织企业应着眼未来,借助积累的资本和技术优势,逐步开展海外转移的策略,自身只需保留设计及研发环节。通过海外设立工厂或直接投资等手段,降低劳动力成本。另外,可通过这种途径,绕过一些国家或地区设置的贸易壁垒,从而降低风险和损失。
五、结语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纺织业的竞争力仍居全国前位,但是,这种竞争力的提高主要由生产能力等规模因素带动,经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支持产业等外部环境相对较弱,因此浙江纺织产业竞争力提高速度逐渐放缓,增长潜力不足。通过进一步分析看出,浙江省纺织业整体仍处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虽然产业成果数、出口量呈现逐年提高的状态,但产品档次、品牌影响力不足等没有实质性突破。
对此,只有在品牌建设、纺织设备智能化和信息化投入、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完善,结合浙江省本地特色,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振,邢明杰.浅析我国纺织织造业现状与产业升级建议[J].棉纺织技术,2016,44(4):80-84.
[2]陈桂英.TPP对中国纺织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3):13-15.
[3]王玉.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分析——以ERP系统为核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1):38-41.
[4]吴迪.信息化加快打造纺织产业升级版[J].中国纺织,2013:62-63.
[5]何涛,姜宁川,庞霓红.纺织服装产业信息化的供给侧改革[J].纺织导报,2016(4):84-87.
[6]俞亦政,奚旦立,朱嘉敬,龚进礼.21世纪中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5(5):12-51.
[7]何银宇.浙江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6(13):21-22.
[8]周蕾.绍兴纺织外贸企业产业链升级的路径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3):35-38.
[9]姚蕾,宁俊.国内环境规制对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纺织学报,2013,34(6)107-112.
[10]张元兵,周燕.加快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纺织报告,2015:49-52.
[11]王芳.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及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D].浙江:浙江大学,2009.
[12]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
作者简介:黄友洪,男(1960-),浙江兰溪人,浙江鑫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经济师,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研究方向:生产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