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成因初探

2016-11-09 05:34郑慧毅杨红瑞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校

郑慧毅++杨红瑞

摘要:就业结构性矛盾是经济新常态下最为凸显的矛盾,本文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河北就业结构矛盾的形成既有产业调整的客观因素又有高校人才培养滞后社会需求的主观因素。据此提出河北要调整教育结构,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就业,完善职业教育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2

一、引言

自新世纪以来河北省经济表现强势,2011年之前经济增长率都在10%以上。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8年也保持了10.1%的经济增长率。但之后经济增长率日益低下,到2015年增长率仅仅6.8%,经济新常态来临。与此同时河北省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构成在2014年为33.3:34.2:32.5,赶不上全国平均水平29.5:29.9:40.6。可见,河北省就业结构问题非常严峻。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结构性矛盾。所以,当前状态下研究就业结构矛盾的新问题,对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校就业工作,都具有重要现实研究意义。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成因分析

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从下图1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就业结构也在跟进调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河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但所占比重仍然较高,2000-2014年14年间产值比重下降了4.6%,到2104年仍高达11.7%,相应的就业比重下降了16.3%;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近几年趋于下降,相应的就业结构由2000年的26.2%上升至2014年的34.2%,就业比重依然较高,增幅虽有所减小,但依然保持增加趋势;第三产业对就业拉动效果并不明显,增幅缓慢,就业结构由2000年的24.2%上升至2014年32.5%,15年间仅仅上升了8.3个百分点。所以从整体来看,河北省产业就业结构并没有沿着合理轨道发展,反观背道而驰。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高考扩招以来,全国大学生人员激增,至201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河北省自201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年也达到了128.24万人,据统计约有80%的大学生省内就业,这样从2010-2014年大约有102.6万大学生成为新增就业人员,他们的就业现状是形成河北省就业结构的重要方面。据《2014年河北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从河北省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来看,研究生为92.40%、本科为98.77%、专科为95.25%。但从就业质量来看,协议就业比例为41.64%,合同就业比例为24.93%,灵活就业比例则高达23.19%,升学、基层就业等其他就业方式为10.24%,可见就业率并不能体现就业质量。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济转型带来就业困难。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下行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跟进调整,而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经济形势和社会与社会需求,导致高校人才和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加剧就业结构性问题。同时在新形势下和产业结构调整下,落后产业和高耗能就业岗位进一步缩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应届毕业生就业。

(2)期望过高致就业难。从全国高校竞争力来看,河北省只有一所211大学且在天津,本科院校不管数量还是整体排名均在中下游,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较弱,可以想象毕业生进入高端行业的困难性,很容易形成自愿性失业;从薪资福利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个别行业如:餐饮和住宿业、批发和零售等,虽然对大学生学历要求较低,但福利待遇也相应较低,且低于大学生所期望。根据统计,2014年第一产业年均收入为15559元,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工作条件不但艰苦且收入也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仅为37027元,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为35398元、住宿和餐饮业为28971元,低于河北省45114元的平均水平,收入期望巨大落差致使很多人宁可失业也不愿去就业,形成有业不就的“就业难”怪相。

(3)结构性短缺“招工难”

不管是工业,还是技能要求较高的服务业如:金融业、仓储邮政等虽都属于人员需求旺盛行业,但应届大学生由于刚步入社会,缺少相关行业所需技能,从而使得这些行业劳动力长期供应不足,造成“招工难”,形成结构性短缺行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断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形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究其根本还是高校面对产业结构转换调整不及时,且毕业生就业观念急需改变。

三、对策建议

1.改进教育结构,鼓励创业就业

当前多数院校存在定位上模糊、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所以今后高校在发展定位上要清晰明确,人才培养上要有前瞻性,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面对新常态要可以以创业引领就业,在高校创业教育中要以各种创业大赛为依托,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积极落实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保障。

2.转变就业观念,完善职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和技能不足的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成因。所以在高校职业教育中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在教学和实践中要以提升学生技能为核心,积极开拓满足不同层面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培养各类人才提供相应技能岗位。同时政府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要充当管理和引导着的角色,切实有力推动教育真正面向社会、面向现代。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李 华.以“用工荒”为契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J].中国人口科学,2011(4):2-10.

[2]张志奇.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问题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2(2):249-251.

[3]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2(11):111-119.

[4]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5.

[5]李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96-102.

[6]梁达.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J].宏观经济管理,2014(8):25-27.

作者简介:郑慧毅(1997-),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金融学院学生。杨红瑞(1984-),男,河北曲阳人,经济学硕士,河北金融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高校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