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杂粮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2016-11-09 17:17杨世林王广斌史国贸
农业与技术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产业化经济

杨世林+王广斌++史国贸

摘 要: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吕梁作为山西杂粮的黄金产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迈上了新台阶。本文通过对吕梁杂粮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加快吕梁杂粮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杂粮产业;经济;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S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832057

1 吕梁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吕梁市位于山西西部,吕梁山脉中段,境内海拔750~2000m,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全年无霜期130~185d,日照时数2487~2872h。年内≥10℃的有效积温2300~3700h,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适于多种作物的种植,尤其适宜杂粮生产,享有杂粮王国之美誉。吕梁市杂粮有豆、麦、薯4大类20余种,从南到北均有种植,尤以干旱山区生产为主,具有抗旱、耐瘠、优质、稳产等优势。吕梁市常年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99800hm2左右,除马铃薯外杂粮种植面积139660hm2,总产2.5亿kg,年外销杂粮达到1亿kg左右,建成杂粮加工企业35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2个,吕梁市级龙头企业8个,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t,占杂粮总产量的50%。为加快吕梁市杂粮产业发展步伐,推进杂粮产业化进程,打造吕梁绿色、有机杂粮生产基地,吕梁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先试先行,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实行规模经营,推行标准生产,创新经营机制,打造特色品牌。同时已建成了5328hm2绿色杂粮生产示范基地,认证面积1998hm2,培育了一批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规模大、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8家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杂粮基地13320hm2,在推动杂粮产业上档升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2 吕梁杂粮产业存在的问题

吕梁市杂粮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获得了突出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新要求的不断出现,吕梁市杂粮业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杂粮种植分散,缺乏规模优势

虽然吕梁市的杂粮种植已达一定规模,并形成与发展了部分杂粮基地,但是在推动吕梁市杂粮业继续发展方面还应认识到现在仍存在一定不足。

吕梁市杂粮种植现状是谷子、大豆、莜麦、荞麦、杂豆等种植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优势种植布局,而且并无一种模式上升为重点建设模式,种植方式较为简单,缺乏更为科学的技术指导,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由此亟需建立因地制宜的杂粮优势种植区,并大力培育、重点建设优势品种。

2.2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园区较少

吕梁市虽然有许多企业比如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金绿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孝义市南曹村九州香豆制品公司、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但是其整体的加工能力和研发能力还跟不上发展的速度,难以实现杂粮高质量品牌化,深加工产业链程度较低,而且对杂粮业的带动作用较小。

由于杂粮规模化生产还处于萌芽状态,对于发展规模化、高质量的杂粮极为不利。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为初级产品,产品质量与安全存在很大风险,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2.3 组织合作不强,缺乏科学技术支撑

吕梁市杂粮业发展多为分散发展,组织化程度低,在区域规划、农资供应、生产加工、技术服务以及产品销售方面并未形成统一合作的良好发展局面。统一的组织化的经营模式与服务功能是吕梁市杂粮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在绿色杂粮的研发、培育、加工等方面,为使绿色杂粮基地更好更稳健地发展,科学技术对其的有力支持是十分必要的。由此需多借助科学及时的指导、科学人员的悉心服务与科研机构的相关研究支持。

2.4 品牌效应不足,销售渠道有限

吕梁市杂粮业虽有一定发展,并形成了部分杂粮品牌,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高端产品认证缺失等原因,导致现有品牌的名气并不响亮,品牌效应不明显,从而使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无法进一步扩大,使杂粮业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由于吕梁市杂粮的销售渠道较为传统与有限,仅仅停留在农产品展销,线下销售与直接接洽等形式,吕梁市的特色杂粮缺少宣传与销售的多元渠道,更加难以发展品牌规模并扩大品牌效应,为杂粮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2.5 政府缺少政策扶持与资金补助

杂粮业作为吕梁的一项重要农业,是吕梁市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其作为一个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与支持。现今吕梁市以及各级县区政府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力度略显不足。在政策方面,并未实行杂粮直补政策,杂粮补助范围长期未进行改变;在资金补助方面,没有优先安排对特色品牌的补助,未对先进品牌给予奖励等,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作用,难以进一步促进吕梁市的杂粮业特色发展。

3 吕梁市杂粮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合理区域布局,科学重点建设

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结合绿色有机杂粮栽培标准,因地制宜地对吕梁市杂粮产区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并将之划分为6个重点区域:

谷子优势种植区:涉及兴县、汾阳、石楼、柳林、临县、交口、离石7个县市区,应加大谷子种植力度;大豆优势种植区:涉及汾阳、孝义、兴县、临县、石楼、柳林、方山、离石8个县市区,这些地区应大力促进谷子技术的推广;莜麦优势种植区:涉及岚县、方山、交口3县市;荞麦优势种植区:涉及柳林、孝义2县市;杂豆优势种植区:涉及兴县1县;绿色杂粮基地:要努力发展绿色杂粮到5994hm2,并重点培育兴县为杂粮产业基地县,其中兴县3330hm2、石楼1000hm2、汾阳666hm2、临县666hm2、柳林333hm2。

绿色杂粮基地是吕梁市未来重点建设的对象,其标准为:要求选择符合绿色生产环境要求的适宜区域,严格按照绿色杂粮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动员农民实施,确保年底前全部通过绿色认证,要求实施区域贫困种植户全覆盖,实现精准扶贫,要求产业布局要相对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发展,严禁重茬。要求建立农户田间生产、种植、管理的档案,达到产品质量可追溯的要求。

3.2 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建设规模化示范园区

依托山西汾州香米业公司、石楼和盛源农产品有限公司、柳林天王农民专业合作社、山西百宝商贸有限公司、兴县黄河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兴县山花烂漫农产品公司、吕梁市川东丰源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金绿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孝义市南曹村九州香豆制品公司、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岚县实维康莜面加工厂12家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加工能力和精深产品研发能力,着力打造绿色杂粮品牌,提升吕梁杂粮知名度和竞争力。争取建设40个以千亩为主的规模标准示范园区,其中绿色有机谷子示范区16个,绿色大豆示范区15个,绿色荞麦示范区3个,绿色莜麦示范区3个,绿色杂豆示范区3个。

依托龙头带动,选择优势区域,实行集中连片,开展统一服务,并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示范标牌。这是吕梁市杂粮产业发展的新兴途径。其中示范区要符合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要求,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通过人为控制大气、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严禁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3a内达到有机产品的环境要求。创新经营机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继续完善、巩固、提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搞好土地流转,实行订单生产、合同农业。要大胆尝试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建设生产基地,由政府部门进行验收给予补助的模式。根据绿色杂粮建设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当地的杂粮业的发展模式,尽快实现规模生产、加工转化、品牌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3 培育合作组织,强化科技支撑

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广泛动员农民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合作社代耕代种的经营模式,集中打造24个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农机农艺配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的服务,即统一区域规划、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代购,强化服务功能,推行市场运作,完善经营机制,确保绿色有机基地建设。

还要积极依托山西农大、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制定出绿色杂粮生产技术规程,组织专家开展专家分作物全程跟踪服务,保证作物生长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科学及时的指导。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基层农技人员能够精心服务于本区域绿色杂粮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要积极探索发展杂粮精深加工途径,要依托农业科研机构在杂粮主产区建设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培训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科技带头人。要加快改善吕梁市农业技术服务基础设施水平,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化验检测装备。

3.4 打造绿色品牌,拓展营销渠道

要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推广优质、高产、集成、配套栽培技术,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年内每个示范区完成产地和产品绿色认证,并逐步启动有机食品认证程序,着力打造吕梁绿色杂粮品牌。要对现有杂粮品牌进行整合,对品牌效应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给予大力扶持,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网络营销和直接接洽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积极扩宽省内外市场,把它们逐步发展为知名、著名、驰名品牌,有效提高杂粮生产的经济效益。重点在汾阳、柳林规划建设2个大型杂粮贸易市场,为杂粮及其加工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利渠道。充分利用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流通渠道。同时,积极发展电子网购、直销等销售形势,全面打开销售渠道,让吕梁杂粮早日走向国内外市场。

3.5 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执行杂粮直补政策。认真落实省级杂粮补助80元/667m2的政策,优先安排绿色有机示范区补助,确保全部纳入直补范围;扩大绿色有机杂粮补贴范围:继续执行目前谷子100元/667m2的种植补贴和0.2元/kg的价格补贴(每年需补助440万元),有机杂粮在此基础上再增加0.2元/kg的价格补贴;实行产品产地认证补助。对开展产地和产品绿色认证的40个示范园区,每个补助5万元,共计200万元;择优扶持农民合作社。对24个当年成立联合社、评为百强社和获得市级以上示范社的,每个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补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积极争取把吕梁杂粮纳入国家杂粮发展战略和省振兴杂粮产业扶持项目,优先安排绿色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打“组合拳”,扶持杂粮示范区。

3.6 加大组织领导与保障力度

要加强组织领导。市县2级要充分认识发展杂粮产业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加强组织、协调与督办工作。按照“一项产业、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各地都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落实措施,成立杂粮产业领导组织办公室,有关县要结合“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做好建设项目的设计和贮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开发,并抓好项目落实。

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同时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协调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分配。

要积极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有关杂粮产业协会,在政府引导下,形成强大的杂粮开发潜力,推进各种资源整合、行业联合,让古老传统的产业焕发青春,真正成为吕梁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成为吕梁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要积极组织吕梁绿色杂粮参与国际,国内各类农博会、展销会,适当时机举办中国吕梁杂粮饮食文化节、杂粮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通过这些平台,为吕梁杂粮宣传造势,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政府公益广告行为,让吕梁杂粮走出吕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参考文献

[1]郭志利.小杂粮利用价值及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25).

[2]王爱群,夏英,秦颖.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能力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48.

[3]孙尚平.名优特小杂粮栽培与开发[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

[4]戴静,和亮,兰惊雷.对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8(8):12-14.

[5]李霞,姚先伶,李军.山西省小杂粮的生产现状、对策及发展前景[J].杂粮作物,2007(4):310-311.

[6]王拴福.山西小杂粮的生产优势与产业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装备,2008(4):6-7.

[7]张振刚,郑丽萍.山西小杂粮生产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9):210.

[8]白茹香,降春雯.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的调研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4):15-16.

[9]丁声俊,蒋慧芳.发展杂粮特色产业大有作为[J].农业展望,2008(2):35-39.

[10]李辉尚.浅议我国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山西省杂粮产业发展为例[J].农产品加工,2013(8):40-43.

[11]任瑞玉.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4):141-144.

[12]李玉勤.杂粮种植农户生产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44-53.

[13]刘慧,李宁辉.我国杂粮产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3):28-30.

[14]陈利,李砚.浅谈中国小杂粮的现状与发展[J].杂粮作物,2014,24(4):244-245.

[15]张振刚,郑丽萍.山西小杂粮生产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9):210.

猜你喜欢
产业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系统产业化之路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地热能产业化开发PPP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