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洲++徐杰
摘 要:本文采用黄麻纤维作为摩擦材料增强相,探讨了黄麻纤维长径比对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对磨损表面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麻纤维长径比对摩擦因数均值的影响不十分明显,只是当长径比为15:1时,摩擦因数均值略高于其它长径比情形;比磨损速率总和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在长径比为15:1时磨损率取得最小值,即2.95×10-7cm3·N-1·m-1;粘着磨损及疲劳磨损是黄麻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磨损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黄麻纤维;摩擦;磨损;磨损机理
中图分类号:TB3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832021
引言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摩擦材料也向环境友好型发展,主要表现为填料、增强纤维等在高温分解后无毒、无害,不对环境构成负担。增强纤维是摩擦材料中的重要组份,通过承受载荷、传递载荷而有效提高摩擦材料的强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等指标。因此,增强纤维的种类、改性方法以及纤维的长径比等参数尤为重要[1]。目前天然植物以其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比强度高等优点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4]。黄麻纤维属于天然植物纤维中的韧皮纤维,人称最好的天然生物纤维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及物理、机械性能见表1、表2。
本文选用黄麻纤维作为摩擦材料增强相,在对其碱洗处理基础上,改变其长径比,探讨长径比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磨损机理分析,为天然植物纤维增强摩擦材料提供有效的结构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纤维直径测量及试样制备
试验用黄麻纤维来自浙江安吉正兴联麻纺织有限公司生产,基体材料丁腈橡胶改性酚醛树脂为山东圣泉-海沃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为了加强黄麻纤维与酚醛树脂基体的相容性,对纤维进行碱处理[9]。利用体视显微镜(上海仪圆化学仪器有限公司,YYT-450)对处理后纤维的直径进行测量,直径区间为300~450mm,平均直径约为400mm。利用剪切机将纤维制成长度为2mm、4mm、6mm、8mm及10mm,备用。
设定基础配方中纤维含量为6wt.%,纤维的长径比分别设定为5:1、10:1、15:1、20:1及25:1。量取各种原料于混料机中进行搅拌,在160℃、50MPa压力条件下于热压机(吉林省旺达机械有限公司,JFY50)热压成型,热处理后制备成55mm×55mm×8mm的试样备用。
1.2 摩擦磨损试验
在定速摩擦性能试验机(吉林省旺达机械有限公司生产,JF150D-Ⅱ型)上分别进行摩擦磨损性能试验测试。试验中采用摩擦因数均值(即在盘温分别为100℃、150℃、200℃、250℃及300℃时摩擦因数的平均值)及比磨损速率总和(即在盘温分别为100℃、150℃、200℃、250℃及300℃时比磨损速率的总和)表征摩擦磨损性能。
利用JSM531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摩擦材料磨损表面并进行磨损机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麻纤维长径比摩擦磨损性能影响分析
可见,黄麻纤维长径比对摩擦因数均值的影响不十分明显,只是当长径比为15:1时,摩擦因数均值略高于其它长径比情形。
比磨损速率总和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在长径比为15:1时磨损率取得最小值,即2.95×10-7cm3·N-1·m-1。在摩擦材料中纤维起着承受载荷、传递载荷的作用。长径比小的黄麻纤维在基体中分散较好,比表面积越大,与基体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能有效提高摩擦材料的强度。但当长径比过大或者超过一定范围时,混料时不易均匀,导致纤维团聚缠结现象出现,而且在与基体、填料等进行热压过程中,纤维更容易发生变形,从而影响纤维对载荷的有效传递;此外,当纤维与基体发生界面分离时,长径比较大的纤维很难嵌入材料或者空隙中去。上述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摩擦材料的比磨损速率总和的增大。
2.2 黄麻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磨损机理分析
在低温阶段(<200℃),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磨屑以及配方中的磨粒会脱落并出现在摩损表面,但这些磨粒很大程度上会嵌入到黄麻纤维或其细胞腔中,因此,由微观犁切引起的犁沟很少见(见图2)。可见,磨粒磨损不是其主要磨损机制,这也是天然植物纤维与金属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磨损机理的不同之处。
在摩擦过程中,黄麻纤维、配方中各种填料及基体的硬度不同(尤其当温度升高到树脂的软化点后),从而接触不均匀(见图2-a、b、c),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接触点便形成局部粘着点,粘着磨损产生。
摩擦过程中,摩擦盘表面的微凸体作用在摩擦材料表面,在一定深度的表层材料处于微凸体的拉力、压力的交变作用,随着摩擦时间的延长及盘温的升高,磨损表面会形成微裂纹并进一步扩展,最终导致疲劳磨损发生(见图2-d),从而引起比磨损速率急剧增大。
3 结论
3.1 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
黄麻纤维长径比对摩擦因数均值的影响不十分明显,只是当长径比为15:1时,摩擦因数均值略高于其它长径比情形。比磨损速率总和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在长径比为15:1时比磨损率总和取得最小值,即2.95×10-7cm3·N-1·m-1。
3.2 磨损表面微观分析表明
粘着磨损及疲劳磨损是黄麻纤维增强摩擦材料磨损的主要机制。
参考文献
[1]Gao Da-wen,Hu Qi,Pan Hongyu etc.High-capacity adsorption of aniline us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lignocellulose-biomass jute fibers[J]. BioresourceTechnolgy.2015(193):507-512.
[2]Zhang Yongbing,Wang Qiang,Fan Xuerong etc. Structural changes of lignin in the jute fiber treated by laccase and mediator system[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2014(101):133-136.
[3]Pramendra Kumar Bajpai,Inderdeep Singh, JitendraMadaan.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natural fiber reinforced PLA composites[J].Wear.2013,297(1-2): 829-840.
[4]刘微微,徐杰,杨亚洲.椰纤维增强树脂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测试及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35(3):49-51.
[5]金永安,耿琴玉,胡学梅.苎麻纤维的改性和变性[J].毛纺科技,2004(7):53-55.
[6]姜繁昌,邵宽.黄麻纺纱学[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1982.
[7]鲁博,张林文,曾竟成.天然纤维复合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PaivaJúnior C Z,Carvalho LH,Fonseca V M. Analysis of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polyester/hybrid ramie-cotton fabric composites[J].Polymer Testing,2004(23):131-135
[9]杨亚洲. 仿生哑铃型黄麻纤维增强摩擦材料[D].长春:吉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