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亲属称谓的异同与文化特征探究

2016-11-09 07:19曲爽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9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长期的交流中互相影响,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两国的亲属称谓体系就属其一。虽然体系相似,还是有各自的特点和用法上的差异。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中日亲属称谓进行对照研究,并探究其中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亲属称谓;从他;文化特点

1 引言

中日亲属称谓体系相似,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将首先从数量上进行对照分析,然后对亲属称谓的特殊用法即:从他性、虚构用法进行对照分析。

2 中日亲属称谓考察

关于中日亲属称谓首先值得对照的就是数量。汉语中亲属称谓要明显多于日语,划分更加细致。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像“爸爸”、“妈妈”这样的称谓属于铃木孝夫所言的基础语,在任何语言中都是相同的,没有特别研究的必要。此外,日语中的“お父さん”与“父”的差别属于敬语体系,不列入本文研究范畴。亲属称谓名称是指以自身为中心确立的亲属成员与自己的关系的名称。以亲属中的长辈的称谓为例,分析中日两国亲属称谓的异同。具体对照见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的称谓数量是日本的五倍,而且,在区分上也更为细致。首先,明确表示出父系与母系的区别;在称谓上着重表明了父系男方亲族的长幼,明确表示出姻亲和血亲的不同。日语中有关的亲属名称非常简单,只区别了男性和女性。不论是父之兄、弟,或者父之姐、妹之夫,还有母之兄、弟,一律称为“おじ”,相应的,女性长辈则一律称之为“おば”。

两国亲属称谓中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差异。在汉语中,父亲的父亲称为“爷爷”,母亲的父亲称为“外公”,日语中则统称为“おじいさん”;相应的,汉语中,父亲的母亲称为“奶奶”,母亲的母亲称为“外婆”,日语中则统一称为“おばあさん”。也就是说,汉语中既有性别的区别,又有父系、母系的区别。而日语中只有性别的区别,没有父系、母系的区别。

此外,应特别指出的是日语中“いとこ”这个词。在汉语中,与“いとこ”相对应的词多达十个以上。分别为: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具体可细分为姑表、舅表、姨表)。日语中“いとこ”,没有区分父系母系、性别、长幼和具体的血缘关系。可以说,中日亲属称谓的差异在这个词的对比中表现的十分详尽。

究其原因,主要应该从两国关于家的概念的区别来理解。中国的家族概念,《礼记·大传》中说到:同姓从宗,合族属。即:中国的家族是由同姓同宗的许多个家庭集合而成的,是大家族的概念。日本则更重视继承者,是一子继承。正如日本学者中根千枝在著作《家族の構造》中所言:“日本の家族の場合には、父―息子が中心でありますが、養子の場合もありますので、それはむしろ家長―後継者と見るのが正確であります。したがって私は日本の直系家族と呼ばれているものは血縁というよりは継承線を基盤とするものとみます。”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退化的趋势。在现代年轻人中,能够准确区分堂兄弟、表兄弟的人越来越少。当然,姑表、舅表、姨表的区分就更难了。或许可以说,“いとこ”在汉语和日语中的区别仅存在于性别了。另外,由于80后、90后中独生子女占到绝大多数的比例,在年轻人看来,堂兄弟、表兄弟与亲兄弟之间也没有区分的必要了。这也是在亲属称谓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3 亲属称谓的从他性

亲属称谓除了上述直接称呼家人外还存在从他性。从他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中比较独特的构成部分,指的是说话人在称呼自己的亲属时,不按照自己与被称呼人的直接亲属关系来称呼,而是依从他人与被称呼人的关系来称呼的语言现象。这在汉语和日语中普遍存在,使用上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主要指敬语的差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管在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存在。

a.女人说:“天狗,是我家害了你,这我和五兴爹一辈子有赎不完的罪……”男人说:“可咱家里,总不能这样下去啊,五兴他娘!……”(贾平凹《天狗》)

b.“お父様ったら、その時、お話になるだけで、あと続けて交渉して下さらないんですもの。克平がそう言っておりましたわ”《あした来る人》

c.你看你爸爸,光是当时提那么一句,事后就撒手不管了——克平这么说来着。《情系明天》

上述例句中,“五兴爹”、“五兴他娘”,“お父様”,“你爸爸”都是从他亲属称谓的具体体现。

d.パパ、晩ご飯、なににする。(妻が夫に対して)

e.ママ、ここにいらっしゃい。(おばあさんが子供を抱いている娘に対して)

f.お兄さん、ごはんよ。(母が年上の息子に対して)

上述例句d中,对于自己的丈夫不称呼为“あなた”,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称呼为“パパ”,这一现象在日语中称为“子供本位”,例句f中从年纪小的孩子的角度出发称呼年长的儿子为“お兄さん”也是同样的。家族内的称谓遵循了按照铃木孝夫所讲的如下法则:“日本の家族内で、目上の者が目下の者に直接はなしかける時、家族の最年少者の立場から、その相手を見た親族名称を使って呼びかけることができる。”所谓“子供本位”类似于汉语中的“从子称谓”。 不过,例句e中把自己的女儿直接称呼为“ママ”的情况在汉语中却是很少见到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地域的不同,在中国的安徽南部以及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类似于上述情况的“从子称谓”的情况也是常见的。

“从子称谓”的称呼方式,可以说是人们重视家庭和谐的一种表现。夫妻关系是基于男女之间的感情建立起来的,是可以选择的。亲子关系是天生的血缘关系,是不能选择的。相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要更加稳固。因此,对于孩子以外的亲属而言,特别是夫妻之间的“从子称谓”的这一称呼方式更加表达了人们对“家”的重视。我认为由于同样受到儒家思想“家和万事兴”的影响,尽管存在细微的差异,但是这一点在汉语和日语中是相同的。

4 亲属称谓的虚构用法

除上述分析的“子供本位”外,还存在更多的亲属称谓的虚构性的用法。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或者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总体来讲,这一现象在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不过在使用上还有所不同。

二贝娘说:“你韩伯这人,越活越不象个上年纪的人了。”王才又是苦笑一下,放下香烟就要走。二贝娘说:“你这孩子,怎么来一次都要带东西?过年来坐坐嘛,街坊邻居的,规矩这么多!”(贾平凹《腊月·正月》)

上述例文中,二贝娘和王才是“街坊邻居”的关系,但是她在说话时使用了从他亲属称谓来称呼自己的丈夫,表达了对“街坊邻居”王才的一种亲近感,虽然没有亲属关系,但给人一种我们像是一家人一样的感觉。这样的例子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很普遍的。

在日语中,类似于上述例文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但在日常生活的直接称呼中却是存在的。对上年纪的人称呼为“おじいさん”、“おばあさん”,对于稍年长的称呼为“お兄さん”、“お姉さん”。这种称呼方式在汉语中也是相同的。

另外,对于在公园里迷路的小女孩,日语中一般会称呼为“姉ちゃん”,汉语中则称呼为“小朋友”或“小姑娘”等。我认为这并不是两国语言的虚构性用法不同造成的,而是前面所讲到的“从他”即“子供本位”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针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物的虚构性的称呼方式是以“子供本位”为基础的。当然,在汉语中也存在“子供本位”的情况,如果是带着一个比小女孩更小的孩子的场合下,那么就可以自然的称呼为“小姐姐”。

5 小结

总之,由于属于大家族制度,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划分更细致,详细区分了性别、年龄长幼、父系或者母系,数量上明显多于日语。日语中对于性别、年龄等指标并不是特别重视。不过,由于中国社会80后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等原因,汉语中类似于表兄弟姐妹的称呼的区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亲属称谓有退化的趋势。

亲属称谓的从他性,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是存在的,并且整体来讲是相通的。关于这部分有学者认为汉语中不存在所谓的“子供本位”,我认为在这一用法中汉语和日语的差别主要应该解释为敬语体系的差别。

参考文献

[1]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日本:岩波新書,1973.

[2]金田一春彦.日本語上[M].日本:岩波新書,1988.

[3]邱建钰.谈中日亲属称谓的特点及成因[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程放明.现代语言环境中汉日语亲属称谓的对照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

[5]董将星.日语的称呼.www.cnki.net.

[6]李红.汉语从他亲属称谓的社会指示功能[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7]中根千枝.家族の構造:社会人類学の分析[M].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1970.

作者简介

曲爽(1985-),现为阿坝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作者单位

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省阿坝州 6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