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前两天发文,批评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政府的援助、扶贫和到家里帮扶的干部不但没有为人起码的感恩,反而当作“理直气壮”讹诈的机会,主张把加强贫困户的主动脱贫意识和思想教育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在网上引发热议。
尽管部分用词有待商榷,但在中国社会保障与福利支出连年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抉择之际,基层干部这类实事求是的文章来得正是时候。上世纪90年代起,各类转移支付越来越多,由于开始享受这些福利保障的人多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养成了奋斗习惯,问题不甚明显。但20年下来,扶贫中的“懒汉现象”已不可忽视。
从经济与财力增长前景来看,大包大揽式的扶贫注定难以为继。扶贫支出分布在多个财政科目中,其中直接用于个人的支出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项目。仅就该项目而言,财政负担正在快速加重:
2008年,国家财政支出总额62592.66亿元,占GDP总量的19.76%;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项目为6804.29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10.87%、GDP的2.15%。
2015年,国家财政支出总额175877.77亿元,占GDP总量的27.31%,比2008年占比上升4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项目为19018.69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10.81%、GDP总量的2.95%,比2008年占GDP总量比重上升37%。
前些年社会支出高速增长带来的地区、群体矛盾怨言不算太多,重要原因是当时经济和财政收入双双高速增长,增量再分配引起的矛盾相对较少。但现在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都已明显减速,而相当一部分接受援助的个人和地区胃口已大大吊高,由此引发的地区、群体间矛盾正在快速浮现。
非贫困地区对贫困个人的扶助要首重“扶志”,大规模受援的地区更需要重视过度福利的副作用。一些受援地区的部分福利项目已超过援助方:严重依赖援助,却实行全民免费体检,而一线城市没一个做到;定下“十三五”实现15年免费教育的目标,而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明确表示同期不会延长9年义务教育。同时,这些地方政府希望承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但依赖援助、人为实施高福利项目,抬高了当地的人力成本和物价,大大削弱了区位优势。
显然,这篇文章触动了当下一些人眼中的“政治正确”——老百姓永远正确而政府总是有错。陈行甲也坦率地道出这点:“时下,一说教育当官的好像就是正确的,一说教育老百姓好像就怕政治上不正确”。▲
(作者是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