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三五”热词“供给侧”

2016-11-09 01:58:40小言整理
上海工运 2016年2期

◎小言(整理)

解读“十三五”热词“供给侧”

◎小言(整理)

2016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最近在沪进行,它每年举办一届,由各位经济学家纵论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堪称经济学大咖年度思想盛宴。这次,论坛以“2016中国经济:做什么,怎么做?”为主旨,围绕“美联储升息周期与人民币国际化”“去产能、去库存与供给侧改革”“全球资产配置”三大话题开展圆桌讨论。其中,供给侧改革是时下众议的热题,被视为解读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也是中央提出的“十三五”一个发展战略重点。

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回顾2015年,对于中国经济是非常难熬的一年,但据说2016年会是更加艰辛的一年。去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的主题是“2015年路在何方”。

当时诸位首席“华山论剑”,围绕一系列热点经济问题展开讨论。2015年过去了,再看时,很多人觉得全球经济惊心动魄的表现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全球的经济,依然处于泥沼当中,地缘政治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中东的难民潮让欧洲的经济雪上加霜。日本安倍经济学也是重新陷入了困顿,当然也有亮点,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再观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比如说政府和企业,其实去杠杆的步伐艰难腾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很难在2015年全新的发力。在新常态方面,迎来了供给侧的政策大探讨,下一步何去何从?接下来政府该怎么做?

事实上,《人民日报》之前文章刊出,明确指明当前中国经济的突出的矛盾是“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产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的增幅下降,而风险发生概率在上升。面对这个情况,今年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五项重点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在理论界数年调研基础上,之前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这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供给侧在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要做更大努力,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得与失的博弈容忍

进一步来看这五大任务,论坛上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从进程来说应该是加快,因为如果去产能去库存不实行的话,经济增长就非常弱了,甚至整个行业都活不下去。问题倒逼着进程会加快。

具体做法上,比如去产能可能会加增技术性的标准,通过行业准入的门槛,通过把环保、资源的稀缺性成本加上去,将达不到的自然淘汰去掉。

另外对此也要有众多助推的措施,因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意味着经济的增速要有更大的容忍度。财政上来说,很大一部分会用到几大任务当中,比如说通过财力的支持,使得僵尸企业的失业人员进行一定的安置、培训,坏账、不良资产的处置这方面都需要财力的支持。另外在问题倒逼的情况下,通过试点甚至容错的机制会健全起来。现在有一种观望、等待的状态比较严重,因为大家都怕出错,在一定的容错机制下,进程可以加快。

如果不坚决执行的话,很可能会面对经济走不下去的状态。但进行过程中,宏观政策方面要稳,实际上带有缓冲。因为“去”的话,会压缩经济的成长,但货币政策会放松压力,所以在经济保持一定增长的情况下,推动“去”的过程。

另一位经济学人沈明高提出,这“三去”能不能推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第一个GDP的增长目标到底是多少。在“三去”中,去产能说了十几年,但没有推动,主要还是在于对增长的影响和一系列负面后果,缺乏一个应对的措施。除非愿意让GDP增长速度放慢更多,否则的话,“三去”力度不会太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些增量上补充,同时要容忍GDP增速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下跌,既要追求经济平稳增长,又要实现改革目标,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冲突?目标太多,或许会完成不了。另一方面,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风险,要进行防范。

实际上“三去”和“一补”都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三去”是减法,“一补”是加法。那么之后的问题是,怎么样带来增量,特别是改革的增量?有一个建议:设立10万亿元人民币的城镇化基金,推动新城镇化规划。

按照新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45%,大概1.5亿的农民工要在城市定居下来。现在的政策里面说降成本,但降成本的钱来自于哪里呢?是让政府出,还是让老百姓出?城镇化基金的目的是三方面,一是保障房,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三是社保。只有这样把新经济拉住,才能延续旧经济。

它是一个结构转型的计划,以政府承担相当大的一部分的转型成本,来确保经济的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

让市场放声说话

“对于去产能,去库存,其实大家不陌生。因为上世纪90年代当时提出过。2004年的时候要进行宏观调控,又说去产能。然后2007年,又觉得产能不足,所以一直在演绎。经济一不好,便出现产能过剩。”论坛上,又一位学家潘向东说明观点。

现在提出这些“去”,关系到政府的作为方式。过去政府一直在干预经济的运行,结果发现解决不了过剩产能的问题。如今调结构的同时,这样的经济干预的模式也要发生改变,要做的是对供给端的改革。

其实改革和去产能、去库存紧密联系。如果政府关停并转或者给了一些过剩的产业不贷款的话,结果只有一个国进民退。因而要制定一个标准出来,让市场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不符合环保要求,不符合能耗要求,那就一刀切,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企业。

现场在座的学者赵扬也有思考,当年提到的产能过剩,更多的是因为国有企业效率问题,并非真正过剩。但现在却符合这个定义,从需求角度来说,已经没有更大的需求增量能够满足产能。如今中国钢产量接近10亿吨,如果看过去这些年的投资,除了房地产与基建等,其他基本快到尽头了。在这个去产能情况下,最终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慢,但GDP中将近一半是固定资产投资。

去产能虽然是由政府主导,但最终要依赖于市场。去产能把那些过剩的东西去掉,供给侧的改革就是所谓的补短板,补不足,这基本上是市场之道。当供过于求的时候,市场一定会给不好的打分,自然产能会减少,当供不应求的时候,也自然会补上去。市场本身有自己的规则:损有余而补不足。

如果从改革政策强调,在调节产能过剩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进一步对内向私人资本开放,这样很多不足可以补起来,比如教育、医疗、环保等。

名词解释

供给侧改革: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说通俗一点,即提高产品质量,让大家不出国门就能买得既开心又放心。比如中国人对手机的需求量很大,iPhone手机甚是走俏,本土品牌却难有高端货。这背后折射出中国长期对“供给侧”的疏忽,造就了今日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尴尬。哪些领域、产业与产品在“供给侧”需要加大投入和生产,正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改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