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玉
(沈丘县中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沈丘 466300)
·临床研究·
活血通络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0例
王宝玉
(沈丘县中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沈丘 466300)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予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甲钴胺片口服;治疗组7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汤(当归、川芎、赤芍、水蛭、地龙、五味子、山药、鸡血藤、丹参、黄芪、甘草),每日1剂,水煎服。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 1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71%;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34例,无效25例,有效率为64.29%。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血通络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疗法;活血通络汤/治疗应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临床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疼痛及感觉异常,如麻木、发热及虫爬等感觉异常症状等。临床研究[1-2]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由于该并发症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故从患者健康角度考虑,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关键。2014年3月—2016年3月,笔者采用活血通络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39~78岁,平均(56.9±4.3)岁;糖尿病病程3~21 a,平均(11.8±0.8) a;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6个月~6 a,平均(2.3±0.2) a。对照组70例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37~79岁,平均(56.8±4.1)岁;糖尿病病程3~21 a,平均(11.9±0.7) a;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为6个月~6 a,平均(2.4±0.3) a。所以病例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3-4]。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维生素B1片(由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320001687,每片10 mg),每次20 mg,每日3次;维生素B6片(由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110024,每片10 mg),每次20 mg,每日3次;甲钴胺片〔由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D1420207033,每片0.5 mg〕,每次0.5 mg,每日3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汤,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各15 g,水蛭、地龙、五味子、山药各10 g,鸡血藤、丹参各25 g,黄芪30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温服。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后判定疗效。
采用肌电图仪对肢体优势侧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进行测定[3]。
按照参考文献[5-6]标准。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除,腱膝反射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肌电图检查提示神经传导速度(NCV)增加在每秒5米及以上。有效: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腱膝反射没有获得彻底恢复,肌电图检查提示NCV增加每秒不到5米,但有所增加。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膝反射没有获得有效改善,肌电图检查提示NCV没有明改变。
6.1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6.65,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6.2两组治疗前后腓总神经MNCV、SNCV对比
见表2。
组 别例数时间MNCVSNCV治疗组70治疗前40.53±4.1131.92±1.43治疗后46.94±5.32**##38.67±2.81**##对照组70治疗前40.81±4.3631.84±1.62治疗后42.78±5.12*34.52±2.35**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一类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至今不完全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其是由于多因素共同作用而诱发的,包括:①在高血糖的作用下,葡萄糖的旁路代谢被激活,进而使还原型辅酶II被消耗,导致谷胱甘肽含量下降。当血管的血流量降低、大量的自由基形成时,会引发周围神经损伤[7-9]。②当患者的高血糖表现为持续状态时,神经组织中蛋白质的非酶促化反应会异常增高,当糖基化终末产物大量产生时,神经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进一步诱发轴索变性萎缩。③糖尿病患者通常存在神经营养因子减少及相关神经肽缺陷等,易进一步诱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总之,诱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因素诸多,从患者健康角度考虑,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10-12]。
甲钴胺是一类维生素B12的衍生物,与维生素B1、B6类似,具备修复神经损伤的功能,可使末梢神经得到有效改善。中医学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为“痹证”范畴,认为该病主要由气虚血瘀、血行不畅及伤阴耗气等因素诱发,并主张采用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13]。本研究所用活血通络汤方中当归、黄芪、丹参、山药益气养血;川芎、水蛭、赤芍、地龙、五味子、鸡血藤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固表、气旺血行、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有研究[14-15]表明: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此与本研究结果较为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5.71%,较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腓总神经MNCV、SNCV较对照组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活血通络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李新安,侯建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2,13(5):116-118.
[2]宋学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9):661-662.
[3]苏开志.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20(8):136-137.
[4]徐巧红,彭辉,姜玲.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16(4):50-51.
[5]索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8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24(8):118-120.
[6]任晶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1,31(2):17-18.
[7]方冬梅,陈俊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11(3):1613-1614.
[8]陈丽,梁凤霞,陈瑞,等.“标本配穴”针灸结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13(4):178-181.
[9]肖红胜,韩建新.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15(8):1094-1095.
[10]徐荷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9(7):110-111.
[11]赵维纳,李思瓯,曲世巍,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1例[J].中医研究,2013,12(3):32-34.
[12]黄飞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9(3):71-73.
[13]段丽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西部中医药,2013,26(7):90-91.
[14]范录平,金艳红,张有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5,13(3):559-561.
[15]杜丽伟,王松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9):203-204.
(编辑颜冬)
1001-6910(2016)10-0024-02
R587.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10.11
2016-07-01;
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