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
从长征文化中吸取精神力量
☉李丁
毛泽东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粉碎上百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取得革命成功,离不开长征时期形成的文化精髓。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步伐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打造强军文化,就是要从长征文化中吸取精神力量,寻找可供参照的文化坐标,不忘初心,继续走好新的文化长征路。
理想信仰是长征文化的灵魂。人是有灵魂的,共产党人的灵魂就是信仰。长征时期,红军都坚信自己是伟大事业的奋斗者,坚信“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乃至牺牲生命。反观当前,少数官兵理想缺失、信仰迷失,只讲利益不讲信仰、只讲实惠不谈理想。殊不知,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如同行尸走肉,遇到挫折、见到金钱,极易被敌对势力拉拢腐蚀。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将革命的理想信念根植于头脑,深刻理解长征文化的实质内涵,用理论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自觉清扫思想中的灰尘,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校正人生的航向。
英雄主义是长征文化的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旗帜指引道路,有了鲜明的旗帜,就有了前进的力量。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人牺牲。大渡河上,数根铁索横在激流之上,桥对岸是机枪黑洞洞的枪口,敌军认为能沿着铁索桥过来的人除非会飞。但是红军就是在枪林弹雨中从铁索桥上冲了过去,吓破敌人胆。正是靠着这股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红军获得了排山倒海、战天斗地的不竭力量,人民军队得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作为军人,只有大力弘扬血性贲张、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才能从实战出发磨砺意志、苦练精兵,才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奋勇杀敌。
无畏品质是长征文化的核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为祖国和人民一往无前、勇于牺牲的无私无畏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长征过草地时,队伍中有一个名叫“试吃小组”的特殊党组织。因为一些官兵吃了不知名的野菜中毒死亡,党员们便组成了这样一个临时小组,每当发现一种不认识的野菜,经过党员“试吃小组”试吃确认安全无害后,其他官兵才能吃。长征为强军文化提供了这样一个认知:一支军队只有拥有集体性的无私无畏品质,才能百战百胜,一往无前。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一名有品质的军人,就是要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强军实践中,自觉练就过硬的本领。
红色基因是长征文化的根脉。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一整套优良传统,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胜法宝。习主席在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说:“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水有源,树有根,长征精神是强军文化的重要源头。只要将传统文化灌注血脉,生命中就多了一股“能打仗、打胜仗”的基因。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保持好红军本色,自觉把课堂延伸到战斗遗址、革命旧址,重走革命道路、重温战斗场景,把弘扬优良传统文化贯穿到部队工作和官兵生活的全过程,坚持从细微之处着手、从日常小事抓起,持续抓养成,系统抓规范,培育官兵的精气神,使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从长征文化到强军文化,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打造强军文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文化长征”。在改革强军实践中,我们要用强军文化引领官兵走好新的长征路,抱有坚定如磐的信仰、改革必成的信念,弘扬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无畏品质,矢志强军兴军。
【作者系92538部队政治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