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朝莉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解构主义思潮下的当代戏曲艺术研究
曲朝莉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本文通过分析当代戏曲艺术的解构现象,探讨戏曲解构所呈现的多元化艺术美。文章从多个角度切入,不仅仅局限于解构现象的研究,更注重这种新变现象为当代戏曲的继承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在保持戏曲艺术原有本质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可以更加轻松地走入大众视野。
解构主义;戏曲;继承与发展;多元化
戏曲是一门古老的戏剧艺术,随着时光流转,当代戏曲艺术也有了新的时代面貌,戏曲要保留独特的传统艺术价值,同时又要适应时代的潮流,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解构主义在戏曲中的运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春晚舞台着戏曲服装做戏曲扮相的现代舞蹈,让戏曲艺术回归到大众视野。不可否认,这些解构的形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戏曲艺术的完整性,戏曲三大特性也随之弱化,但从美学的角度来说解构主义创作的这些艺术品,在观众对戏曲的接受上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这或许将是戏曲在当今文化市场得以继承与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文化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戏曲文化市场由于受文化多样性的冲击,萧条局面未有改善。解构主义的核心理论则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解构戏曲则是打破戏曲原有的秩序,从整体入手,先认识再喜欢,将戏曲的元素拆分、独立出来进行再创作,重新搬上舞台,同时吸收其他舞台艺术的精髓,创造属于戏曲的新的表现形式。川剧《金子》、豫剧《程婴救孤》都是戏曲改革的典范。
在当今戏曲的复兴大潮中,解构主义的出现并不奇怪,但解构主义带来的新气象却是不可忽视的,越来越多的戏曲元素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引起关注,从小剧场到大制作,不难看出戏曲在尝试各种形式的表演方式。从总的趋势来看,戏曲被解构,单独的戏曲元素作为主体出现在舞台上,将完美精湛的古老戏剧的每一个弧度展示给观众,层层渗透,戏曲市场或将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关注。
对于戏曲解构的着手点,笔者认为首先应从戏曲艺术最独特的程式性切入,程式性是一种规范,更是戏曲身份的象征,如何让观众在接受阅读这些程式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愉悦,而不是晦涩难懂,这是戏曲解构的价值所在,也是探索的一个中心问题。其次,戏曲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完整性正是基于对戏曲程式的尊重,而打破这个整体,就需要破坏程式化的结构与符号,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秩序。鉴于解构戏曲的这两点探索,笔者认为戏曲程式是否能打破是戏曲改革应当围绕的一个问题,而打破的这个“度”需要在多次的舞台实践中得出,当下正是利用解构思潮的这种影响力,将这种固化的程式打破,来检验戏曲程式的重要性,它必然会产生一个是否可行性的结论,这就对现实的戏曲改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戏台、舞台是戏曲表演的载体,戏曲的舞美艺术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表演是本体,所以舞美应当服务于表演,而当下流行的戏曲舞美“大制作”正是打破了原有的桌椅程式,将戏曲的重中之重放在了舞美之上,这种演出方式在传统观念中是极为诟病的,虚拟性都消失了,程式性都破坏了。如果戏曲还是百年之前的艺术,或许今天我们不用谈方式方法,我们只谈作品,可当下的戏曲走在传统的老路上已经有些疲乏,我们就不得不去接受尝试任何一条可以带来关注的新式探索之路,这种戏曲舞台大制作的方式给了观众一次对于戏曲的重新定义,不是古板难懂的晦涩,而是耳目一新的惊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成功,这只是一次尝试。所以,对戏曲外在表现形式的探索,对戏曲本体程式的再创造,都是在西方解构思潮关照下的一种舞台表现的尝试,是有实践价值的。
“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动作,不单是塑造舞台形象的手段,而且是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规定的情境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具体的一场演出,而演出结束,程式又成了单纯的技术单位。”①程式作为组成戏曲表演的一个基本单位,在戏曲舞台表演中,是一套表现人物情感和情境的有意义的符号,而当舞台演出结束,程式就成了一个独立的无意义的符号。而解构主义运用在当代戏曲中正是要求我们把程式作为一套简单的阅读符号,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程式重新抛回到无意义的个体中,成为一种新的表达语言,借助这种戏味十足的符号语言,使戏曲回归大众视野。这种尝试不仅体现在戏曲本身的舞台表演中,也体现在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所产生的新的表现形式上。
(一)戏曲的服装意象——大羽华裳
《大羽华裳》的八个篇章把历史故事、人物感情、意境声音贯穿于内,以古代的服装为基础,经过艺术家的解构、提炼、概括、美化、装饰形成一套类型化的程式性专业服饰,用现代表现形式建构,展现古老的戏曲艺术,通过对戏曲服饰元素的解构,观众能通过对服饰的解读,识得人物的扮相,了解戏曲的行当和戏曲典故,由单个元素认知戏曲的整体。可见,这种解构的戏曲元素——戏曲服饰意象,为群众搭建了一个独特的了解戏曲艺术的平台。
(二)戏曲与流行歌曲“两下锅”
“对于熟悉并喜爱流行音乐的观众来说,京剧的唱腔、旋律也不同于歌曲,它固有的程式化的板式、唱腔、结构、演唱技巧深奥而复杂,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这也给观众了解戏曲、走进戏曲带来了阻碍,因此对观众来说,也需要接受戏曲板式和唱腔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什么是‘二黄’‘西皮’。”②由此可见,只有将这些程式性的音乐内容从整体中解构提炼出来,通过一种直观的、易于理解的表现手段或者说是一种较为流行的娱乐形式为载体,提前让观众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得以接触和了解,才能使程式的解读化难为易。如在流行歌手魏晨的《少年游》中保持流行音乐唱法的同时,加入了女旦男生的唱腔“佳人少年,前世种下的纠结,姻缘红线,邀你人世共并肩”,让听众感受到了戏曲音乐带来的这种柔化思绪的感动;陶喆的《苏三说》对京剧《苏三起解》的故事进行了改编,使更多的青年朋友了解了苏三起解的故事。可见,“两下锅”开创的新的音乐创作模式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婉转的唱腔、优美的戏曲唱词、古典戏曲典故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创作出的一首首经典的戏歌更容易被观众、听众所理解与喜爱。
戏曲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戏曲元素的解构,不论是戏曲服装、戏曲音乐还是与流行音乐的融合,都在试图创新。这种戏曲艺术新创作的舞台演出,为戏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元素解构之后对于演员的要求也不再严苛,很多戏曲表演者得到更多的舞台机会,这对戏曲的人才培养也是一个转变。戏曲在这场潮流中关注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一睹戏曲的风采,解构的戏曲元素不论是否真的对戏曲本体造成创伤,但在戏曲发展上是利大于弊的。戏曲在与时俱进地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多元化发展开拓了戏曲的新局面。戏曲的继承与发展在不断地摸索进步,艺术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注释:
①②周爱华.戏曲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161-203.
J82
A
1007-0125(2016)10-0037-02
曲朝莉(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