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友
到过杭州的人应该没有不去西湖的吧?可是诸位,西湖在你们眼里仅仅只是一湖碧水,数十拱桥,百艘游船,万株垂柳吗?如果仅此而已,为什么还要来西湖?
到过上海看过黄浦江。虽然上海滩腥风血雨风起云涌,可黄浦江异常平静,并不宽阔的江面上,数百船只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景象。到杭州看钱塘江可就没有了这般味道。钱塘江汹涌,呜呜咽咽,为防大潮建起了很高的堤坝,往下一看数米之高,给人一种惊惧感。我去的那天正赶上黄云密布,天风欲雨,站在堤坝上往对岸看去,一片朦胧。钱塘江江水翻滚,低声啸吟,幸亏有钱江大桥像一条巨链一样捆绑着它,否则要将江面上唯一一艘小渔船吞没。哦,好有气势的钱塘江啊!
同居这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钱塘江似乎配不上杭州的灵秀,最符合杭州气质的还得是西湖。西湖水虽被圈在湖里,却不失灵动,仿佛一个秀丽婉约而又灵动可爱的江南深闺名媛。有人说,西湖是杭州的眼睛,有了西湖,杭州这个美女才眼含秋波,顾盼生情了。的确如此,有了西湖的杭州才叫杭州。正如苏东坡的那首《饮湖上初晴遇雨》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想,如把杭州比作西子,西湖的淡妆浓抹也总使西子相宜。是啊,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清晨夜晚,西湖都有不同的景色来打扮杭州这位佳人。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早上柳浪闻莺,中午花港观鱼,傍晚雷峰夕照,夜里南屏晚钟——真是无一刻不游弋不沉浸不醉心在美景之中。杭州人太奢侈,我们外地人难得一见的“断桥残雪”,居然就在他们的公交站点上。这也就怪不得南宋皇帝乐不思乡,“直把杭州作汴州”了。
可如果仅看到这些,我觉得你还只是把她当作一位秀色可餐的佳人而已,美则美矣,但终究还少了些韵味,配不上朦胧江南雨烟里浸润的那几分灵气和才气。西湖之所以是西湖,就在于她的灵气和才气。多少文人墨客、僧道仙侣、侠士妓女,甚至帝王将相也来分一杯羹。这样的天宝地灵,群贤毕至也就不觉得稀奇了。可难得就难得在他们一来就不想走了,并且个个都漫不经心地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结果你一笔我一画,就补全了西湖文化的风貌。他们的先来后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不小心把西湖抬进了中国文化的殿堂。
还得先说苏东坡。
虽然他来得比较晚,但是西湖是在他的手上才真正活起来的。这位杭州市民的老“市长”,一生中两次到杭州做官,这简直就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苏东坡不仅是大文豪、大诗人,而且还是工程师水利专家。他为了保障杭州城市供水,测量水位,疏浚西湖,这些看似毫无稀奇的工程举措,在大诗人的手下却魔术般地出现了“三潭映月”的美景和花红柳绿的苏堤。这就是诗人的杰作,连进行功利性的疏浚工程都做得如此有诗意。
正所谓才子佳人。自从苏东坡这位当世第一大才子来了之后,才让西湖这位佳人顾盼生辉,流转千年。造物主真是神奇,如果不是苏东坡,谁又能真正去打扮和品读这位丽人呢?在苏堤入口处,我看到了气宇轩昂、手把书卷、衣袂飘摇的东坡塑像,忍不住投去了钦佩又感激的目光。奇迹的造就就在一瞬间,遇上了就是奇迹,错过了就是泡影,差一分一毫都不行。之前,白居易也到杭州做过官,而且先筑了白堤。白居易也是大诗人,也够风雅,可是并未真正获得西湖的芳心。西湖把芳心留给了三百年后的苏东坡。试想,如果没有苏东坡,西湖也许就像一朵睡莲,沉睡千年也不向世人展现她的倾城容颜。西湖有幸遇上了东坡,东坡有幸遇上了西湖,我们今天的游客更有幸,可以漫步苏堤,吟着东坡诗句,赏着西湖美景,岂非幸事?
西湖得此天作之合,除了东坡这样的大才子的品读吟赏,当然更少不了自身的丽质天生。西湖的秀丽可是说是由来已久,最能代表西湖气质的,我想不是白娘子,而应该是早东坡七百年就守候在湖畔的苏小小。
苏小小虽为妓女,但更是个才女。苏小小才华横溢,渴望爱情,曾写下过“妾乘油璧车,郎跨靑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的凄婉诗句。可能是由于爱情理想的破灭,她卖身为妓,而自己的生命时钟也永恒地停在十九岁。她说她感谢生命停在十九岁,希望死后埋葬在西湖边。苏小小配得上西湖,西湖自从有了苏小小的守候,才变得更加灵秀温婉。
我一直有一个不太敢说又直觉强烈的观点:中国古代女人的魅力只存在于名妓身上。这些青楼女子不仅通诗书,擅琴艺,长歌舞,解风情,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们虽处青楼却依然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给人一种虽落污泥却不染其身的高洁。人惟其有独立精神与人格才可爱,尤其是女人。中国古代的女子都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枷锁中,沦为了男人的附属品,似乎成了一个个玩偶。这是她们最大的悲哀。苏小小跳出去了。她有独立的人格,她不依附于任何男人,她不想夫贵妻荣,更不想母凭子贵,她不让自己囿于伦理的框架,敢于把生命燃烧,甚至连她逝去的年龄都让人值得怀恋。十九岁,风华绝代的年纪却香消玉殒,怎不让人惋惜?怎不让人伤感?可是苏小小很满意。她觉得死在了一个让所有人追怀惋惜的年纪,成全了生命的千古风华。的确,对她来说,十九岁死比九十岁死更值得。至少我们今天一想到苏小小,首先浮映在眼前的是她十九岁的秀丽容颜,秋波流转,远山含情,翩若惊鸿的莲花一样的女子。在苏小小的墓前有这样一副楹联,我很喜欢:“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是啊,这外貌花月一般的玉体,却有着比金还坚硬可贵的人格,真堪称女人之至境。
这样的女子怎会寂寞?这样的人格怎能不打动群英?不光是男人喜欢这样金玉般的女子,我想,女人也会发自内心的赞赏和仰慕的。这不,七百多年后,人们把侠士武松的墓迁来陪伴她。武松容不下潘金莲,但我敢断定,武松和苏小小一定能成为至交,因为他们都有坦荡磊落的人格。又过了七百多年后,鉴湖女侠秋瑾也来到了湖畔与之为邻。我想,这大概算得上惺惺相惜吧,都在最美的年华里,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自己的理想。有了他们陪伴在苏小小旁边,西湖在秀气、灵气、才气之外,又平添了一股壮气、豪气、侠气。
对于如此美丽的西湖,还有一类人是一定不会放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此钟灵毓秀的西湖还接纳了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他们多次下江南巡游,有一次就干脆把行宫——文澜阁修在了西湖边,无端给西湖添了股王气。
在我看来,西湖是不需要王气的。原本生机盎然的西湖,如果皇帝一来肯定会变成一潭死水的。幸好这两位皇帝知趣,住了不久就走了,留下一座文澜阁用来存放《四库全书》,以泽被江浙士子,倒也算嘉惠仕林了。虽然之前有许多大文豪留下过大量的诗书翰墨,但怎么算也无法超越《四库全书》的分量。这么一来,西湖这个灵气、秀气、才气、豪气、侠气的奇女子又多了一份书卷气。有了这份书卷气,西湖不仅秀丽清新,更见端庄优雅。
写到这里本来是要收尾的。但一想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虽然是虚构,但却特别符合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凡是湖山胜境怎可以缺少仙神佛道的光临呢?西湖于此不仅不缺,反而大放异彩。白娘子和许仙相会的故事让西湖不仅增添了一股仙气,而且还有了爱情的浸润。林和靖的“梅妻鹤子”虽然清高却不免清淡。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虽然离奇却充满烟火气。否则,偌大个西湖虽有文人墨客、侠士妓女、帝王将相、僧佛道隐,却和平凡的烟火气搭不上边,那可就真要留下遗憾了。幸好断桥的盈盈粉泪抚平了这点疏忽。
行文至此,我的心已经彻底醉了。西湖的一湖水就像一湖酒,虽溶化了种种原料却依然不动声色,而香气早已飘了千年。别说是伸出手掬一缕这香气细品,就是在湖边走走,恐怕都要醉意微醺。
西湖,可不仅仅只是一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