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本报记者 张怡然 本报特约记者 柳玉鹏 ●李晓骁
服装、婴幼儿奶粉、奢侈品……打开微信朋友圈,类似的商家信息越来越多,“微商”(泛指利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易的个人或商家)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此前所言,西方科技公司正开始学习中国同行的成功经验。目前,西方的社交网络也在学着如何将“朋友圈”变成“生意圈”。
从本周开始,脸谱旗下图片社交网络Instagram的用户们就可以更方便地“剁手”了。据彭博社报道,跟Instagram合作的商家可以在图片底角处设置“点击浏览产品”图标,用户点击这个按钮之后,图片上就会显现出每款产品的名称以及售价。再点击具体产品的标签,就会有该产品的详细信息以及购买链接。Instagram产品货币化管理负责人维沙尔·沙赫表示,在移动端,商品和实际购买之间总是存在隔阂,不像实体店与顾客的联系那样紧密,“我们希望让购物变得尽可能简单。”
Instagram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过去两年中,脸谱、推特、Pin⁃terest等国外主流社交网络都相继开通了购物功能,试图将其庞大用户转化成购买力。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GeneratorResearch估计,利用社交网络的“微商”市场规模将在5年内快速成长,今年有望达到454亿美元。
据《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观察,在拥有约17亿用户的脸谱上,微商可以直接注册,且注册程序十分简单。用户只要在主页上添加店铺版块,同意《商家条款和政策》,选择使用货币等选项,再添加商品,通过审核后,就可以像淘宝一样交易了。而且买卖双方都有脸谱背书,权益都能受到一定保护。来自柏林的克劳迪娅在脸谱上开了一家纪念品店,生意火暴。克劳迪娅告诉《环球时报》,与购物网站eBay相比,脸谱的广告效应更好,逛店的人数更多,交流更为顺畅。
与脸谱相比,“外国版微信”What⁃sApp使用频率更高,也更依赖朋友圈的社交属性。WhatsApp的整个购物过程都可以通过聊天完成,卖家可以在What⁃sApp上分享付款链接,通过主流的付款方式收款。
目前,脸谱、Instagram等国外社交网络上的“微商”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推特和脸谱的“购买”按钮,市场反应不大;图片社交网站Pinterest在2015年开始其电商业务,但有商户称每天通过Pinterest链接而来的销售量不到10单。而据俄罗斯最大社交网站VK估计,其微商年销售额仅为100万卢布左右(约合10万元人民币)。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经济学博士石磊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消费习惯根深蒂固、网络支付不健全以及物流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不少国家网络经济的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的“微商经济”规模则比较庞大,发展也比较迅猛。据统计,目前中国微商行业从业人数约为1000万人,市场规模约为960亿元人民币。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微商之所以能在中国快速兴起,有几个方面原因:第一是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为微商提供了土壤;第二,社交软件应用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流量的第一大入口,人们将大量时间花在微信等社交软件上;第三,像马云等互联网领域的财富榜样给了很多年轻人追求梦想的激励,因此愿意在一些新的平台上创业创新,社会对此的包容度与接受度也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