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晓宁
荆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湖北省水稻产量第一市。2012年以来,由于连续3年粮食供大于求等多重因素的累积,荆州市市场粮价回落、粮企收多销少、库存持续增加。如何消化现有粮食库存、破解今年农民卖粮和企业收储难题,已成为稳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市粮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与成因
截止今年8月31日,全市粮食总库存19.9亿斤,其中政策性粮食15.3亿斤(占76.9%),分别比2012年同期增加7.6亿斤和7.4亿斤。现有库存中,小麦1.2亿斤,稻谷17.4亿斤,其它1.3亿斤。荆州市形成粮食库存积压的成因:
(一)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2015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84.2亿斤,比2004年总产60.8亿斤,增加23.4亿斤,增幅为38.5%。荆州市粮食“十二连增”与国际粮食供求宽松同步碰头,是导致粮食库存沉淀的重要原因。
(二)农户留粮逐年减少
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户的存粮较以前有大幅度的减少,据粮食部门调查,2015年末,调查农户人均存粮比2012年下降19.7%,表明荆州市农户家庭存留口粮习惯正在改变,生产的粮食先交售,再到市场上购买口粮,已成为新常态。
(三)加工企业不愿存粮
近几年,由于国内粮价大大高于国际市场粮价,荆州市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对市场预期没有信心,很多企业边收粮、边加工、边销售,基本不留库存;有的企业甚至把收购的原粮转手销售,规避经营风险。
(四)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据了解,9月上旬,荆州市中晚籼优质米批发价2.17元/每市斤,而越南进口大米到岸价仅1.63元,比国内市场低0.54元,低幅达33.1%。近年来,由于低价进口稻米、小麦数量增加,严重冲击国内市场,荆州市粮食在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华东地区的浙江、上海等销区竞争力下降,销售量减少。
(五)托市收购成为主导
2004年以来,国际粮价几次年度波动幅度超过40%,而国内托市提价保持年均10%左右的水平,稻谷和小麦累计最大提价幅度分别达107%、71%,已经到了“天花板”,与市场供求形势相背离,粮食最低收购价成了“最高价”,因而造成市场经营困难、多元主体收购不积极,大量粮食进了国库。由于托市价比市场价高,粮食难以顺价销售,因而形成库存积压。
二、困难与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连续启动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荆州市政策性粮食收购量逐渐增多,库存压力越来越大。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粮食品质下降,损失损耗增加
我市现有托市粮库存中,2013—2014年生产的中晚籼优质稻有2.96亿斤,储存时间达2—3年。由于呼吸作用,粮食在储存期间不仅存在自然损耗和水分减量,而且品质、营养和食味也逐年下降,时间长了还会失去食用价值,只能转作饲料或其它工业用粮;如果发生虫害,则品质下降和损耗增加更多。
(二)储存费用增加,财政负担沉重
粮食储存需要收购费、保管费、出库费及占用资金利息支出。以2015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格为例,中储粮按托市价每市斤1.38元收购农民的粮食,中央财政当年支付每市斤粮食所产生的利息、收购费、保管费0.132元,如果储存三年,每市斤粮食需支付收购、保管、利息等费用共0.346元,再加上粮食销售时出现的新陈差价,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三)产区高仓满储,影响新粮收购
2015年,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各类主体收购粮食52.8亿斤,创历史新纪录,其中按最低收购价收购8.7亿斤。据统计,全市预计收购中晚稻37.6亿斤,其中托市13.4亿斤。新粮上市后,加工企业通过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可缓解部分仓容矛盾。该市粮食部门通过采取腾并转销等多种措施,筹集收购仓容。全市现有符合托市条件的仓容8.95亿斤,目前荆州、江陵、松滋、公安、石首反映中晚稻托市收购仓容缺口4.45亿斤。
三、对策与建议
为突破粮食库存积压瓶颈,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和国有粮库“储粮难”问题,近年来,市、县(市、区)粮食部门通过采取加强粮食品质测报、促进品种结构调整,落实腾并转销措施、积极扩充收储库容,加大维修改造力度、提升粮食收储能力,开展粮食产销对接、唱响荆州粮食品牌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粮食种植结构、收储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建议:
(一)调整品种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荆州是传统农业大市,也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全国优质水稻集中产区,增产潜力巨大。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0年创建百亿斤产粮大市目标,体现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荆州担当。荆州市粮食生产的潜力在发展水稻生产,重点在鼓励农民“单改双”,努力扩大双季稻播种面积,出路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稻谷品种。建议扩大双季稻面积,早晚连作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超级稻种植技术,提高全市粮食单产水平;积极发展再生稻,将一熟制中稻田发展再生稻,提升稻米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改革收储制度,实行目标价格政策
鉴于目前国际与国内、产区与销区、政策与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实际,可适当下调最低收购价格,减少国家托市收购数量,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根据目前国内市场行情,参照国际粮价水平,考虑到农民种粮成本和合理收益,建议将粮食目标价格确定为:小麦1.10元、早籼稻1.25元、中晚籼稻1.30元、粳稻1.40元以内为宜。当市场粮价低于目标价格时,由国家对农民按粮食销售数量直接补贴差价。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好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让种粮农民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实惠,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三)坚持多措并举,消化现有粮食库存
一是降低竞价标的。2013—2014年托市收购粮食由于储存时间长、品质差,目前市场销售十分困难,建议国家降低托市稻谷竞价标的,确保粮食顺利出库。二是定向邀标销售。开展小麦、稻谷定向销售,结合进口粮食配额进行竞价拍卖,消化现有粮食库存。三是实行竞价销售。建议将2015年托市中晚稻按入库成本价提前投放市场,实行竞价销售,避免稻谷陈化贬值;可以提前公布拍卖时间和标的,便于用粮企业掌握粮食质量,提高拍卖成交率。四是扩大粮食出口。建议将粮食出口作为对外经济援助,为欠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进而降低国内粮食库存。
(四)控制进口配额,减轻国内库存压力
建议国家加强进口粮食控制,减少进口数量。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东南亚边境贸易管理,打击大米走私行为,防止国内粮食价格出现大的波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五)建立长效机制,加大粮食奖励力度
建议国家把产粮大县奖励补助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增加奖励资金规模,适当调整奖励范围,对单个县市的奖励资金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明确奖励资金使用重点,规定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建设的最低比例,促进全市粮食产业发展。
(六)落实扶持政策,支持粮食产业发展
目前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仓容爆满,后期中晚稻托市收购面临无仓可收局面,建议国家加大主产区“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新建仓库支持力度,确保后期收购需要。同时,建议国家、省加大对粮油主产区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吃干榨尽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明确国家财政对产粮油大省奖励资金的30%用于粮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