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愚
日前,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提出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双降低”目标:一是“企业贷款、发债利息负担水平逐步降低”,另一是“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占融资成本比重合理降低”。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需要从短期金融政策引导和中长期金融体制改革两方面发力。对此,方案具体提出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加大融资担保力度”、“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和监管指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稳妥推进民营银行设立,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合理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引导企业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提高企业跨境贸易本币结算比例”六方面的政策措施。上述六方面都将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带来积极影响,其中三项短期可见效的措施有望成为重要突破口。
一是“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提供融资担保是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手段,具体有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担保三种模式。其中,政策性担保由政府设立并提供支持,因政府信用等级高,政府为主设立的融资担保机构更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国际经验看,信用担保机制通常由政府设立而不采用商业性担保机制。但我国以商业性担保为主流,商业性担保公司要求的3%至5%的担保费率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规避风险,商业性担保公司通常还会提出反担保要求,并要求贷款客户缴纳保证金和风险准备金,更加重了企业负担。未来加快构建政府支持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有效手段。
二是“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和监管指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快速攀升的不良资产规模增加了银行拨备压力,从而对银行利润造成侵蚀。为保证盈利,银行难以轻易降低贷款利率和相关收费,反而有增加贷款资金成本的压力和冲动。我国银行不良率与不良资产余额“双升”状态已持续4年多。关注类贷款介乎正常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其规模及占比被视作判断不良贷款走势的前瞻性指标。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由去年年末的3.79%上升到了今年一季度末的4.01%,这一升势已延续多个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未来银行不良贷款的攀升还将持续较长时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政策的推出,银行业将进入不良贷款处置的高峰期。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创新和完善不良资产转让的效率和灵活性等举措有利于减轻银行不良贷款压力,为银行降低贷款成本和费用扫清障碍,提供空间。
三是“改善完善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合理扩大债券发行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发展直接融资是我国既定的金融发展方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短期内,加快发展债券融资,而非股权融资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有效路径。近两年,我国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规模快速扩张,企业债券净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上升。今年上半年,累计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4.1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倍;上半年包括企业债券净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在内的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23.95%。可见,近年来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融资中占比显著上升,主要是企业债券净融资拉动的。预计从2014年到2020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从17.2%提高到25%左右,债券市场余额占GDP比例将提高到1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