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Forceville指出我们选择信息的渠道,比如语言的、视觉的、听觉的,来表达隐喻是我们如何识解和解释隐喻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模态隐喻的目标域和来源域是在不同的模态中被表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在两域映射关系建立及特征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多模态隐喻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多模态隐喻为基础,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框架内,对电影《小鹿斑比》的多模态隐喻进行研究,以期阐释在多模态隐喻的识解过程中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作用。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 理想化认知模型 目标域 来源域 识解过程 《小鹿斑比》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投射。隐喻体现了人的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并对其概念化的手段。人们通过各种感观的共同作用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在认知领域产生了两者之间相似的联想。Lakoff提到语言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却不是唯一的一个手段,声音、颜色、结构、布局等其他符号也能构建和表达隐喻。上世界90年代末,Charles Forceville等学者致力于将一直研究语言文字层面的概念隐喻扩展到多模态方面,为此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
George Lakoff基于体验主义哲学框架下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他提出了理想认知模型理论的最早的框架,也就是那个时候起认知语义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被研究者研究。理想认知模型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与理解现实世界过程中对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它是一种建立在诸多认知模型之上的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的认知模型集。
比起Fillmore的框架理论,理想认知模型在细节上面更加的丰富。理想认知模型更加的理想化,因为它把一些经验抽象化了,而不是把一些已有的经验用一些具体的例子表现出来。理想认知模型指导了认知的过程。根据Lakoff的论述,ICM有四种类型的建构原则:第一是命题,它由ICM中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第二是意象图式,它包括人类日常体验和理解过程中反复出现的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多种组织结构,如各种空间、方位关系等;第三是隐喻映射,它是将一个命题或命题中的成分或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中,实现对抽象事物的概念化、理解和推理;第四是转喻映射,它是指用同一个ICM中容易感知或凸显的某个成分映射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
Lakoff提到ICM参与了隐喻的生成和识解过程,并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概念特征的传递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隐喻是基于一个ICM向另一个ICM的映射。认知模型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智结构。认知模型包括基本的认知模型,比如:颜色、温度、空间、时间等,和复杂的认知模型,也就是指几个基本认知模型的组合。
二、多模态隐喻
1.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单模态隐喻是指源域与目标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隐喻。多模态隐喻是20世纪90年代由Forceville提出的,是将隐喻研究扩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研究领域的产物。多模态隐喻是相对于单模态隐喻而言的,它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主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来表征的隐喻,这些模态包括口语、图像、动画、音乐以及动作等。多模态通过运用几种符号模态,或综合使用若干符号模态来强化同种意义的表达,或行使补充功能,或进行有层次排序。多模态隐喻将源域和目标域置于多个模态中,通过符号之间的叠加、拼接、整合来提供认知线索,从而创造出丰富的意义。借助动作、图像等模态,多模态隐喻的意义也更加的鲜活,同时也方便了他人更加准确以及全面的理解隐喻。
2.多模态隐喻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联系。创造者在基于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产生了多模态隐喻,这种经验和知识是他人不具备的或者在其概念储备中不占据凸显地位。因此,对于多模态隐喻,我们经常会用理想认知模型来解喻。理想认知模型是指命题和意象图式中的典型成员。我们通过解读源域各模态所表征的信息在源域和目标域公认的整体差异中寻找和建立相似,并且利用理想认知模型中隐喻和转喻机制,将源域相关的概念要素映射到目标域上,使得其得到凸显。
三、电影《小鹿斑比》中多模态隐喻下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研究
1.《小鹿斑比》的剧情分析。迪士尼动画片《小鹿斑比》是由奥地利作家Felix Salten所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电影曾被提名三项奥斯卡金像奖,分别是最佳原创歌曲、最佳混音以及最佳原创音乐奖。《小鹿斑比》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这部电影表明上看起来是以动物为主角来讲述故事,事实上《小鹿斑比》利用了对动物和人的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和表达人类社会中一些更加复杂的情感。
小鹿斑比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鹿。它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并且它还交到了两个很好的朋友。有一天它遇到了鹿群的领袖,妈妈告诉它这就是它的父亲。鹿妈妈为了保护小鹿斑比死在了猎人的枪下,斑比只好和父亲相依为命了。随着时间的过去,小鹿斑比长大了,它开始接触更多的情感,对爱情开始有了憧憬。它为了与一头公鹿争夺一头母鹿进行了决斗,最后它大获全胜。之后,人类侵犯森林,小鹿斑比不听父亲的命令前往寻找它的爱人,它遭到了人类的追杀,森林也起了大火。最后,在父亲的鼓励下,斑比重新站起来了,并且真正的长大了。经过一系列的情感磨砺以及在父亲的引导,在众望所归下,它成了鹿群的新领袖。
2.《小鹿斑比》中的多模态隐喻。在栩栩如生的动画形象、引人深思的对话、对原始森林的画面重现、以及符合当下情感的动人音乐和绚丽的色彩等多模态的协调作用下,这部电影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成长故事。小鹿斑比的成长的理想认知模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模型组成,它所呈现的一系列命题和意向图式包括:出生、成长、亲人的逝去、挫折、爱情、竞争以及责任等。电影一开始就引入了歌曲《Love is Song》,并且在歌曲的伴奏下,画面渐渐地移到了森林,猫头鹰和松鼠都睡得正熟,早起的鸟儿开始抓虫吃,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谧。然后一只小鸟飞过,叽叽喳喳给每个小动物报喜。万物都苏醒了,小动物们都兴奋地传播着这个消息:“小王子诞生了!”,它们都纷纷涌去看刚出生的小鹿斑比并且恭敬的排一排给小鹿斑比的母亲道喜。温柔的母亲舔了舔小鹿斑比的脸叫醒它,让它跟来看望它的小动物们打声招呼。小鹿斑比悻悻地睁开了扑闪的大眼睛,在小提琴音乐的伴奏下,它带着好奇以及些许害怕看着眼前的小动物们,小动物们则充满怜爱地看着它,用很高的声调向小鹿斑比道“你好”。画面与音乐都是如此的和谐与美好。
小鹿斑比第一次见父亲的情景是在一片大草原上,鹿群们在草原上追逐觅食。在激荡的音乐下,镜头是鹿群接连跳跃的画面,最后镜头落在站在高处的一头威武的雄鹿上。当小鹿斑比靠近雄鹿的时候,音乐声音渐渐的消弱变得缓和,小鹿斑比在雄鹿前面显得有点害怕但是又充满了好奇。雄鹿看了小鹿斑比一眼,然后高傲的走了过去。小鹿斑比对母亲说:“为什么它一来,大家都不动了呢?”母亲回答道:“因为大家都尊敬它,它是最年长的鹿,它又勇敢又聪明,所以大家都称他为森林里伟大的王子。”然后镜头落到高处雄鹿孤寂却又充满气场的背影上。
3.《小鹿斑比》多模态隐喻下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电影一开始这个简短的画面包涵了诸多的命题和意象图式,比如小鹿斑比的出生环境,这个主要是通过镜头的拍摄角度以及背景音乐所体现。电影一直都是用平缓的,连续性的镜头拍摄,镜头从一开始飞来的猫头鹰一直延续到小鹿斑比的出生的树洞口,通过空间关系来表征虽然小鹿斑比是小王子,但是它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以及和谐的,小动物们对新出生的王子充满了关爱,但是在看望它的时候还是先远远的安静的观察,这些都映射了小鹿斑比的王子身份以及与其地位不太相符的平易近人的性格。
在小鹿斑比第一次见父亲这个场景中也包涵了许多命题以及意象图式,比如雄鹿的地位以及性格特点。低角度拍摄雄鹿,雄鹿总是站在高处等空间关系凸显了雄鹿地位之高,映射了雄鹿的身份地位,同时也蕴含了概念隐喻“POWER IS UP”。拍摄雄鹿时大多是用远镜头并且是全身镜头,最后甚至是从远处拍摄雄鹿的背影,这种取景距离以及空间关系表明了雄鹿作为森林之王,虽然被其他动物尊重,但是也十分的孤寂,映射了雄鹿的性格特点。雄鹿出现的整个场景的背景音乐都非常的激昂有气势,只有在它与小鹿斑比对视一眼的时候,音乐变得缓和平静,背景音乐方面凸显了雄鹿的气势以及它与小鹿斑比之间的微妙关系。
动画片非真人演绎,所以很多情感都借助背景音乐以及镜头拍摄来呈现。并且动画片的观众群主要是儿童,所以视觉以及听觉比起抽象的语言符号更能感染儿童。儿童在观看影片发现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储备中的一些意象和命题有相似性时,他们会展开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其映射到人类活动这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上,形成动画主人公的故事作为的源域对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的目标域。小鹿斑比的出生对应了人类社会中婴儿的诞生;小动物们来看望新出生的斑比对应了人类社会中的关爱;不同的动物群体对应了人类不同的家庭;小鹿斑比的母亲以及父亲对应了亲情;叫桑普的小兔子和叫花儿的小臭鼬对应了友情;叫费林的母鹿对应了爱情;母亲的逝去对应了人类社会中亲人的离去;斑比和另一头公鹿阿诺之间的对决对应了人类社会中爱情里的竞争;人类侵犯森林,父亲劝告斑比赶紧离开,斑比不顾父亲的命令前去寻找费林对应了人类社会中子女对父母的叛逆;斑比逃跑时被猎人打了一枪倒在地上,中弹的斑比在父亲的鼓励下爬起来了对应了人类社会中亲人在子女受挫折时的支持的无穷力量,这些经验和知识可能是观众不具备的,淡将其映射到人类的生活领域,这些经验和知识会因此而的到凸显,从而使观众在认识上实现对应。整个电影告诉观众的是人一开始来到世界是充满了好奇与遐想的,我们会遇上友情并且收获爱情,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不免要经历亲人的逝世、外界的磨难和考验,只有努力的克服困难才算是真正的长大,才能担负起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才能涅槃重生。
四、结语
多模态隐喻中的源域、目标域或源域和目标域由两种以上模态表征,其表征形式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图像、声音、动作等其他符号系统。对多模态隐喻的识解要调动多重感官,比如:视觉、听觉、嗅觉等,通过自身经验和百科知识的共同作用,实现了符号信息之间的有效互动。动物世界里的一系列命题和意向图示作为源域通过多模态叙事被映射到了目标域人类世界,小鹿斑比的成长之路映射到了人类的成长经历。这部电影通过拍摄手法、镜头的远近、色彩的搭配、背景音乐凸显了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点,通过对白给观众还原了现实世界里的场景。电影通过多模态手法将源域动物世界的特征生动的凸显出来,在观众眼中映射出一个关于成长历程的理想认知模型。因此,多模态的表现手法可以使观众深刻的理解画面意义,产生现实的对应。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YCSW2015132)资助。
作者简介:吴佳琳(1992-),女,江西人,广西民族大学,学生,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