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实践活动为载体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11-07 12:00张瑶樊建
文教资料 2016年20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困难

张瑶+樊建

摘    要: 实现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资助转型,是高校资助工作实现“助人”到“自助”转变的教育根本。本文从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入手,围绕“助学、助能、助业”的培养教育,探索性地进行了在本科生导师制下以科研实践为载体的新型资助管理模式实践。

关键词: 科研实践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

自上世纪末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影响,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呈不断增大的趋势。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在承受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交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因受学习投资成本的限制,在校期间他们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学习培训和能力提升机会,在就业压力的逼近下,常产生巨大的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无形中由最初的“经济贫困”衍变为“心理贫困”、“能力贫困”,再到“就业困难”。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品质、激发浓厚的专业热情、提升过硬的专业业务素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毕业离校后能够从事满意度较高的工作才是“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资助转型,是高校资助工作实现“助人”到“自助”转变的教育根本。

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为平台,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围绕对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助能、助业”的资助,探索性地实践在本科生导师制下以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为载体的新型资助培养管理模式。

一、项目研究意义

(一)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教育培养体系。

目前,面向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的各类国家、社会、慈善组织开设的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等物质方面的资助项目不管是从资助的涉及面还是资助的力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在此基础上,通过尝试性开展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提升学习、实践、就业等综合能力的工作模式,创新资助方式[1],积极改变经济困难学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融人文教育于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转变以往单纯给予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的管理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新时期社会及学生需要的资助和教育培养体系。

(二)提供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该项目的实践与研究,以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实践活动为基础,对本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培养[2],在实践中形成相应的运行体系和管理模式,有利于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合理运用和借鉴,同时,为高校构建多样化、特色化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操作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三)基于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专业教育、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是在本科生导师制下进行的,以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实验为项目的中心和重心而展开,而本科生导师是由学院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在活动中能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同时在学生和导师的交流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加强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联动,同时提升学生人格素养与专业素养。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助学、助能、助业”的“三助”系列活动,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文关怀[3],实现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联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与优势,将学生的思想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素养和专业素养。

二、项目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著述、学校网站、数据库等资料,了解国内外本科生导师制下以学生课外科研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人才培养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为本项目内容的实施作理论指导。

(二)访谈调研法。

对课题研究内容计划的教师、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调研他们对学生参加导师科研实践活动及对人才培养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以此提高项目研究的真实可靠性和实际应用性。

(三)实证研究法。

以学院本科生“三助”提升培养教育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本院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下,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一系列的资助提升实践活动,实现以课外科研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目标。

三、项目研究内容

(一)项目参与对象。

该项目涉及的学生为在校大一至大四年级的经济困难学生及部分非经济困难学生。在整个项目开展实施期间,面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提升活动将同期进行。

(二)“三助”培养提升资助体系模型。

(三)项目实施与管理。

1.前期准备

成立项目工作小组,构建组织机构框架;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调研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活动开展形式,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召开项目启动会,介绍项目设计思路、内容安排,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

2.项目实施

整个培养资助体系按年度周期开展实施,具体开展的内容如图“三助”培养提升资助体系模型中所示。对于整个项目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子项目进行立项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阶段性管理模式。每一阶段的工作结束后形成工作总结和研究报告。

对于申报并获得立项的“学生课外学术创新实验”子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创新性强、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学生项目负责人提交论文、专利、研究报告等科研成果,经学院组织专家评审后推荐参加校级及更高级别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竞赛。

3.项目管理

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由项目工作小组完成项目的督促指导、追踪检查,项目内容完成后,汇编调研报告、学生科研成果,对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调查反馈并进行效果评价,以完善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四、成效与不足

(一)取得效果。

1.本科生科研实践成果的不断涌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在不断涌现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会有一大批学生创新成果的出现。

2.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依托学院的科研背景,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引入“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管理模式,通过一(一位本科生导师)对一(由三五人组成的学生科研小组)的方式,最大限度利用本科生导师的科研实践平台资源,全面到位的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学术创新实验,从而有效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经济困难学生“自助”教育的不断完善

改变单纯给予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的“授之以鱼”的传统资助方式,在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物质资助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能力资助”教育管理中的空缺,以科研实践活动作为该项目的载体,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培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最后实现“自助”。

(二)不足改进。

1.保证项目的持续性开展

面向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助学、助能、助业”的培养提升计划,是一个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进行的系统的资助培养体系。培养体系中的每一块内容都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连贯性,特别是学生参与的科研实践活动,既要保证导师科研的连续性,又要保证参与学生的延续性。

2.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创新性应用有待加强制度的制定和管理

为了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培养项目中创新性地引入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管理模式。通过文献查阅,本科生导师制这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在某些高校已有实践,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教育管理制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3.对经济困难学生加强专业素养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格素养提升

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常因经济贫困而产生心理自卑、消极内向等不良心理问题,因此,在“能力资助”教育培养工作中,在着力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实践平台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关注他们的人格培养。在围绕科研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巧妙地嵌入一些相关联的完善人格、提升人格素养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华.盲助:高校贫困生资助范式的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13(4):15-19.

[2]关春燕,罗美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3-5

[3]崔金宝.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策略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122-124.

基金项目: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度“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项目编号:KKZ1201562044)。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