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汉中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汇聚了南北方文化的精华,这对汉中地方特色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文章主要从汉中的特殊地位、南北方文化融合在汉中的体现及其在汉中地方特色建设中的价值展开论述,其中对“南北方文化融合在汉中的体现”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应发挥其重要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建设,最终形成汉中特色。
关键词: 南北方文化融合 汉中 地方特色建设
中国从地域和文化风格上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派。由于我国南北双方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风俗和政治经济模式等多方面的不同,使得南北方形成显著差异,这种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让我们感受颇深,这也是我国文化的魅力所在。而“汉中”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的地方,经过历时的积淀,能将南北方文化的精华吸收甚好并对其不断融合,展现了汉中文化的兼容性,这也使汉中文化在全国独具特色。
一、汉中是我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地
汉中,简称“汉”,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其“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1],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汉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江河分水岭,“汉中已成为我国南方之北国,北方之南国,不仅构成了自古以来的‘天府之国,而且还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线,我国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地”[2],这为汉中特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汉中城是一个有着中等城市布局的小城市,但在全国历史文化中却具有独特的、重要的地位。汉中目前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等众多荣誉称号,这些现在已经是汉中的名片,而这种种与汉中的特殊位置及其对南北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密切相关,“汉中不仅是中国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汉族、汉文化与汉水、汉中一脉相承,而且汉中还是连接北丝绸之路和南丝绸之路,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的重要环节。汉中融汇了我国南北文化的个性和特点,所以这里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南北方的认同性”[3],梁中效教授这一段话道出了汉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南北文化较好的兼容和传承。
二、南北方文化融合在汉中的体现
汉中可圈可点的内容非常多,出名的历史遗迹也不少,从刘邦兴汉业到抗战时期西北联大迁址汉中等很多人物和事件都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且汉中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汉中地域儒、道、佛、基督、伊斯兰教一应俱全,且各自都有一部分虔诚的教徒”[4]。既然汉中成为南北方文化的交融之地,那么南方与北方的文化就会在汉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对汉中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南北方文化交融在汉中的体现。
(一)汉中古建筑群
一般说来,要探寻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其中莫过于看其存在的古建筑群和大院老街道情况,这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或形象。汉中现在还留存很多特色的古建筑群,这里面既有南方建筑的特点,又有北方建筑的风格,其中以汉中文庙和汉南书院和东关正街最具代表性。
1.汉中文庙和汉南书院。
在传统社会里,城市的文庙修建大多仿照曲阜的孔庙而建,以纪念伟大的孔子及宣扬儒家思想、加强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汉中亦留存着这座古建筑,汉中文庙位于今天汉中市人民政府后院,现依然可看见泮池、大成殿等这些很有特色的建筑内容,可想文庙作为当时儒学活动主要场所,官方和民间都在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这座古建筑的保存体现了汉中对当时北方主流文化的继承;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汉南书院(今名中学巷),它是汉中自清朝以来最大的教育机构,中学巷的小巷两边分布着汉师附小、汉中中学、汉二中等各类学校。古往今来,多少学子在这条建筑样式为古香古色江南风格的街道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为建设新汉中而努力,这与现代城市的时尚和喧闹形成反差和对比;汉中文庙和汉南书院表现出不同地域的文化气息,给汉中增添了多样的情怀。
2.东关正街。
这是汉中最接地气、最有人情味的一个地方,从古至今,其一直人烟稠密、商贸繁荣,南北方文化交融在这里尤为明显。“汉中是南北栈道的中转站,也是汉江水运的集聚地。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川、陕、甘毗邻地区的轴心,出入货物大多以汉中为起终点。从清代开始,在全长1.77公里的东关正街,形成了商贸一条街”[5]。东关正街可以说是见证汉中文化变迁的最有力证据。当时既能看见上海等地的产品,又能买到陕甘的特产;既能看见南方的阁楼木屋,又能找到北方坚厚的房屋,既能看见类似上海等南方等地的很有特色的老式理发店,又能看到北方式的一家接一家的馒头铺。南北方文化在这里巧妙地融合,直到今天仍然能看见部分这样的情景,虽然后来东关正街进行了一些改造,但在多方呼吁下基本保留了原始的风格,东关正街如今仍是汉中人每天喜到之处,一大清早就人头攒动、非常热闹。
纵观汉中大街小巷,看到汉中文庙、砖木结构门楼就能让人想起北方的风格,而见到汉南书院的小巷又能使人感受到江南的特点,东关正街将东西南北建筑风格全部囊括,这些“景色”让人难以琢磨汉中文化的蕴涵,可以说其很好地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展现了其文化的兼容性。
(二)汉中历史上的名人
自古以来,汉中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就非同一般,处在南北文化交汇中的汉中,吸引着无数英豪来这里挥洒热血,给汉中文化增添许多特色。
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统一天下;三国时期,南有张鲁来此传播五斗米道,北有刘备来此成就蜀汉基业,诸葛亮在此也度过了一生最难忘的岁月,鞠躬尽瘁,最终葬于定军山下;李白、陆游等诗人曾探访或生活在这里;除此以外,萧何、韩信、延岑、刘嘉、张修、曹操、魏延和王平等诸多南方和北方人士都在这里留下足迹,最终这些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给汉中带来新鲜血液,让汉中文化散发着持久的魅力,“像刘邦的用人之道、诸葛亮的智慧、道教的人生哲学等。这些使汉中文化名城在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魅力,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6]。而且这些各异的文化一方面激励着当地人民自信进取、勇于开拓,另一方面使汉中人形成了自然、淡泊、悠闲的特点。正如《隋书·地理志上》说的:“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7]正是在这种南北文化交融的影响下,汉中的文化名人辈出,从唐初到清末汉中进士及第超过130人;从乾隆到嘉庆时期,汉中还有了刘天宠、严公均、王擅魁、严庆云等治学群体;“近代以来,这里诞生了朱存诚、蓝培原、刘次枫、康耀辰、薛祥绥、傅鹤峰、安汉、廖左明、黎琴南、陈迈子等文化名人”[8]。
(三)汉中的方言与饮食
一个地区的语言和饮食文化能让同一个地方的人们很有认同感和亲切感,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方言和饮食习惯。
1.汉中方言杂糅多方语言。
过去大多认为其属于西南语系,但今天看来,其具有复杂性,“地处中国西部南北分界线秦岭之南、长江最大支流汉水的上游的汉中,成为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氐羌文化的过渡地带和交汇地”,具“风气兼南北,语音杂秦蜀”、“地形连楚阔,山势入秦豪”之特点[9]。汉中位于秦巴之间,西南接甘肃、四川,东北与本省安康、关中相邻,处于南北交汇地带,人口流动频繁,所以方言表现具有多样性。一方面,汉中人以祖籍湖北、四川为多,语言与四川方言近似较多,另一方面,汉中地处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之间,汉中话也受到西北方言的关中话影响,如洋县话就与关中话很接近。总之,汉中方言既是四川方言与关中方言的分界线,又是多种方言交汇而成的产物。
2.饮食兼具南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0]。饮食是日常生活中的大事情,是健康和美味的结合。汉中地形复杂,饮食习惯有差异、南北皆汇,其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又带有南方特点。如汉中面皮,这可以说是“汉中料理”,受“南米北面”的影响,其将南北方饮食特点进行糅合,原材料不用面粉,而用大米来做,类似南方的米粉,深受本地人和外地人喜爱,西安、关中一带的人们也非常喜欢。锅贴是一种著名的汉族小吃,本起源于河南开封,主要在天津及东北地区比较流行,属于北方煎烙的小吃。汉中也有锅贴且很出名,其起源于隋末战事中,但这种面食流传至今,与北方锅贴已有不同,当地人经过水蒸油煎,更新了做法。腊汁肉夹馍是陕西西安驰名的汉族特色小吃,关中和陕北人都钟爱于斯,在汉中也经常能看到腊汁肉加馍的店铺和小吃摊,不过与北边的做法上略有不同,融入了当地人爱吃素菜的特点,在夹肉的同时加些青椒等素菜进行调节。另外,南方的烹饪,心思全花在菜上,汉中的米饭炒菜和多口味多菜品的火锅成为了其饮食习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口味、做法和经营模式都非常接近四川。
三、南北方文化融合在汉中地方特色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汉中“以‘通道和‘基地的综合性勾勒了历史梗概,表现出了其不可替代性”[11],并对南北方文化进行了较好的吸收和融合。在此基础上,南北方文化也在汉中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中充分展现出来,南北文化融合后留存的古城遗韵应成为汉中地方特色和区域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汉中市又提出建设“文化名市”、“历史文化名城”口号,逐步把汉中的风景名胜、历史名人和遗迹、传统的饮食文化等纳入到汉中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而这些内容无不与南北方文化交融的结果息息相关。现今汉中人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文化融合也是津津乐道,但不乏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发生,这与当前文化建设很不协调,对已吸收南北方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汉中古城特色是巨大的损害。汉中的发展离不开古城文化,而古城文化中南北方文化交融是其重要的支柱,保护古城的这些文化根基,发挥这种文化融合的最大优势和文化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汉中文化塑造和地方建设,这对最终形成汉中特色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5]冯岁平.西北小江南-汉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3][6]梁中效.汉中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与开发[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王铎.汉中文化初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9]孙启祥.汉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下)[J].陕西档案,2014,(6).
[10](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张莹.试论汉中两汉三国旅游资源的整合[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