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乡“哈达”

2016-11-07 13:46许晨
民族文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哈达村民

许晨

旅行车转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蓝天白云下,河谷两岸盛开着成片成片的梨花,漫山遍野,冰清玉洁,如同珍贵的春雪装点着丰饶的大地,仿佛纯粹的玉石雕琢出美丽的人间。绿树白花掩映之中,是一座座红色的屋顶、一片片返青的梯田,其间伴随着歌声阵阵、炊烟袅袅。哈!好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童话世界。

春分时节,我来到了川西北高原——嘉绒藏族聚居的阿坝州金川县,乘车离开县城不远,就看到了那令人心旷神怡的一幕。下车走进一个小山村,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牌坊式的石碑,上面镌刻着硕大的红色“德”字,旁边是一篇文采飞扬的《德胜赋》:“……德为做人之基,立村之本。耕者德为先,五谷丰登;商者德为先,富甲一方;学者德为先,名满西川……高呼,德胜。”陪同者介绍:此地即是金川县咯尔乡德胜村,此文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刚所撰。

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殊不知,一部好书刚刚掀开了封面,丰富多彩的内容还在里面呢!沿着洁净便捷的水泥小路,嗅着沁人心脾的雪梨花香,年轻干练的乡党委书记余贵雄引领我去找村主任唐志国。一路上,我走走停停,目不暇接,路边墙上镶嵌着一幅幅二十四孝石刻画;还有一条条通俗易懂的标语:“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

途中,遇上一位头戴花帕、身穿藏裙的老阿妈,亲热地打着招呼:“书记好啦,到屋头耍?”

“好好,我和这位老师去主任家有事唦!”余书记说着,还不忘搀扶她一把:“这边路不平,你老好走!”那情景,亲切自然,仿佛是母亲与自己的孩子在对话。

登上一个高地,来到一所宅院前,大门虚掩着,余贵雄书记叫了一声:“唐主任!唐主任!”无人回应,他便带我推门进去,安静的小院内和宽敞的堂屋里空无一人,茶几上摆放着糖果、香烟。“许老师,你先坐一会儿,我去找找。”

家人都不在,怎么也不锁门啊!余书记看出了我的诧异,解释说:“村民都有这样的习惯,外出不用锁上,来去图个方便,也从不丢东西。”

嗬!我不禁刮目相看:难道这里已经成为传说中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君子国?!还未见到村主任,也还未与村民们访谈一番,只是走马观花的初步印象,我已敏锐地感觉到了不虚此行,犹如勘探者发现了金矿的矿苗。

德胜村是个有来头的村子。

此前叫做“得胜村”,为清乾隆朝二战金川平定叛乱土司获胜而得名,也是当年红军长征驻扎过的地方。它座落在嘎达山下、大渡河畔,全村298户1072口人,水土丰茂,气候温润,盛产雪梨、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素有“金川小江南”之称。冬去春来,这里的人们崇德向善、民风淳朴,逐渐演变成了尊老爱幼、兄友弟恭的“德胜村”。以德取胜,其乐融融。

然而,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刷,这个珍藏在大山皱褶里的小村庄未能免俗,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度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与和谐。那曾经引以为荣的“德”字蒙上了阴影,喝酒打架者有之,子女不孝者有之,聚众闹事者有之,似乎当年“军爷”彪悍的风气又复苏了,领导头痛、外村嫌弃,成为金川县远近闻名的“问题村”。

甚至发生过这样的事:一家企业在县城招工,问应聘者:“哪个村的?”

“德胜的。”

“德胜的?走起,请到别处得胜去,我们不敢用。”

2009年夏季的一天,咯尔乡在德胜村修建跨河大桥,这是一条连接乡村与外界的交通要道,建设材料运了来,施工队伍进了场,一群村民却卷袖子伸胳膊地围了上来,大呼小叫不准动工。项目经理一看势头不对,赶紧打电话报告。乡长闻讯跑来劝说:“大家不要闹,修桥是好事嘛!”

“在德胜修桥要听我们的,这家老板干活不行,必须得换!”

原来,部分村民因为让谁施工与乡里发生了矛盾,几次三番找事,这天干脆聚在一起闹上了工地。乡干部说得口干舌躁,不但没人听,火气反而越来越大,几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竟挥起了拳头:“这是么子好事?占我们的地,还不让我们管。干他!”

“哎,打人啦!打人啦!”有动手的,有拉架的,有喊着报警的,现场一片混乱……

好家伙,德胜村的“厉害”大名更响了。本来,有家企业打算投资上个大项目,听说围殴乡干部的事件,吓得不敢来了。

这还是过去那个崇德重义的德胜村吗?

眼看着本村乱七八糟、周边村子却在扎扎实实地发展,特别是隔河相望的松坪村越来越“巴适”,朴实善良的村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忧心如焚,渴望改变面貌,摘掉顶在头上的后进帽子。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想恢复良好村风,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2011年春天,在乡党委书记刘显波主持下,德胜村党员选出了有奉献精神的女党员刘再琼担任支部书记。其后,全体村民又选出了公认的大能人唐志国担任村委会主任。他们携手并肩,决心打一个翻身仗。

走访一家家一户户村民,理清一桩桩一件件旧账,治理村容村貌,把村里的机耕道铺上水泥,汽车开到了梨树下、菜地边,支持创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然而,这些还只是靠村里的干部“不要命”的工作苦苦支撑着,从表面上看有所改变,但还没有真正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

为了寻找治本之道,他们召开了村民大会,问计于民。会上72岁的雷明珍大妈说:“现在跟公社的时候比,钱是有了,和气友善没得了,还是以前和和气气的好!”

“是啰,子女孝顺了,家庭和谐了,也就能致富了。老祖宗早就讲‘和气生财唦……”村老年协会刘维汉会长接上说。

接下来,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谁家有钱过得好,谁家一天到晚老吵架,活路都不做;谁家媳妇孝顺得很,谁家的儿子整天在外面耍、打闲逛。大家的发言震动了乡村干部,一个“德”字照亮了眼睛和心灵:积德行善,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德胜村的立村之基、传家之宝,可以从这上面打开突破口啊!

早在300多年前,金川河谷就流传着一位高僧大德的故事:某村一位妇女劈柴不慎崩瞎了儿子一只眼,痛悔不已,懂事的儿子安慰妈妈不要难过。后来,儿子出家当了小喇嘛,来到西藏苦修多年,成为著名的活佛,因思念母亲,带着两个徒弟回到家乡。这时母亲已经年老视力差,认不出自己的儿子,把他们作为行走四方的游僧招待住下,又急忙打听:

“你们见没见过有个一只眼的喇嘛?他是我的儿子。”

徒弟们刚要说明,被活佛摆手拦下——他不想暴露身份,而只以儿子的名义尽尽孝道。那些天里,他脱掉袈裟换上农服,帮助母亲砍柴扫地、端水送饭。一个月后,他留下些许银两和一封书信,告别家乡继续云游了。信里说:

“阿妈,我就是你的儿子啊!为了众生,我必须走了,去各地弘扬佛法。也许今生我们不得相见了,但母子之情与天地共生!”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人间真情大爱如同大渡河水,波涛滚滚,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古代一直流传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恰巧这时,党的十八大召开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个川西高原与全国一样,东风浩荡,春潮奔涌。

金川县委张海清书记通过调研,敏锐地感到在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有个抓手。精心筹备之后,县委及时发出了以“孝为先、善为上、和为贵”为载体,打造“孝德金川”的号召。咯尔乡党委积极响应,创建“群众工作短信平台”,宣传政策、广纳民意。德胜人更是决心从“德”字入手,唤醒一度迷失的村魂,创建道德模范村。

一个热火朝天的“孝、善、和”活动在德胜村展开了。

首先是大造声势,做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在乡党委支持下,刘再琼和唐志国与村两委商定:建文化墙、树德字碑,将中国传统二十四孝故事做成石刻画,再修一个文化广场、观景平台、尚德圣地亭等等。可这些文化工程都需要钱,村里集体财产拿不出这笔开支,怎么办?

“捐款!我们大家捐款嘛!”在当晚召开的村民大会上,刘再琼书记一五一十讲明了情况,带头拿出了2000元:“我家不富裕,女儿正在读大学,拿不出好多。先拿这些嘛!”

“要得,要得。我捐500元!”

“还有我!这是为我们自己办好事,也是积德行善,给我写上1000元!”

一时间,德胜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慷慨解囊,多的六七千元,少的五六十元,会计雷明强拿着小本子记录:“慢点慢点,一个一个地来。村两委决定了,要在文化广场立个碑,把捐款人的名字都刻下来。”

为了早日筹款到位,村里规定三天内捐款截止——此事让县委书记张海清得知了,还半开玩笑地批评刘再琼:“嗬,人家给你们送钱还要限制时间?!”

“书记啦,我们主要是想促进一把嘛!”刘再琼笑着解释。

县直单位与德胜村的共建文明单位——人民医院闻讯,支援了20000元,国税局赞助了5000元。仅仅几天工夫,全村就收到了捐款12万元,可这离建设资金还相差不少呢!村主任唐志国的儿子在外面生意做得不错,老子便打起了儿子的主意,电话中借钱20万元。

“你借这么多钱做啥子么?”

“村里搞文化建设,还要修路,都需要钱。我当主任的要带头。”

儿子一听,有点恼火:“老汉不要当这个主任了,没得几个钱,还要往里搭。这样,你来我公司随便干点事情,每月都会挣不少。”

唐志国提高了声音:“我就愿意在村里干。你记住,这20万给全村人用,比给你老子花好着哩。你看着办吧!”

过后,孝顺的儿子想了想,还是把钱打到村里账上。

有了规划有了钱,德胜人立刻行动起来,请来能工巧匠,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村里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

村头铁桥边,树起了德胜碑,那朗朗上口的《德胜赋》,就是身为中国作协会员的副县长郑刚亲自撰写的,成了德胜村一张闪光的名片,人们进村出村总要默念着。后来,他担任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更是将道德模范村的经验做法推广到全县。

村中7公里长的水泥道路两旁立起了石墙,上面镶嵌着二十四孝图文,每幅都雕刻在长1.4米,高0.8米的花岗石上,将那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再现出来。同时把数十条孝德格言警句,用红颜色一笔笔写满了全村。大家茶余饭后到图文墙边散步交流,以古喻今,孝行天下。

树起“百德墙”,村民“领回家”。在一片大理石上,满满雕刻着100个不同书法的“德”字,用红漆染红了,如同一颗颗跳动的心脏。人们以家庭的名义来认领,喜欢哪个“德”字,就在哪个字下面刻上名字。村民刘长志说:“认领便是一种承诺,一诺千金。我们全家永远以德为本!”

建起文化广场。德胜村依山傍水,高低不平,他们专门腾出一块难得的空地,铺上水泥硬化,周边种植花草,成为人们进行聚会交流的活动场所。村里开展五好家庭户、道德模范人物等评选表彰,过“孝德节”,都在这里进行。其中最醒目的景观是一座牌楼式的文化墙,上书三个鲜红的大字:孝、善、和。

站在这里,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不禁感慨万千。穿过漫天风云、沿着金川河谷,我从孔孟之乡的山东来到这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亲切地看到了儒家思想及善德孝道的故事深入人心。这说明,中华传统美德是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有了这条浩浩荡荡的文明之河,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敌对分子都无法得逞。这一面面墙壁、一条条标语,不仅贯穿德胜村的文化风景,更是牵连德胜人的心灵纽带。

村民蒋国财70多岁了,多年来积劳成疾,经常腰酸背痛,亲友们送到成都医院一检查:尿毒症晚期!换肾没有合适的肾源,费用又高,只好选取定期透析、服药缓解的办法维持。家人送他十天半月跑一次成都,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发展到每周一次、两次透析,不然就有生命危险。德胜村距离成都400多公里,且隔着重重山峦,虽说公路修通了,但地势险要,隧道一个接着一个,小汽车跑一趟也需要七八个小时。蒋家五个子女,三天两头轮流陪同父亲前去看病,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一是花钱太多,二是误工时间长。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还是看不到治愈希望的尿毒症!有人开始劝蒋家人:“算了,都尽到心了,没得办法,再治下去会把你们也都拖死的!”

到底还治不治?正在迷茫彷徨之际,恰逢村里开展“孝善和”活动。蒋家子女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达成一致意见:“咱德胜村的人就是以德立村,以孝兴业。无论多么难多么苦,也不能放弃治病。让父亲多活一天就是胜利一天!”

全家总动员。在外面做生意的子女尽量多寄钱,保证医疗费。儿子蒋跃放弃外出打工机会,开拖拉机在村里跑跑运输,日夜陪伴在父亲身边。出嫁在同村的女儿蒋涛,则随时跑到娘家帮助料理家务。为了节省费用,蒋家姐弟五个硬是都学会了透析技术,购买了全套的医疗器械和药品,自己在家里为老父亲透析治疗!

说说容易,做起来真难啊!这些农村孩子文化程度不高,反应也不灵活,拿起针头来手都打哆嗦。他们就一次一次地在自己身上练,扎得手和胳膊净是针眼,才慢慢把血管摸准了。肾病晚期患者免疫力下降,禁不起一点“风吹草动”。蒋跃便在家里专门建了一间无菌病房,让父亲住在里边,子女每次进去操作都要严格消毒。

毕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越到后来病情越重,从两三天一次发展到一天必须四次透析才行,而且每天还要吃三次药。有些药品需要保存在一定温度内,他们又专门购置了恒温箱。问题是这些设备都是电动的,如果正巧赶上停电无法操作,那就只能等待死神降临了!

一个风雨之夜,凌晨一点多钟,陪在父亲隔壁的蒋跃被闹钟铃声叫醒,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到时间该给老爹透析了。他一拉灯绳,没亮!啊,停电了!远处传来一阵雷鸣声,看来不知哪里出了跳闸事故。此时蒋国财也醒了,叫道:“幺儿,没得电了?”

“是啊!”蒋跃的心弦猛地收紧,脸上立时冒出了冷汗,没电就不能血透,病情就会恶化:“这可怎么办啊!老天爷啊,这不是要我们的命嘛!”

何时来电,谁也说不清楚。蒋跃三把两把穿好衣服,连伞也顾不上找,冒着大雨急匆匆跑出门去。最后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开着一辆小车,将父亲急急忙忙地送到了有应急电源的县医院,才勉强渡过了难关。

经此一劫,痛定思痛:在当前电力紧张的情况下,别说农村了,就是城市也不敢保证全天候供电啊!咬咬牙,蒋家人凑钱购买了一台柴油发电机,万一停电,立即启动自己发电,绝不能耽误父亲透析治疗。

相隔几个月,老人还需要到成都大医院做检查,每次出门蒋家都是兴师动众,仅父亲用的药品和各种医疗设备,就将一辆小汽车塞得满满的。全年医药费更是天文数字。作为一个农村家庭,真是难以为继。幸亏亲友邻居不断帮助,尤其蒋国财的大侄女蒋敏,在成都做生意做得不错,时常给二爸买些药和营养品,用小车往家拉。她是某公司的经理,住在相邻的另一个村子,看到德胜村大搞孝德建设,村风村貌大变样,十分感动,也向德胜村捐款5000元。

近年来,全村每年冬季举行一次“古尔爵节”,这是藏语,汉话的意思就是“孝德文化节”。全村人集中在“孝善和”广场上,围着篝火,评出十大孝子、双文明户进行表彰。就像过年似的,喝着咂酒,跳起锅庄,载歌载舞。在2015年的这一天,蒋跃被评为孝子之首。蒋敏被评为大善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蒋国财老人的生命竟这样顽强地延长着,而且没有发生过感染事故。不做透析的时候,老人还能出门在村里转转看看,与晒太阳的乡亲们聊聊天,给路边的花草浇浇水。直至今天,已经整整五年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山村奇迹,一个“孝”心的奇迹。

听到这个故事,我特意请村主任唐志国领着去蒋家看看。那是一个洒满阳光的小院,空气中弥漫着梨花的清香。蒋跃不在家,出门拉货去了,他的姐姐蒋涛正在收拾家务。我们问候几句,便提出想见见蒋国财老人。她说刚刚扎上针做透析,不能进到“病房”里去,可以在窗口看看。

我走到窗前,透过玻璃见到一位老人坐在屋里,胳膊上连着一只长长的胶管,容颜消瘦,面呈锈色,典型的肾病患者形象。我微笑着向他挥手示意,他也笑了一下,抬起一只手向我摆了摆,一双苍老而浑浊的眼睛闪着亮光……

现任村民兵连长祁永兵,是一个壮实的嘉绒藏族汉子,方正的脸庞,泛着高原特有的红光,性情爽朗随和,说起话来眉里眼里带着笑意。然而,过去他可不是这样的好脾气——

那时候,二十出头的祁永兵下学不久,干活之余,时常与村里的小青年们一起喝喝老酒,摆摆龙门阵。一天,他和前院邻居、年龄相仿的刘兴华一起去参加婚礼。新郎是他们共同的朋友,一顿喜酒喝得天昏地暗,东拉西扯,嘴上都没有把门的。刘兴华忽然指着新房门上的对联,一句一句地议论起来:

“张……张灯结彩办婚事,龙飞凤舞喜迎门。这对联写错了,你们看最后三个字,应该是喜盈门啊!”

“我看没错,结婚就是把喜气迎进门嘛!你呀,别不懂装懂啦!”祁永兵不同意他的说法,顺便还讽刺了一句。

刘兴华感觉被驳了面子,不服气地说:“你才不懂哩!不信咱查查字典,看看谁说得对。就你那点水平,还想教训我!”

“啊呸,水平再低也比你强……”

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加上酒劲上了头,三说两说,脸红了,眼睛也红了,唾沫星子满天飞,别人劝也劝不住。一碗酒泼过去,两人竟起身撕打起来。祁永兵胳膊粗有力气,刘兴华一时没占到便宜,恼火得很,弯身捡起一块砖头,朝着对方就是一下子。

“啪!”只听得一声闷响,祁永兵脸上开了花,鲜血顺着右眼睑流了下来:“哎哟,我的眼睛……”他捂着脸蹲了下去。

婚礼大乱,村民们七手八脚把祁永兵送到医院。经医生检查:右眼球破裂,不得不手术摘除了。一只眼睛被打瞎,构成了伤害罪,如果祁家告到法院,刘兴华必须负刑事责任,至少要蹲几年大狱。这可把他吓坏了,简单收拾一下,一溜烟地跑到了马尔康,再转成都,东躲西藏打工度日,再也不敢回村了。

告还是不告?祁家人陷入了两难之中:按说刘兴华出手重伤了人,还跑得远远的,祁永兵满腹怨气,恨不能马上起诉,让警察抓他回来受罚。可另外一想,同住一个村子,抬头不见低头见,再说刘家长辈不止一次地带礼物上门,替孩子认错赔偿医疗费,村干部们也出面调解。冤家宜解不宜结,何况都是德胜人。永兵的父亲祁显之老人心胸豁达,劝儿子放弃起诉权利。

别看祁永兵生得膀大腰圆,但也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思来想去,听从了长辈们的劝解,原谅了伤害他的人,不再追究。消息传给飘泊异乡的刘兴华,他将信将疑,以为是骗他回去坐牢,仍然迟迟不敢回来,一直在外打工,家里只留下年迈的母亲。

以德报怨,与人为善,这是德胜村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孝善和”活动激活的和谐村风。祁永兵选择了宽容理解,放下仇恨,自己也能够快乐地生活。为了打消刘兴华的疑虑,永兵在村里碰上他的老母亲,总是亲切地打招呼,并且隔三岔五地去帮助干些农活。他说:

“阿姆,兴华不在家,就当我是你家娃娃,有事情尽管说唦!”

“这可让我说啥子好嘛,我家兴华不对,你还帮我。太感谢啦!”刘家母亲感动地直擦眼泪。

精诚所致金石开。刘兴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块垒,回到村里向祁永兵赔礼道歉,和好如初了。祖上传下来的“德”字,将两双曾经互相伤害的手重新握在一起。在村里进行文化工程建设时,刘兴华把在外打工积攒下的7000元钱,全部捐了出来。在他看来,这是他对生他养他的德胜村、对兄弟朋友们的最好回报。

这个大山里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后来被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摄制组拍成了纪录片,搬上了屏幕,成为流传在大金川河谷,乃至华夏大地上的动人佳话。相信十年、百年过去之后,德胜村的后人们还会念念不忘。

自古至今,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浪子回头金不换。可见一个令人嗤鼻的浪荡子如果能够变好,是多么的重要和可贵啊!然而,怎样做才能使浪子回头呢?

德胜村二社(第二居民组)有个叫李福斌的年轻人,别看他的名字挺吉祥的,有个文武双全的斌字,实际上从小就是全村闻名的调皮鬼。读书没兴趣,捣蛋有劲头,他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酗酒闹事打架斗殴更是家常便饭。村民不敢管,父母管不了,正经人避之唯恐不及。

17岁那年的一天,李福斌与几个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聚在一起喝多了酒,跑到村边发酒疯,看什么不顺眼就踢一脚、砸一下。不知怎么,停在河畔上的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嘿,这家伙挺神气的,见了咱们不理不睬的,擂它个锤子!”

“对,好狗不挡道!”说着,一哄而上,乱砸一通。这还不算完,李福斌一声令下,几个人一用力,抬起小四轮推下了河。

人家找上门来了,父母只好唉声叹气地替儿子赔罪、赔偿。

好不容易熬到给他盖了新房,娶了媳妇结了婚,以为这回会收收性子吧,谁知李福斌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好吃懒做,东游西逛,没了钱,伸手就向家里要,一时要不到,张口就骂,伸手就打,成了村民侧目的不孝子。他在家排行第二,人们背后常说:“李老二,那就一哈货(混蛋),一天到晚耍酒疯,啥子坏事都敢做。”

有一次,李福斌外出喝酒,从中午一直喝到半夜,这才晃晃悠悠地回家。家人和邻居早已休息了,整个村子都静悄悄的。可他一进屋,顺手打开电视机,调出一个武侠电视剧,有滋有味地看起来。“砰砰啪啪……”尖利嘈杂的声音,在熟睡的村庄里格外刺耳。父亲李洪福被惊醒了,披上衣服走来劝他:

“斌娃,大家都睡下了,你搞那么大声音做啥子么,快关小些。”

“我愿意,小了听不见!”

父亲见他不听,就走过去帮助调低音量。不料,惹恼了李福斌,他一把揪住老汉的衣领,按着头接连摔了几下:“让你关、让你关!”

第二天,李洪福头上顶着大包出门,还不敢说是让儿子打的。

“孝善和”活动开展以来,村两委的干部们分析村中的情况,一致认为李家老二是个“恶角色”,决心下大功夫把他改造过来。其实,伴随着村中文化工程的建设,二十四孝故事家喻户晓,孝德之风吹遍全村,人人崇尚有德人,唾骂不孝子,李福斌也受到了震动。

村上的老年协会趁热打铁,刘维汉会长叫上几个热心老伙伴找到李福斌,你一言我一语地教训开导起来:“老二啊,你看看那些古人,为了父母能够跳冰河、尝苦药。你呢,还敢打老汉,太不像话啦!”

“是啰!你老汉不容易,今后要尊敬,还要帮助做事。不然,老是给咱德胜丢脸哟,德胜村不能要你……”

面对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们,李福斌心里虽说有点儿不服软,但面子上还不敢撒野,只是唯唯诺诺地应承着:“我改、我改还不行吗?可是,我文化不高,又没技术,能干啥子么?”

“年轻人有志气,不会就学嘛!只要你走正道,我们大伙都帮你!”

老人们一鼓作气,帮人帮到底,与李家父母商量拿出多年积攒的钱,又出面担保提供了部分贷款,买了一辆小四轮农用车给李福斌开。村委会还帮助他联系货源,找到了跑运输挣钱的门路。这一来,李福斌心服口服了,真正感到这些人都是为自己好,再像过去那样胡闹下去,可就太对不起德胜村了!

此后,李福斌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天早出晚归地开着小四轮拉砂石、拉货物,挣了钱也不胡乱花,给父母买好吃的、买衣服,或者直接交给家里用。甚至,为了不误事不发酒疯,他还下决心戒酒,更不会惹事生非了,成了村里的好后生。看到他的变化,大家都很高兴。

唐志国主任欣慰地说:“李老二,行了!”

李洪福老人感激不尽:“得力(幸亏)我们村上搞道德活动,要不我要遭好多罪哦!”

而李福斌呢,则深深忏悔、百感交集:“想起以前我做的那些事,恨不得给自己两耳巴子。真不是个人!现在一家子和和睦睦的,做啥子事都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金川一带盛产甘甜香脆的雪梨,是有名的“中国雪梨之乡”。春花秋果,曾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丰硕的收获。尤其每年三四月份,雪白的梨花盛开怒放,沿大渡河畔绵延百余里,与蓝天白云、翠岭雪峰交相辉映,宛若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吸引着无数游客接踵而来、流连忘返。

金川的梨树别具一格,树身高大,似白杨般挺拔;花朵茂盛,如丝绒般柔和。村寨道路两旁,盛开的梨花搭成一个天然花棚,将行人和车辆掩映在花海之中。咯尔乡是金川雪梨的重要产地,也是观赏梨花的最佳景区之一。近年伴随着“梨花节”的影响力和“孝善和”的活动,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起来。其中,修缮高标准的观景平台,成为全乡各村人的共识。

德胜村一马当先。在村子半山腰处选择一块平地,硬化路面直通汽车,坚实木料围起栏杆,站在平台上面远眺俯瞰,乡村美景尽收眼底,已经成为游客必到之处和摄影爱好者绝佳的取景点。这天,村干部们陪同我来到这里,一边观景一边介绍。相比而言,令人感到最美的还不是自然景色,而是观景台背后的故事和村民们的心灵——

那年夏天里,修葺平台到了关键时刻,可还缺乏一些建筑材料,再不抓紧运来就要停工了。德胜村二社社长孟坤明找到跑运输的村民范安康,说:“安康,修平台的材料不够了,你给村上带些回来吧。这是运费,你点点。”

“社长,你这是看不起我了!”范安康激动地涨红了脸:“为村里修观景台,享受好处的还不是我们自己?这个钱也是大家集资的,你要给我钱,我就不送了。”

“好样的!不愧是咱德胜村的人。”孟坤明收起了钱,竖起了大拇指。

那几天,范安康顾不上自己营运,开着货车风驰电掣地跑县城,运材料,保证了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

施工队是外地中标前来承建的,人生地不熟,大热天连续赶工,村民们主动为他们送米送蔬菜,帮助烧水做饭。进场的钢筋、水泥需要就近堆放,村主任唐志国让人把自家的几棵梨树砍了,变成了材料堆场。

更令人叫绝的是,老年协会刘维汉会长发动大家轮流上阵,谁要是挡道碍事,老人们上去就是一阵批评。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他们又当上了义务监督员,虽说文化不高,看不懂图纸报表,但那颗责任心无比坚定。在铺设路面时,他们让监理员量好了木棍,人手一根,随时检查。

“你看看,这里还不行,再铺些唦。”王秀英老人看着插在路基上的小棍,不满地教训着。

“哪个不行,是你量得不准嘛!”施工人员一心想赶工期。

“准得很,这不还差二指嘛。修路建台是百年大计,差一点儿也不行!”王大妈挡在路上,直到他们答应返工为止。

不过,这里的民风同样让施工队佩服不已。

整个施工期间,堆放在路边的钢筋水泥,包括铁锨锤头等物件,不用人守护着,从没有人悄悄拿回家。这在有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以至于项目经理感慨地说:“我做工程十几年了,像德胜村这样的还很少遇到,这回就是亏本我们都要把它修好!”

观景平台建好了,立即成为一个旅游热点。每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络绎不绝,村民们也把自家熬制的雪梨膏、采集的中草药,甚至一针一线缝起的鞋垫、腰包拿来销售。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从未发生欺生宰客、吵闹打架的事件。

去年梨花盛开的时候,一位广东游客前来观景,发现身穿民族服装的村民雷世珍和蔼可亲,便拉住她合影留念,一通“啪啪”照相机快门响过之后,习惯地拿出钱包问:“老人家,你收多少钱?”

“收啥子钱哦,照个相哪能要钱?你们慢慢耍,等哈到我屋头去喝茶吃饭。”雷大妈挥挥手,笑着回答。

“哎,都怪我,用其他地方的规矩衡量你们了。”那位游客感慨地说:“这里风景美,人更美,简直是人间天堂。下次我带几个朋友到你家住几天,怎么样?”

“要得要得,你记下我娃娃的电话,来之前给我们打个招呼……”

如果说古代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只是梦想的话,那么今天的德胜村可以说已经变成了现实。人们自觉地以德为美,德字当先,在传统文化中找寻向上的力量。每家建起了“孝心档案”,分月分季度考评,要当孝子孝媳,争做善人善事。谁家门前挂了“文明户”的铭牌,谁家档案里多标上几个“笑脸”图案,那是最有光彩的,走在村街上都会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

家和万事兴。

如今的德胜村大变样了,“孝善和”活动不仅仅为德胜人找回了村魂、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县农业部门和咯尔乡党委政府支持下,村里优化雪梨品种1200株,建立了400亩的蔬菜基地,90亩的川射干药材基地,并且与四川逢春制药厂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兴建一所药品初加工企业。梨花节、“农家乐”搞得红红火火,也带动了其他方面。人均收入比原来增长了1000多块钱。

村民们由衷地感叹道:“创建道德模范村活动,改变了村风,添加了收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如此说来,这里已经尽善尽美了,没有缺憾了吗?

就在去年春天里,他们无形中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自从德胜村事迹登了报纸、上了电视,那真是窗户眼里吹喇叭——名声在外。来自北京的某部长一行慕名前来参观,行走在洁净的村路上,浏览着孝德文化墙,大家谈笑风生,赞叹不已:不愧是道德模范村。当他们走上观景台,放眼美好山川和家园时,更是令人神清目爽。

忽然,这位部长对陪同的县委书记张海清说:“刚才我在上厕所的时候,将手机放在门口石头上,走时忘记拿了,请你们赶快找找,那里边有很重要的信息,丢了可不行!”

“啊!”张海清先是一惊,很快便稳住了神:“部长你别着急,如果真是忘在德胜村,肯定丢不了。我马上让人去找。”

接着,他立即找到德胜村支书刘再琼,布置寻找部长的手机。刘再琼同样吃惊不小,丝毫不敢怠慢,抄起电话分别交待给村主任唐志国、会计雷明强等人:“快,分头快找。”

人们都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万一找不到,丢的不是一部手机,而是德胜村的脸面,并且丢大了,丢到北京去了!

一个个电话打到各家各户,一拨拨人马跑遍村头村尾。没有!没有!还是没有!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刘再琼手打哆嗦了,唐志国脸上冒出了冷汗,就连一向老成持重的刘维汉老人也慌张起来。

蓦地,会计雷明强想起今天是个好日子,有家村民正在办喜事娶媳妇,来往的客人多,会不会有人看见呢?

他一溜烟儿跑到那家院子里,正巧赶上婚宴即将开始,几排桌子坐满了客人,热热闹闹地等待开席。主人热情地招呼着:“雷会计来了,快入席,请你好好喝几杯喜酒。”

“哪有心思喝酒,快急死了么!”雷明强急三火四地讲明了原委。

话音刚落,就听有人说道:“我们捡到一部手机,不知是不是你要找的。”

真的吗?雷明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来是一位前来参加婚礼的妇女在村头拾到了,刚才还问是谁丢的呢!一时找不到失主,她就打算婚礼过后送到村委会去。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个电话报告给还在观景台上的张海清书记。屈指一算,刚刚过去五分钟。

部长立即派秘书坐车前来认领,果然就是原物,打开手机查看,各种信息资料分毫不差。他代表部长掏出钱来表示感谢。那位拾金不昧的德胜女儿坚决不要。刘再琼和唐志国也笑着说:“只要没丢,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评价!”

完璧归赵。当手机毫发无损地回到部长手中后,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张海清一眼:“看来你们搞的孝德金川建设,不仅仅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啊!”

张海清心头一块石头落了地,欣慰地笑了。

又是一年梨花白,我来到了德胜村观景平台上,赏心悦目之余,唐志国主任讲了这个“部长手机”的故事,令人深为感慨、怦然心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仿佛冥冥中,上天在古老而年轻的山村里摆下了一个特殊的考场。

蓦地,我想起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讲述一个陌生人来到“正直善良”的哈德莱堡村,丢下一批黄金,以答谢曾使他致富的恩人。不料竟冒出多人自称就是那个“恩人”,暴露了真面目。这个村子徒有虚名,见利忘义,自己败坏了名誉。而我们的德胜村却恰恰相反,真金不怕火炼,无形中经受了一场严格的考验,牢牢捍卫了本村的光荣和骄傲!

或许,那位部长并没有忘记拿手机,而是特意设置了一个环节;或许,那只手机只是一个道具,并没有那么重要。目的只有一个,估一估德胜村“孝善和”的分量。然而,不管出于什么考虑,好样的德胜人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这正是全乡全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孝德金川”活动的缩影。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凭栏远望,只见满坡满谷的梨花开得正盛,密密匝匝,无际无涯,“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这就好似村民们的品质和心灵:素洁淡雅,朴实无华,清白纯正,美而不娇。

我知道:嘉绒藏族十分崇尚白色,结婚时新郎要牵上白色的马来接心爱的新娘,节日互相涂抹白面粉是对亲人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白色的哈达传递着神圣的敬仰和美好的祝福。虽说如今这里的人们只在重大节日或拜谒寺庙时,才会用哈达表示心意,但依然是藏区最庄重最珍贵的礼节!

刹那间,一个想法闪过我的脑际:曾经有人将蓝天上的白云比做哈达,也曾有人将雪峰上的白雪比做哈达,而我俯瞰这环绕大金川河谷的雪梨花,多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啊!那么圣洁,那么晶莹!那是德胜村人用孝心、善良与和谐编织而成的哈达;那是咯尔乡、金川县,以及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敬献给祖国母亲的哈达。

责任编辑 安殿荣

猜你喜欢
哈达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哈达
非暴力
手捧哈达送给你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递归加权科赫网络中平均的齐次与非齐次加权接收时间(英)
奇怪村子的女人
瀑布哈达
藏族的“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