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
基于双基地实践平台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研究——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
黄辉
基于双基地实践平台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有效运行方式。这种模式的服务载体是双基地实践平台,实行项目化运作,六方协同管理,对志愿服务效果进行评估。有助于改善或解决高职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时出现的服务频率不高、服务不专业、主体角色定位偏差等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地方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双基地实践平台;社区志愿服务;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央文件中多次提到要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志愿服务、公益服务。志愿服务在我国慈善募捐、抗震救灾、体育赛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学术界对志愿服务模式的研究也愈益成熟,提出了“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主位诉求”等多种志愿服务模式。然而,现有的志愿服务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高职院校。地方高职院校与社区联系紧密,尝试基于双基地实践平台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可以避免志愿服务信息渠道不畅、激励形式单一、服务内容不专业等弊端,提高高职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增强其幸福感与归属感。
(一)地方高职院校
地方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共建,为地方企业培养人才。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需人才由过去单纯的技术型人才发展为复合型人才。因此,校企共建双方除了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外,还要注重德育教育。地方企业隶属于各个社区,社区作为连结地方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桥梁,是高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基地,并且社区本身也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认为,从内涵层面看,社区具有志愿精神,其与志愿服务在精神追求层面上是一致的。地方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较好地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社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以社区为依托,自愿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利用相关技能、资源给社区居民提供以无偿为主的服务。所谓模式,《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事物的标准样式。由于事物的发展性,以及各地社区的差异性,并没有统一的志愿服务标准样式。在基于双基地实践平台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下,志愿服务作为一个项目进行项目化运作,载体是双基地实践平台,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高职院校、志愿者协同提供志愿服务。
(一)高职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经历不多,频率不高
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发现,55.63%的人没有社区志愿服务经历,11.90%的人每周从事一次志愿服务活动,22.22%的人每月从事一次,65.87%的人3个月及以上进行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究其原因,一是志愿服务信息渠道不畅,没有建立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志愿者招募、交流反思的平台;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培训机制,导致高职大学生缺乏连续从事志愿服务的动力。
(二)高职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不强
高职大学生提供的多为陪伴照料、卫生保洁等非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比如电器维修、医疗保健等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提供的较少,仅占19.80%。而且,高职大学生提供的志愿服务是孤立的,各服务内容之间没有关联性、连续性。究其原因,一是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数过少;二是为了保证志愿者的数量,招募标准过低;三是志愿服务指导、培训机制不完善,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四是没有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三)高职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幸福感不强
通过调查发现,在志愿服务中的幸福感得分最低,仅占8.63%。究其原因,是志愿服务主体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在传统志愿服务模式中,政府充当着宏观调控的角色,是政策制订者、资源提供者、奖励实施者、宣传发动者,集众多任务于一身,往往出现信息发布不及时、过分注重形式与效果等问题。志愿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大多数社区志愿服务是在上级要求下开展的,违背了志愿精神,参与者很难感受到服务的真正价值。
(一)载体——双基地实践平台
双基地是指校内志愿服务基地与校外志愿服务基地。校内志愿服务基地设在高职院校内,挂牌称为社区工作室,工作室每天安排老师值班,对志愿者开放,主要用于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培训、志愿服务项目运行理论指导、评估考核等。校外志愿服务基地设在社区,挂牌称为高校志愿者服务驿站,服务驿站每天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值班,对志愿者开放,用于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志愿服务项目的实践指导、评估考核等。双基地志愿服务平台设有领导小组,成员由高职院校、社区、企业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协调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合作。双基地实践平台实行“双导师”制,即社区选派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工作人员担任高校志愿者服务驿站的导师;高职院校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或学生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如辅导员等)担任社区工作室导师,导师全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指导高职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淘汰表现不突出的志愿者。
(二)运行——“项目化”运作
在双基地志愿服务平台上,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行“项目化”运作。具体分4步进行。第一步是选题,学生以组为单位(至少3人一组)向社区工作室递交志愿服务项目申请。对于入选的志愿服务项目,根据实施内容可以列入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德育素质学分。为了保证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学生在递交申请前,可以在社区导师的帮助下调查、访谈、查阅资料,或者结合课程内容,与学校导师沟通,最终确定志愿服务项目。第二步是立项,学生与校内外导师通过反复论证,设计出可实施的方案,通过答辩者,方可进入第三步。第三步是实施,项目的实施周期为1~3个月,实施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第四步是评估,分为校外评估与校内评估。校外评估包括社区导师与社区居民评估,校内评估包括教师考核与学生自评。评估结果可作为课程分数、优先评奖评优的依据,评估不通过的项目,实行退出机制。以服务社区孤寡老人为例,传统意义上的志愿者可以提供生活照料、交流沟通等非专业性志愿服务,但通过调研和校内外导师的指导,可以增加健康保健、心理疏导、法律支持、电器维护等专业性的志愿服务,而这些服务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为孤寡老人所需,这时,服务社区孤寡老人就可作为一个项目运行。
(三)管理——六方协同合作
六方协同服务是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居民都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体,六方协同合作,为社区需要帮助的居民无偿提供服务。六大主体之间的角色定位如图2所示。第一,政府由宏观调控者变为协调服务者,其功能包括:为社区志愿服务制定专项政策法规、提供经费保障、进行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各方关系等,保障社区志愿服务有序进行。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组织的补充,在资源提供、经费保障等方面是非常好的协调服务主体。第二,高职院校对社区志愿服务进行项目化管理,设立社区工作室,指派专任老师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指导。同时,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制定社区志愿者监督、评估、晋升、退出等激励机制。第三,社区作为高职院校道德素质教育的基地,成立高校志愿者服务驿站,积极接纳社区志愿者,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对志愿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同时,作为连接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桥梁,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机会。第四,企事业单位依托社区,加深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提前进行双向选择。第五,高职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到道德教育,德育素质与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第六,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受益者,感受到志愿精神的崇高与伟大,自觉将这一精神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
(四)评估——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
评估分为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校内评估由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组成,校外评估由社区导师评价与服务对象(社区居民)评价组成。评估内容包括志愿服务者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服务效果、定期上交的服务小结等。对评估结果进行及时的奖励和处罚,合格者进入下一个新的服务项目,不合格者取消社区志愿者资格。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大会表扬、学分奖励、同等条件下获得评奖评优的优先权等;也可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一定的费用补贴、发放奖品等。
图2 六大协同合作主体角色定位
基于双基地志愿服务平台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有助于改善或解决高职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时出现的服务频率不高、服务不专业、主体角色定位偏差等问题,也为高职院校与社区、企业共建提供一种新的运行方式。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居民六大主体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协同合作。实行基于双基地志愿服务平台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弘扬志愿精神、惠及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黄辉,黄中浩.高职大学生社区服务的双基地实践平台构建:基于沙洲职业工学院社区服务的调查与分析[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2).
[2]黄辉,崔洲.网络治理视角下校社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策略探索:以沙洲职业工学院的社区志愿者为例[J].传承,2016(2).
[3]刘思林.311志愿服务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编辑:刘姝)
G711
A
1673-1999(2016)10-0097-03
黄辉(1976-),女,硕士,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张家港215600)动力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6-05-30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PPZY2015B184);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高职高专类)“地方高职院校社区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实现途径研究”(16000Z039);2015年度苏州市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课题“高职大学生社区志愿工作的双基地实践平台建设研究”(SGZXB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