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2.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
基于区域禀赋的福建省创新方法基地建设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1.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2.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
许艺苹1张明火1,2
该文总结梳理创新方法基地建设在组织结构、治理方式、运行机制、示范(试点)推广等方面的多样化模式与运作机制,提出了基于区域禀赋特点的福建省创新方法基地建设模式及其实现路径,为加速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进程和效率提供理论支撑。
创新方法基地 区域禀赋 实现路径 TRIZ理论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全国上下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培育和提高创新方法运用能力与水平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地位的成功实践法宝。因此,全面探索立足于福建区域禀赋特点的创新方法基地建设模式,对强化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与推广应用力度、全面提升福建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创新方法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为更好地研究、推广和运用创新方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对前苏联、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我国江苏、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创新方法基地建设多样化模式与运作规律的全面梳理和比较,笔者认为创新方法基地建设模式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组织结构、治理方式、运行机制、示范(试点)推广四个方面。
1.1 组织结构
地方创新方法基地建设的前提是具备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从顶层设计上引导区域内的创新方法研究、推广与应用工作。在创新方法研究与推广的初级阶段,各地主要采取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组织架构,即由省科技厅牵头,组建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省科协多个部门以及群众团体参与的省创新方法工作联席会议,形成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多方联动协作的研究推广力量。创新方法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联合组织创新方法工作;讨论创新方法重大活动,确定创新方法发展重点方向,审议创新方法工作年度计划和年度工作报告。
1.2 治理方式
地方创新方法基地建设的基本手段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进一步研究、推广与应用创新方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并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而是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创新不足等问题,有效整合地方创新资源,以治理的手段去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地方创新方法基地建设的治理方式一般是通过成立由从事创新方法相关领域管理、研究和应用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一切关心和有志于推动创新方法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创新方法研究会,在此基础上搭建创新方法领域管理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平台,强化创新方法工作,增强民众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
1.3 运行机制
地方创新方法基地建设的动力在于建立健全在区域内推广应用创新方法的运行机制。地方创新方法基地建设的运行机制尽管各有不同,但主要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就是提高和扩大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和运用的普及率与覆盖面。总体上,各地创新方法基地建设的运行机制是:初步由省级创新方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级创新方法研究会等构建地方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体系框架,引进TRIZ理论和专家,成立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并以培训基地为依托,面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通过宣传、培训和研究等方式形成多层次培训体系。
1.4 示范(试点)推广
地方创新方法基地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在区域内对创新方法成功案例的示范与推广工作。示范推广主要是根据各地的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资源情况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重点行业领域和具备自主创新实力企业的比较和推荐,优选一批重点企业作为TRIZ理论的试点企业;随着试点企业创新工作的开展,从中发展一批典型企业,再通过培育和发展典型示范企业,以带动技术创新理论的全面推广和应用;据此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更符合企业实际的推广应用模式,为全面推广TRIZ理论及经验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2.1 福建区域禀赋特点
近年来,福建省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集聚创新资源,强化激励机制,营造创新环境,构建创新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相关规划,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基础更为扎实、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驱动力明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的区域禀赋特点。但与此同时,福建省在基于区域禀赋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顶层制度设计仍存在薄弱环节、企业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创新方法培训时间安排受到约束、企业创新方法人才队伍规模偏少、推广应用的综合配套环境较薄弱。
2.2 基于区域禀赋的福建省创新方法基地建设模式
根据对全省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创新方法需求进行深入剖析,本文立足于福建区域禀赋特点,提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大纵深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创新方法基地建设模式,如见图1所示。
图1 福建省创新方法基地建设模式
2.2.1 全方位统筹
鉴于全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范围广,在科技部和福建省科技厅统一部署下,依托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扎实推进“功能齐备、定位清晰、服务专业、多级联动”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网络建设,以厦门理工学院和福建工程学院为实施单位建成省级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训中心2个,完善基地软硬件设施,建成福建省创新方法培训师资库、咨询专家库、创新工程师库,打造一支“善学习研究、精培训咨询、能推广应用”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健全创新方法管理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建成创新方法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基地为中心的覆盖全省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发挥基地对全省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2.2 多层次推广
多层次推广以扩大基地对整个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基地面向社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在高校开展TRIZ大讲堂,将创新方法拓展至教学和科研领域,开展本地化和集成化研究,通过在企业和科研院所设立试点工作站和设立共性技术攻关组挖掘技术难题,融合多方专家团队,形成合力,集体攻关,力求形成一批运用创新方法解决技术难题和产业共性技术问题的典范。
2.2.3 大纵深推进
大纵深推进是指不断健全基地培训工作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为保障基地建设的功能发挥,采取划拨专用的基地办公场所,设置专职人员负责创新方法推广工作,建立健全福建省创新方法工作示范基地建设的内部工作机制。
3.1 基地组织网络建设
福建省科技厅自2012年全面启动创新方法专项工作以来,以省级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为载体,立足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战略需求,积极开设创新方法课程,开展创新方法普及培训和专题培训,建设省级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3个,培育国家级创新方法区域示范企业5家、省级创新方法试点企业73家,正形成以基地为载体,面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功能齐备、定位清晰、服务专业、多级联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网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工作效率的提升。
3.2 基地管理制度建设
福建省创新方法基地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平台管理和创新体系管理两个方面,这是确保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由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资源引导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体现出该平台的公益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并逐步把该平台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创新体系管理主要是针对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科技资源开发共享机制,推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资源与企业实现有效对接共享。
3.3 创新师资队伍培育
福建省创新师资队伍培育是全面实施国家创新方法专项、有效实现创新方法工作与区域科技创新资源融合、加快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重要保障。福建省近年来积极推动创新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培育工作,主要依托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厦门理工学院和福建工程学院三个省级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组建专业化创新方法研发团队,构建创新工程师、创新培训师等创新师资人才梯队,打造一支本土化的创新方法推广服务队伍,积极引导学员在深入基层和企业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逐步建立创新方法咨询和培训服务创新体系。
3.4 产业技术难题攻关
福建省创新方法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创新方法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在攻关省级产业技术难题过程中的有效运用。福建省坚持企业主导实施科技项目,围绕福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产业的相关技术难题攻关,以企业为核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产业链,加快创新方法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导入,加快创新方法在上述企业中的试点推广运用,通过省级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平台,培育省级、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充分利用“十三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制定产业技术创新路径指导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工作,不断优化产业科技资源配置。
3.5 示范(试点)企业辐射带动
鉴于福建省的创新方法推广运用工作起步较晚,福建省借鉴采取示范(试点)企业辐射带动全省创新方法工作往大纵深方向推进。在全省创新方法普及培训的基础上,在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遴选出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对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工作有较高的积极性、前期有创新方法工作基础、应用成效显著的企业作为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的试点企业,通过省创新方法基地建立服务企业的对接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试点企业进行创新方法成效运用综合评价,遴选出创新方法融合应用成效突出的试点企业,作为福建省典型示范试点企业,并从典型示范企业中遴选出向科技部、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优先推荐申报创新方法国家级标杆企业、区域示范(备选)企业。
本文认为,在分析福建省区域禀赋特点的基础上,深入调研福建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创新方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动福建省创新方法工作,形成基于福建禀赋的全方位、分层次、大纵深的创新方法基地建设模式,采取若干促进福建创新方法工作更好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将有力推动福建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入新的阶段。
[1] 刘燕华.创新方法学(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许艺苹, 张明火. 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模式研究[J]. 创新科技, 2015(2):30-33.
[3] 陈霖, 许艺苹, 张明火. 福建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体系构建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4(31):183-184.
[4] 陈德金, 林继扬, 许艺苹. 促进福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10):46-48.
[5] 刘训涛.TRIZ理论及应用[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 张国会,于浩.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流程的创新方法应用模型——基于北京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4):64-68.
福建省科技平台项目(软科学)“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应用推广平台”(2013R3003);福建省软科学项目“创新方法基地建设模式比较与福建省发展对策研究” (2014R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