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国
(安徽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对比性话语标记still的语义演变与主观化
张宏国
(安徽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现代英语中常见的对比性话语标记still,最初用作形容词,本义为“不动的,静止的”,是空间概念,属于行域范畴。随着语义演变和词性转化,still从行域进入知域,表达时间概念。最后,still词性降类,概念意义脱落,虚化为对比性话语标记和比较级强调标记,具有语篇衔接和强调功能。它的语义演变过程也是其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其主观化表现在四个方面:由命题功能转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由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与言者主语并存,由自由形式变为固定形式。
话语标记;still;语义演变;主观化
现代英语中,still是一个重要的话语标记。Quirk等人[1]称之为对比性连接副词(contrastive conjunct);Lenk[2]把still归为前话语标记(retrospective discourse marker),表示该话语与前面话语之间存在某种关系;Fraser[3]根据语用功能,把still和but、 however等归为对比性标记语;Bell[4]认为在“P—DM—Q”序列中,话语标记(DM)still、nevertheless和yet均表明两个话语片段P和Q之间具有可撤销性(cancellative)和让步性(concessive),但是这三个话语标记在可撤销范围(variability of scope)、言者视角(speaker perspective)和让步程度(degree of concession)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国内,段钨金[5]探讨了still的语用特征和语用功能,认为still不仅具有表对照的语用功能,还具有表转折和让步、时间和情状的持续和增量及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等功能;孟宏[6]运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对汉语中的“还”和英语中的“still”进行了语用对比分析,发现“还”的语用功能比“still”丰富。
由此可见,目前有关话语标记still的研究主要是从共时层面展开,集中在其语用功能的描写。本文则从历时的角度来探讨still的语义演变过程,论证其是如何演变为话语标记,以及主观性是如何不断增强的。
英语词汇的历时演变研究离不开对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语料的考察。由于古英语和中古英语以及现代英语在词汇拼写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判断still语言形式和词源时,我们参考了一些权威工具书,如AnEtymological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2005)、OxfordEnglishDictionary(1989)、MiddleEnglishDictionary(1954)、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2003)以及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品①。
沈家煊[7]提出“行域、知域、言域”三个概念。“行”指行为、行状,跟“行态”或“事态”有关;“知”指知识、认知,跟说话人或听话人的知识状态有关;“言”指言语、言说,如命令、许诺、请求等,跟言语状态有关。这三个概念域的区分有利于厘清许多复杂的语义现象,行域义是原始的基本意义,然后引申出较抽象的知域义,再引申出更抽象的言域义[8]519。
Still最初用作形容词,本义是“不动的,静止的”,是空间概念,属于行域范畴;后经语义演变和词性转化,still表达抽象的时间概念“持续地;仍然”,具有知域义特征。Still用作副词后,其言域义并不明显,但鉴于其话语标记的语篇衔接和强调功能,still最终具有篇章义。
(一)行域义
Still由古英语“stille”一词变化而来。在现存最早的英语文学作品、成文于8世纪的英雄史诗Beowulf中,我们录得两例still的用法:
上述两例中,still意为“motionless”,分别说明ship和barrow所处的状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运动是绝对的、客观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所以,still的本义表示物体,包括人的身体,在特定空间所处的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属于行域范畴。
在9世纪末的文学作品Boethius中,我们检索到另一例still,同样表示“不动的,静止的”。
到了11世纪,形容词still的语义出现泛化现象。语义泛化与人类的隐喻认知能力有关。隐喻不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是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始源域明确、具体,而目标域往往抽象、无形。换言之,隐喻是“用一个相似的概念来表达另一概念,一般是从较具体的向较抽象的方向演化”[9]138。
具体而言,still从本义“不动的,静止的”,延伸出“安静的,没有声音的”之义,范围从原先仅对行为动作的描写扩大到对声响的描写。如例(4)中的still用来描绘海水的平静状态;例(5)中,still形容知识渊博的人经常是深藏不露,缄默不言或话语不多。
(Riddles,11thcentury)
(MoralOde,12thcentury)
(6)Stille boc runen heo senden him to rden.
(Layamon’sBrut,13thcentury)
在例(6)中,still修饰名词“boc runen(信件)”,形成定中结构,该短语的本义是“静止不动的信件”。当置于该句特定语境中,still的语义需要经过泛化处理,表达“安静的,沉默的”之义。但在例(6)中,“安静的,沉默的”之义与“boc runen”依然语义不兼容,其问题在于still意义原本指向句子主语“heo(she)”,通过移就修辞手段,与“boc runen”搭配,也就是说,一个“沉默的”人往往话语不多,不善或者不喜言辞,所写信件的含义也多数深藏不露,因而显得“秘密的”了。所以,Françoise Le Saux在其编著的Layamon’sBrut:ThePoemandItsSources之中将例(6)这句古英语改写成现代英语“secret letters she sent him to read”。
此外,在11世纪初,still出现形容词活用为副词现象。《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1989年版)第957页指出,在古英语中,“stand still”中的still是副词,意思是“静静地,静止不动地”,表示动词“stand”的运动方式。如例(7):
(7)Seo sunne stod stille on heofonum...
(SaxLeechd,11thcentury)
例(8)中的still已经具有副词语法属性,表示“静止地,安静地”。例(9)中的still作动词stelen (steal)的状语,意为“静悄悄地,秘密地”。
(Riddles,11thcentury)
(9)Fare we on sele
riht al swo stille stelen swa we wolden.
(Layamon’sBrut,13thcentury)
至此,我们将still从8世纪首现开始,到13世纪的约五百年之间的演变情况简示如图1:
图1 8世纪至13世纪still的演变
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语义视角分析,stilladj所描述的对象范围广泛,但其核心语义始终是围绕空间概念的行为动作而展开的,并没有突破行域义范畴的界限。从词性视角分析,stilladj向stilladv转变的过程中,其本义“不动的,静止的”转化为“静止不动地”之义,仍然属于行域范畴。同时,stilladj语义泛化倾向也对其副词的语义泛化产生影响,如stilladj和stilladv最初的“静止不动的(地)”都可以引申为“秘密的(地)”。
Still的最初意义表现为行域义,符合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自身和空间开始认识世界的,因此身体部位和空间概念是我们形成若干其他概念和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它们成为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从而逐步发展出我们的推理能力、语义系统和知识体系。”[10]16-17
(二) 知域义
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对世界感知后产生的经验使人们从具体事物的原型向外扩展,直至边缘成员,再发展出更为抽象的事物和概念,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思维发展过程。从13世纪末开始,still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用法及其语义基本稳固下来,但是副词still语义泛化和语法功能虚化过程却进一步加速。
Heine等人[11]48曾经提出语义泛化的序列:人>物>活动>空间>时间>性质(person>object>activity>space>time>quality)。Still从空间意义向时间意义转变,不仅符合语义泛化规律,还具有哲学依据。前文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Stilladv最初表示“静止不动地”,是指在一定的空间方位里,物体没有发生位移现象,“进而推导出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12]43。当强调时间范畴时,stilladv作状语来表达某个动作或状态从过去一个时间节点一直持续到现在,可能还会持续下去。至此,still演变为与时间有关的副词(time-relationship subjunct)。试析下例:
例(10)引自13世纪的诗歌Layamon’sBrut。例中的still是副词,可以解析为动词短语(wend adun)的状语,表示“安静地坐着”。同时,后半句“cume toan watere”表示一个时间状语,即到了“你看到水”这个时间节点时,原来持续的“安静地坐着”动作或状态就可以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动作是“立刻告诉我你所看到的(and seien meer sone whatu iseen habbe)”。所以,该例中的still语义有从空间义到时间义转向的趋势。
伴随stilladv从空间义向时间义转向的过程,其客观意义逐渐磨损,主观意义开始显现。在人类经验世界里,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变化才是常理,所以人们对于变化有心理预期,对于长时间不变化的事物容易产生一种“意外”或“愤怒”的主观心理反应,容易将“一段时间的不变化”夸张放大为“总是不变化”。因此,stilladv时间意义逐渐被表达为“continually,always(总是,仍然,依然)”,主观色彩明显。
在John Gower 1390年发表的长诗ConfessioAmantis中,“still”表示“总是,仍然”的意义:
(11)In tokne,as yit it mai be sene,
That sche schal duelle a maiden stille,
And Phebus failen of his wille.
例(11)中,still的语义转变与所修饰的动词duelle以及名词a maiden有关。动词duelle原来的意义表示“生活,居住”,后接名词a maiden时,意义灵活表达为“保持,是”。同样,从搭配语义的视角来看,still原本表示“从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持续不变地”,后引申出“依然,总是”之义。此时,still一方面强调“处女身份”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传递出说话人对此状态可能持续时间之长的惊讶之情。
表示知域义的stilladv在句中一般充当时间状语成分,但从16世纪开始,stilladv的语法功能进一步虚化,出现在“still-doing/done”构式中,生成一个复合形容词。此时,stilladv经历语法化,具有了类词缀的特征。例如:
(12) For so much as the people refuseth the still-running water of Silo.
(1535Isaiahby Miles Coverdale)
(13)Therefore that praise which Collatine doth owe
Enchanted Tarquin answers with surmise,
In silent wonder of still-gazing eyes.
(1593TheRapeofLucreceby William Shakespeare)
(14)Kerme having seen his still-admired Leonora in the possession of what alone could make her happy...
(1732LaBelleAssembleeby Madam De Gomez)
因此,从13世纪末到18世纪约五百年期间,stilladv的语义以及语法功能演变可以简示如图2:
图2 13世纪末至18世纪stilladv的演变
(三)篇章义
Stilladv的篇章义是指stilladv空间和时间概念意义脱落,只是用作对比性话语标记和比较级强调标记,具有语篇衔接和强调功能。它从最初的行域义“静止不动地”引申出知域义“持续地;仍然”,这两个意义是基于物体的空间运动和时间运动处于相对静止或者保持不变的状态,具有实实在在的概念意义。在一定的时空内,运动总是绝对的,静止只是相对的,所以,“静止”与“运动”、“不变”与“变化”之间形成对立矛盾的辩证关系,这为stilladv表达对比关系奠定了哲学基础。
对比关系可大致分为反向对比和同向对比。Stilladv的反向对比表现为逻辑关系中的转折对比关系,尤其是表达“仍然,依然”义的still与含有转折意义的词汇,如yet、but、while等连用,表达“但是仍然,但是依然”复合语义,这种用法最早出现在17世纪末。例如:
(15)If we ask,Cannot good Men differ about some things,and yet be good still? Yes.
(1699Sermonby Edward Stillingfleet)
(16)While they pant after Shade and Covert,they still affect to appear in the most glittering Scenes of Life.
(1711TheSpectatorby Richard Steele)
在例(15)中,前文“not good”与后文“good”语义信息截然相反,形成反向对比关系,在此语境中,still保留“仍然,依然”之义,但其对比性逻辑关系已然明显。在例(16)中,与典型的让步连接词while连用,still的转折意义更加明显。
“但是仍然,但是依然”复合语义中的still词性表现为副词,在使用过程中,“仍然,依然”意义逐渐磨损,语法上起到了准连词(quasi-conjunction)的语法功能,意为“尽管如此(但是)”,具有衔接前后小句和语篇的功能。
(17)Tis true,St. Giles’s buried two and thirty,but still as there was but one of the Plague,People began to be easy.
(1722ThePlagueby Daniel Defoe)
在例(17)中,still的意思是“尽管如此”,表达了一种让步性的对比关系(concessive contrastive),其“仍然”之义完全消失。
Still表示“(但是)仍然”的副词用法和“尽管如此”准连词用法差异很大。从语义和语法角度来看,前者是一个兼有时间和转折逻辑关系的副词,而后者语义中已经没有了空间义和时间义,仅仅表示一种让步的对比关系,且准连词still的句法位置往往出现在句首,常有逗号隔开。所以,still的准连词用法表现为话语标记。
Bell[4]1918曾举以下三句来区别still作为时间副词(temporal adverb)和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的用法:
(18)I locked all the doors and windows.
a. StillTABen managed to get in.
b. Ben stillTAmanaged to get in.
c. StillDMBen managed to get in.
在例(18a)中,stillTA是时间副词,出现在句首,表示Ben以前就曾经成功进入房间,这次仍然能够成功进入房间。StillTA表明“进入”动作或者状态具有持续性。例(18b)中,stillTA出现在句中,是模棱两可的用法:或者,类似例(18a)中的stillTA,强调“进入”动作或者状态的持续性,即“我锁上了所有门窗,Ben仍然成功地进入房间”;或者,仅仅表示一种转折关系,即“我锁上了所有门窗,但是Ben还是成功地进入房间”。在例(18c)中,stillDM是一个具有让步意义的对比性话语标记,即“我锁上了所有门窗。尽管如此,Ben还是成功地进入房间”。可见,still用作话语标记时,仅表示一种逻辑关系,对句子的真值并没有产生影响。
此外,stilladv还具有同向对比的用法,出现在“still more/less”和“more/less still”构式中,是对比较级的一种强调,凸显语篇中前后事物的对比和差异性。
(19)The Woodmongers Abuse... of a former Charter leaves still less Reason to fear they shou’d succeed.
(1730ALettertoSirW.Stricklandby S. Palmer and J. Huggonson)
(20)But the generosity of her mind displayed in both,is what stings me most. And the more still,as it is now out of my power any way in the world to be even with her.
(1748Clarissaby Samuel Richardson)
在演变过程中,still的语义经历了从行域义到知域义,再到篇章义的变化过程,最初的空间意义从具体到抽象,并发展为时间义,进而演化为表示对比的话语标记或比较级的强调标记。在语义演变过程中,still的词性从形容词转向副词,甚至具有准连词和类词缀用法,出现词性转化和词性降类现象,其语法功能逐步虚化,经历了语法化过程。我们将still总体的语义演变过程表示如图3:
图3 still的语义演变全程
Still从行域义到知域义,再到篇章义的语义演变过程是一个从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也是still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主观化过程。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了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人从本质上讲是主观的,因为都拥有“自我”,语言的主观性就是人们言语时表现出来的“自我”[13]27。“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14]268。
Traugott[15]48认为主观化是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即“意义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主观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命题功能转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情态转变为认识情态,由非句子主语转变为句子主语,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由自由形式变为固定形式。我们认为still的主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由命题功能转变为言谈功能
前文已析,still用作形容词时,表示行域义,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在句中充当主要语法成分。因此,在例(1)—(6)中,still对所在句子的命题意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Still的副词用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词性用法,表示“静止不动地;持续地;仍然”意义;另一类是虚词性用法,表示“尽管如此”的让步性对比逻辑关系和对比较级的强调。其中,表达行域义和知域义的stilladv在句中充当方式状语或者时间状语,对句子的命题意义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例(7)—(10)。
当表示对比性意义时,尤其是当still用作话语标记表达“尽管如此”时,still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也就是说它们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而是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从而具有对话语理解起引导作用的程序性意义[16]11。此外,在“still more/less”或者“more/less still”结构中,still仅起到强调作用,如果省略still,句子的语义完整性并未受到影响。
(二)由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
Still的本义是“不动的,静止的”,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具有客观性。Still的形容词、动词、名词和副词实词性用法基本上都是从这一本义引申出来,表示客观意义。例如,在“stand still”结构中,无论still的词性析为形容词还是副词,都表示“静止的/地,不动的/地”,属于客观语义。
当stilladv语义从“静止不动地”向“持续地;仍然,依然”演变,表达某种动作或者状态的延续时,由于这种延续时间超出说话人的心理预期,still的“仍然”义会传递出说话人意外或者愤怒的主观情感。试比较:
(21)a. He is standing still there.
b. He is still standing there.
在例(21a)中,still用作方式状语,修饰谓语动词stand,表示“静静地站在那儿”,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在例(21b)中,still的句法位置调整到核心动词的前面,用作时间状语,表示“持续地;仍然”,预设“他之前就已经站在那儿”之义。例(21b)一方面对事物的状态进行客观描写,另一方面通过still流露出说话人对“站在那儿”持续时间过长的惊讶或者愤怒等感情色彩。
Still从行域义用法到知域义用法,再到对比性话语标记用法,是一个“语义—语用”的演变。Still的“仍然”义凸显出说话人意外的感情色彩,进而通过语用推理,still产生表示让步或者转折的意义;经过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后,形成了主观性表达成分。语用推理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在会话时总想用有限的词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当然也包括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14]271。Still的对比性话语标记用法表现出极强的主观性。
由语用推理引起的语义变化又会引发结构上的重新组合或重新分析(reanalysis)。我们回到例(18)一组句子,例(18a)中的still是“仍然”义,修饰动词短语manage to get in,该结构可以抽象表达为“still (sb) do”;在例(18c)中,still是一个对比性话语标记,表示后接小句与前文的转折关系,该关系可以抽象表达为“still+(sb do)”;例(18b)是这两个句法结构转变的中间过渡状态。换言之,“still+(sb)+do”被重新分析为“still+(sb+do)”。
在“still more/less”或“more/less still”结构中,still作为程度副词,对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起到了强调作用。程度修饰语在特征上具有主观性,涉及说话人的参与。利用这一程度副词,说话人选择了一种内在的视角,即“将某一事件/实体以亲历或目睹这一事件/情景的局内人的视角呈现出来”[17]561。
(三)由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与言者主语并存
句子主语和言者主语是主观化理论中的一对概念。句子主语是指句子行为动作的发出者或执行者。一个句子除了表达一定的命题意义以外,还可能包含说话人以各种方式对句子命题意义所表达的主观认识或态度。如果这种主观认识和态度的表达者没有在语句中以句子主语的形式出现,那么它就成了语句之外的“言者主语”[18]43。
Still的行域义是对事物进行客观描写,没有个人主观因素的介入,所以在例(1)—(9)中,still所在的句子只有句子主语,没有言者主语。
当表达知域义和篇章义时,still传递了说话人的意外之情,其主观性增强,所在的句子不仅有句子主语,而且还有言者主语的存在,即句子主语与言者主语同时存在。例如,在例(16)中,根据句法规则,小句“they still affect to appear in the most glittering Scenes of Life”的句子主语是they;同时,still传递出说话人对动作“(affect to) appear”的惊讶情感,该小句前还存在一个言者主语,相当于“I think they still affect to appear in the most glittering Scenes of Life”。
(四)由自由形式变为固定形式
Still的句法位置取决于其词性和语义。Still用作形容词时,表达行域义,其句法位置是自由的。在例(1)—(5)中,still置于名词之后或作补语,或作表语,说明该名词所处的状态;在例(6)中,still置于名词之前,充当定语。
当still词性转化为副词时,其句法位置的自由度有很大差异。当表达行域义“安静地,不动地”时,still句法位置灵活,可出现在动词后面,如例(8),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前面,如例(9),均用作动词的方式状语。在表达知域义“持续地;仍然,依然”时,still的句法位置也比较自由:可以出现在小句的句末,如例(11)和例(15);可以出现在小句的开头,如例(18a);可以出现在小句的中间,尤其是be动词的后面或者行为动词的前面,如例(18b)。
在still意义演变的连续统中,当still表示篇章义时,其句法自由度降低,甚至丧失。Still用作话语标记,处于句首,常有标点符号隔开,原来的概念意义脱落,就用来表达前后小句之间的对比性逻辑关系。在“still more/less”或“more/less still”构式中,still依附于比较级结构,对比较级进行强调。表达篇章义的still的句法位置相对固定下来。
在古英语中,still最初用作形容词,表示“不动的,静止的”,属于空间范畴,是行域义概念。到了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阶段,伴随着still的词性转化和词性降类,其语义从行域进入知域,表达时间概念。最终,still概念意义脱落,完全虚化为对比性话语标记和比较级强调标记,具有语篇衔接和强调功能。在语义演变过程中,still的主观性不断增强,其主观化体现在四个方面:由命题功能转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由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与言者主语并存,由自由形式变为固定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从共时层面来看,still的词性和语义用法有并存现象。MacmillanEnglishDictionaryforAdvancedLearners[19]1409对比了still形容词和副词用法的使用频次,表现为stilladv>stilladj。换言之,在现代英语中,still主要用作对比性话语标记和比较级的强调标记,其他实词性用法仅出现在一些固定短语或一些专业术语中,但并未完全消失,这体现了still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中的渐变性特征。同时,该词典的still频率统计证明了高频使用在词汇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中的作用。
注释:
①这些文学作品包括Beowulf,Boethius,Riddles,SaxLeechd,MoralOde,Layamon’sBrut,ConfessioAmantis,Isaiah,TheRapeofLucrece,Sermon,LaBelleAssemblee,TheSpectator,ThePlague,ALettertoSirW.Strickland,Clarissa等。
[1]Quirk R,Greenbaum S,Leech G,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Harlow,Essex:Longman,1995.
[2]Lenk U. Discourse markers and global coherence in conversation[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30(2):245-257.
[3]Fraser B.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s in English[C]//Jucker A,Ziv Y (eds.). Discourse Markers:Descriptions and Theory.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301-326.
[4]Bell D M. Nevertheless,still and yet:Concessive cancellative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7):1912-1927.
[5]段钨金.语用标记语still的语用特征和功能[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06-111.
[6]孟宏.“还”和“still”的语用分析及相关语音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7]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 中国语文,2003(3):195-204.
[8]肖治野,沈家煊.“了2”的行、知、言三域[J].中国语文,2009(6):518-527.
[9]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1]Heine B,Claudi U,Hunnemeyer F. Grammaticaliz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12]Traugott E C,Dasher R B.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3]冯光武.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5):26-33.
[1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15]Traugott E C.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 [C]//Stein D,Wright S (eds.).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 Perspectiv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1-54.
[16]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8-14.
[17]Athanasiadou A. On the subjectivity of intensifiers[J].Language Sciences,2007,29(4):554-565.
[18]詹全旺.英语增强词terribly的主观化[J].外国语,2009(5):38-46.
[19]Rundell M,Fox G. 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M].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2002.
SemanticShiftsandSubjectificationoftheContrastiveDiscourseMarkerStill
ZHANGHongguo
(DepartmentofForeignStudies,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In modern English,stillis a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 The original meaning ofstillis “motionless”,which is a spatial concept within the acting domain. Then,the meaning ofstilldevelops into a temporal concept which belongs to a knowing domain. Finally,stillfunctions to express a textual meaning,either as a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 or as an emphasis marker in a comparative degree. The semantic shifts ofstillreflect a process of subjectification as well,embodied in four aspects:from a propositional function to a discourse function,from an objective meaning to a subjective meaning,from a sentence subject to a speaker subject,and from a free form to a bound form.
discourse marker;still;semantic shift;subjectification
2016-06-05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07)
张宏国(1977-),男,安徽天长人,安徽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博士。
H030
A
2095-2074(2016)05-0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