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探究

2016-11-05 08:57肖颖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参军军民部队

肖颖

【摘 要】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转型和思路调整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文章研究地方高校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体系、方案和思维,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军民融合式人才,对推动地方高校的战略发展和转型,培养适应国防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 军民融合 培养模式

引言

地方高校是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紧密围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和富国强军的战略目标,探索军民融合式人才的特点及规律,从地方高校发展和转型的实际情况来看,军民融合式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具体可从氛围营造、政策宣传、培养转变、管理完善和机制模拟五个方面分析。

营造军民融合的浓郁氛围

1.实体环境的营造

军民融合文化在地方高校校园的渗透,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实体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实体环境必须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寻找地方高校有关军事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名人事迹,并利用校园的展板和橱窗让学生了解。学校也可以在校园主页开通专栏,利用图书馆开设军队和国防建设成果的展馆,借助校园的资源和设备将军民融合的先进个人和感人事迹整理并向全校师生展示,转载或自创有关军民融合方面题材的文章、图片或报道等,激励大学生服务于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的愿望和决心。

2.精神环境的营造

精神环境是校园内隐性的军民融合环境,主要是借助于思维和观念,使军民融合理念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大学生入校后要接受军事理论教育,这类教育的考核要以学生树立正确的军事理论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开拓性的军事思维等为主,在高尚、文明和积极的精神状态下使学生全身心感受军民融合的本质,培养和规范自身的言行和道德感,引导和组织学生对军民融合的内涵充分把握和认识。

3.校外环境的营造

地方高校军民融合环境营造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环节和学生日常活动中增加军民融合等内容,给学生更多的直观认识。但学生的最终归宿仍然是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历练,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地方高校的军民融合人才的培养。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提高学生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关注度。

加大军民融合的政策宣传

1.入学教育的理论学习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必修阶段,入学后对新生进行军民融合思想及相关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军事理论课程的主要知识和脉络体系,明确军民融合式发展对我国经济水平的影响,确立学习方向和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职业规划,军事理论学习纳入新生入学的必修程序,专门介绍我国军事发展的相关问题,使学生确立服务于国防事业,为祖国军事发展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2.学术讲座的政策解读

学术讲座能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提供更广阔的机会,定期组织有关军民融合发展、国防科技创新、军队改革发展、军地人才培养以及军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学术讲座,将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政策具体分析并向学生解读,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及规定,明确自主责任意识和全局发展意识,在部队历练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抓好国家政策提供的良好时机,在部队发挥潜能。

调整和转变专业培养方案

1.课程体系的调整

地方高校要及时结合军民融合的发展重点、方向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时向部队输送有知识、有素质的合格大学生,使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把部队作为建功立业的地方,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专业性。地方高校在调整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和吸收军民融合政策及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开设国防建设、军事研究、部队管理、军政服务等方面的课程,或将其中一二作为必修课程,或设为选修课程,或设为素质拓展课程,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研修,计入总学分。

2.实践环节的增设

军民融合实践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主要采取课外实践、社会调研、参观考察、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将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学习与部队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作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使之与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密切联系。实践教学要由学校相关部门划拨经费,鼓励学生开展系列有关军民融合方面的创新研究,或到驻地部队考察,与部队领导面对面交流,增强学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兴趣,获取更多机会和条件了解军事和国防领域的实际问题。

3.考核标准的改变

要结合当前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可以在学生三年级系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选择有意参军的大学生对他们实施特殊培养,集中训练,定期心理疏导,专门按照部队要求制订考核标准,衡量学生是否有参军的能力和水平。在实施的课内外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改变过去单一的以试卷分数评价的方法,可以灵活采取调查报告、创新论文、分享经验等形式,让学生从更直观的角度谈自己对军民融合及国防军事事业的理解,提高参军毕业生的质量,吸引更多大学生到部队锻炼,为我国军民融合的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构建军民融合的人才体系

1.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就是根据部队建设对人才提出的客观需求,在有关教育理念和方针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最后在不断反馈和修订中予以完善,保证人才培养达到合格标准,向国防和部队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军民融合式人才。部分地方高校招收国防生,这种教学模式应继续发扬,在凸显国防生培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基础上,把发挥地方高校科技优势与发挥军队政治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2.互动机制的搭建

人才体系规划中还要及时搭建更多的互动交流主体,实现互动沟通,这种互动机制是使大学生围绕军民融合发展开展更多的交流活动,实现学生成果的公开展示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走出校门接触更多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互动机制的搭建就是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社团之间、学生与部队之间建立经常性的交流桥梁,实现经验的相互借鉴和参考,从而增长见识,丰富体会,主动参军。

完善军民融合的模拟选聘

1.组织学生积极参军

每年毕业前,国家有关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政策文件都会及时下发,学校要及时宣传国家在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应征入伍的文件,在校园醒目位置悬挂标语,由团委、辅导员牵头作好学生参军前自我定位,为成为合格士兵提供基础性平台。组织学生参军就要及时让学生了解部队的生活和参军的意义,纠正学生“参军可以提升”“参军会影响以后就业”等错误认识,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参军问题。

2.实施入伍能力考核

参军入伍的模拟表现需要及时整理,针对每位有参军意愿的学生予以客观点评,并对整理的资料信息存档,积极发挥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创新的优势,积极向部队推荐,作为考核入伍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使大学生参军入伍顺利实施,辅导员在模拟选聘中要全程辅导,针对思想道德、创新力、组织力、沟通力和适应力等设立综合考核指标和办法,提高大学生参军的综合能力。

总之,高校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大学生参军的方针政策,为军队建设转型提供重要的新生力量,实现地方高校培养与部队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共同做好军事教育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光明日报》2008年3月25日。

[2]马武:《“大学生村官”计划下的高等教育》,《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73-84页。

[3]尤莉娟:《浅谈高校对大学生“村官”选聘前有针对性培养的重要意义》,《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95-96页。

[4]刘桥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第36页。

[5]柴宝成:《高校应增设“村官”专业》,《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2期,第7页。

[6]侯金超:《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践与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26期。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渭南

猜你喜欢
参军军民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唐代参军戏未更名原因考
杨参军
民企“参军”需要把握的问题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