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彭祖伟
清水村——集边屯历史和科甲文化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文、图/彭祖伟
清水村地处永胜县城南40公里,期纳镇与程海镇交界处,隶属于期纳镇,海拔1520米,村落背靠东面的交椅山,面向西边的凤凰山,中间为黄泥田水库、农田,现有1200多户、4500人,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纳西、白、藏、彝、哈尼等少数民族。村委会下设11个村民小组,除一村(大路村)单独在现二级公路西边、新龙村单独在村子东北面,绝大多数村民均聚居在一个大村里。2012年12月,清水村被评为全国首批“传统文化村落”;2014年2月,清水村又入选全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清水过去为滇川茶马古道驿站,是四川到大理转缅甸等国的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交通便利。现仍为交通要道:沿国道S220二级公路南行69公里到宾川,140公里到大理,396公里到昆明;向西北3公里到毛家湾边屯文化博物馆、7公里到程海、125公里到丽江,或东北40公里到永胜,200多公里到泸沽湖,180公里到攀枝花。即将兴建的大理-攀枝花高速公路和铁路,都将经过清水。
唐宋时期,程海湖名龙佉河,因海水经清水流进金沙江,清水故名“河佉乡”,属于南诏国、大理国,是纳西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朝廷在清水设驿站,清水改名“清水驿”;同时,澜沧卫还在此设置冯相、冯升两个百户伍,多数来自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和江西吉安府安福县的将士在此遵行“七分屯田三分守卫”的边屯政策。由于清水驿北距澜沧卫90里,南离金江古渡70里,交通发达,军屯、商屯、民屯并举。明朝中期,清水形成北胜州四大集市之一,经济十分发达,民居、宗族建筑有了长足发展,村落也不断扩大。到了清代后期,清水已发展到一个小城镇的规模,老百姓称之为“清邑”,官称“清邑约”,当时与大理喜洲一道,并称“云南第一村”。民国时期,清水继续发展壮大,并改称为“清水镇”。
尽管清水地处到永胜的要道边,但整个村子还基本保留着古村落的面貌。村子长约三公里、宽一公里许,有三条主街、十多条深巷,沿公路一侧条状分布。村中古建筑林立,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清水村现有瑞光寺大殿、黄家宗祠、袁家宗祠、阮家宗祠、阮家大佛殿、阮家大院过厅等6栋明代建筑,占云南省明代古建筑的十分之一,清朝及民国建筑近600院所,被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早在明代后期,清水的教育就有相当的发展,袁家曾出了“五子四教官”的盛事,阮家也出了“父子举人”。而清朝乾隆年间是清水最辉煌的时期,曾出了刘慥、黄恩锡、杨嵘三个进士和多个举人,刘慥更是以山西、河南布政使和署理山西巡抚的高职,名扬云南。科举选仕造就了大批官员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人,又因为他们告老还乡带来的经济基础、文化影响,清水村空前发展,号称“皇街”。到了清朝后期,清水又有黄耀枢考中进士,单镜等多人拔贡,清水遂有“一村四进士”的荣耀,进士人数占了永胜的一半。民国期间,清水也曾出了八位县长、省议员。所以人们又把清水称之为“文风之地”、“科甲之乡”。
清水村一隅
村对面的黄泥田水库
村寨古南门
明代瑞光寺大殿
明代古建筑雕刻
村巷
清代东岳庙
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建筑
古民居院门
清水村民好文重教是有传统的,早在明朝时即有人弹演洞经。到了清乾隆年间,开始修建东岳庙戏台演出滇剧。洞经和滇剧演出,一直延续到如今,是群众最喜欢的两种民间艺术。清水乾隆年间建的几山书院,内设文庙供奉孔子牌位,是今清水小学的前身。教育被村民们视为一种“产业”,家家户户都把小孩学有所成作为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主要途径。除了读书立业以外,村里还有许多生意人、手工艺人,传统的造纸、织布、榨糖、熬糖、酿酒、凉粉、豆腐、月饼、铁木工艺等手工技艺延存至今,不少手工技艺至今还是一些村民安身立命之本。
老街深巷中,青房瓦舍,明清的豪宅四合院、各家族宗祠比比皆是。这里乾隆年间就修了戏台唱滇戏,如今仍有人爱听爱唱这老戏;这里明清时有闲人在拨弄洞经音乐,如今仍有乐队依照清朝的“工尺谱”在婚丧嫁娶场合演奏;这里端午节包粽子吃芽豆子抹雄黄,如今仍一样不少,晚宴后还是全村人集体登高爬那东面的石崖山于天黑方归;这里春节唱戏天旱求雨耍纸龙,如今仍是唱老戏耍纸龙……清水村作为集边屯历史和科甲文化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在保护与开发上还是有待进一步提升。
古民居小院
四层房檐的古民居
古民居的飞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