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辉 黄金
【摘 要】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是致力于推动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学术组织。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凝聚了李绍明先生的心血和学术热情。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为我国西南民族研究和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重新回顾和总结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有着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李绍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学术贡献
【作 者】王希辉,博士,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金,博士,长江师范学院讲师。重庆涪陵,408100
【中图分类号】K825.1;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4 - 0097 - 006
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一生都致力于我国的民族学人类学调查与学术研究,并把学术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民族学的田野”[1 ]中来,为我国的民族学人类学学科重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西南民族学人类学的奠基人和重要旗手”。[2 ]基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与文化多样性,在倡导并积极推动西南民族研究和民族学人类学学科重建与发展的过程中,李绍明先生大力呼吁,积极奔走联络,致力于西南地区区域联合和合作研究。在李绍明先生的极力推动和协调下,1981年11月3日—7日,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从此我国的西南民族研究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在推动我国西南民族研究、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李绍明先生去世7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和总结李绍明先生为推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成立与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不仅对推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发展有着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继承和发扬李绍明先生的民族学思想、推动西南民族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打破省界”与“大西南”区域联合:
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成立缘起
在改革开放之初,李绍明先生不仅积极推动中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学会的发展与建设,而且还极力呼吁,协调联络,积极推进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成立与发展,试图通过区域联合,打破省际界限来推动“大西南”民族研究,促进民族学学科重建与发展。这不仅是做好“具体的工作”与学术“力量整合”的需要,而且更是民族学学科重建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得到了费孝通先生等前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具体的工作”与学术“力量整合”的现实需要
李绍明先生认为,“为什么要建立中国西南民族学会的问题,这(事)不是心血来潮的”,“我们西南这块在当时的民族学重建过程中,因为具体的工作的关系,其实联系就已经相当密切了”,“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编写工作”,“不是哪个省可以(单独)完成的”。[3 ]242在李绍明先生看来,虽然奴隶制主要在四川,但还有几个县在云南小凉山的华坪、永胜、宁蒗,再有贵州彝族很多,虽然贵州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主,但还有封建领主制和奴隶制的残余,“所以必然有个打破省界来研究的问题”,“当时就已经觉得,要做好中国的民族研究,像西南这个区域,要尽快联系起来,然后再做更大范围的区域研究”。[3 ]242于是,“我(李绍明)考虑把西南这几个省的同仁都组织起来”,和云南省何耀华和贵州省余宏模等商量,“大家都认为很有必要(联合起来)”。同时,就理地理范围而言,在李绍明先生眼中,“西南”主要是指对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以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4 ]这种“大西南观”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西南的地域界定,是一种“具有鲜明的西南人文区域建构的学术意识”[5 ],切实关注到了这一区域的“民族特色”。因此,正是基于“大西南”的学术视野和人文情怀,“我们(李绍明先生等)提出了要建立一个西南民族的研究学会,把西南的力量整合起来,不能单打(独斗)。西南几个省共同来研究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3 ]242可见,组建成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打造大西南研究的学术平台,是李绍明先生为主代表的学术先贤们为推动西南民族研究工作、搭建学术平台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二)民族学学科重建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绍明先生就极力主张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1980年,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中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上,李绍明先生“极力赞成应就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体系而积极行动”,[6 ]旗帜鲜明地号召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的重建工作,大力主张建立“民族学的中国学派”。但是,由于当时学术界还存在“民族学要不要理论”和“要不要建立中国的民族学理论”的学术分歧和不同观点,李绍明先生提出 “要把自己(中国民族学)的学科体系树立起来,不树立学科体系,老做调查,自己(中国)学科没地位,那是不行的”。[3 ]299
为切实推动民族学学科的重建,李绍明先生相继在《贵州民族研究》上发表系列论文,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搭建民族学学科理论的基本架构。[7 ]随后,李绍明先生将上述系列论文作“理论提升”,撰写出与杨堃先生的《民族学概论》[8 ]和梁钊韬先生等编纂的《中国民族学》[9 ]两本民族学基础性著作齐名的《民族学》[10 ]一书。虽然《民族学》一书是“初步的、基础的”,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类书很少”,因此“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学院(现西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他们都用这个本子,他们认为这个本子比较适合于本科(教学)”。[3 ]230
同时,李绍明先生还将《民族学》课程开进大学课堂。1980年,李绍明先生应四川大学邀请为本科生开设《民族学》课程,“(四川大学)让我(李绍明)重新去把这个课(《民族学》)开起来”,“那个时候我(李绍明)讲民族学”,“大概讲了两年”。[3 ]230
此外,李绍明先生积极推动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希望通过“区域人类学的研究去推动整个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进步”。李绍明先生的这个“设想”,“真的起了一些作用的”。比如,“六江流域“的民族综合考察,还有一个“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出了十多本关于南方丝绸之路的论文集,还出了二十四集科学纪录片,从此西南丝绸之路就这样树起来了”;“以前只有少数人承认南方丝绸之路,我们(李绍明等)做了几年工作后,中国承认了,世界也承认了”;“我们这个学会(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基本上是把西南地区的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单位、教学单位一并整合起来了”。[3 ]243-245
可以认为,在民族学学科重建之初,李绍明先生积极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成立、民族学理论建构和民族学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介和宣传民族学,这对推动民族学学科重建和普及民族学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费孝通先生的支持与帮助
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成立的过程中,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对李绍明先生和学会的影响与帮助很大。李绍明先生认为,费先生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影响有两点。“第一个费先生早就提出要打破省界研究”,“我们(李绍明先生等)感到存在这个问题(要打破省界研究),并且我们也就开始实践了,这也是我们筹建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初衷”。“第二个影响是费先生一直大力支持我们的考察,支持藏彝走廊的实地考察”。[3 ]249-250
事实上,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成立前,李绍明先生还曾亲自到北京拜访费孝通先生并寻求支持与帮助。“大概是1981年我们快要建立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了,我(李绍明先生)当时是(筹备)秘书长,我去北京见了费先生,征求他的意见。费先生很支持这个事情(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成立),我们想请费先生做顾问,费先生欣然同意了。”[3 ]247所以,在李绍明先生看来,他(费孝通先生)对西南民族学会的支持很大,不仅是(学术)理论上的支持,甚至很具体的(学术研究)指引你去做一些工作,有时连方法都和我们谈。[3 ]250
可见,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成立与发展,不仅是以李绍明先生为代表的西南民族研究学者身体力行不断推进西南民族研究和加强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费孝通先生对以李绍明先生为代表的西南民族研究学者和学会大力支持的结果。
二、区域人类学与综合性研究:
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学术贡献
在李绍明先生和西南民族研究学者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审慎、细致的酝酿和协调沟通,1981年11月初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在云南昆明正式成立,从此,我国的西南民族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成立
李绍明先生很早就在思考成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问题。据云南民族学院原院长、著名民族学家马曜回忆,(李)绍明自始至终致力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与发展工作。早在1977年左右,李绍明先生就开始倡导各省区之间协作联合,共同研究一些民族科研项目。由李绍明先生具体负责组织并完成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一书就是北京、四川、云南和贵州有关单位协作完成的。[11 ]4李绍明先生也回忆说,1978年、1979年我就考虑这个问题(成立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为进一步寻求支持和扩大影响,在得到马曜先生等西南民族研究学者的支持后,李绍明先生还找到时任云南大学《思想战线党支部书记的何耀华、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余宏模、广西民族研究所的李干芬、广西民族学院(现广西民族大学)的周光大等学者,借1980年在贵阳召开中国民族学会年会的机会,推动成立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筹备委员会”, 推举马曜先生为筹委会主任,李绍明先生则被委任为筹委会秘书长,负责筹委会的具体工作。这样,在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与充分协商后,在费孝通先生等著名学者的支持下,1981年在云南昆明“正式建立了这个国家级学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3 ]243。可以说,这个过程凝聚了费孝通、马曜等学界前辈的学术期待和热情关怀,也凝结了李绍明先生和西南民族研究学者的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
(二)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机构设置
为搞好西南区域合作研究,进一步推动民族学学科重建与发展,在李绍明先生和西南民族研究学者的努力推动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建立了极为规范的学术制度和健全的学术合作机制。
首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设立了一个办公机构——秘书处”。“秘书处是一个有具体办事人员的机构,现在也有专职人员”[3 ]245,“当时设在云南民族学院(现云南民族大学)里面”,第一任秘书是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魏德明,李绍明先生为秘书长。
其次,“引进了一个民主机制,规定会长一个人只做一届,当时有滇、川、黔、贵、藏五省(自治区)的人轮流担任,这就是平等”。第一任会长马曜先生“做了五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已很有起色”。基于李绍明先生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重要贡献,大家推举李绍明先生担任第二任会长,“第三任到贵州,第四任到西藏,第五任到广西,就这么轮流下去。这个办法不是给哪个人做会长,而是给那个省做会长,而且既是给这个省一个地位,也是要加重它的责任心”。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之有效的民主的机制”[3 ]246。
最后,形成了一套约定俗称的学术交流机制。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基本上按学术大会、小会间隔召开”的惯例,“两年开一次会,就是哪个省担任这个会长就在哪个省开,开会的经费就由他们出。[3 ]246在学术会议的基础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还组织出版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集刊 》,“已经有十多本”。
可以说,正是李绍明先生和西南民族研究学者的集体智慧,为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设计了一套民主、科学的运行机制,这为活跃西南民族研究、推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重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和保障。
(三)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学术成就
在李绍明先生和西南民族研究学者的大力推动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为组织西南民族研究、推动民族学学科重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用李绍明先生的话说,“这个研究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成效在哪”,“我们是通过一些学术会议和考察来促进少数民族研究的”,“我们已经把藏缅语族研究、苗瑶语族研究、壮侗语族研究促进了”。[3 ]247笔者认为,在李绍明先生的推动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六江流域”与藏彝走廊研究。事实上,“‘六江流域”也就是藏彝走廊” [3 ]249,如今不论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概念,还是作为一个历史——民族区域,都已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热点区域,成果层出不穷。[12 ]“六江流域”与藏彝走廊研究是李绍明先生推动跨越省界和西南联合研究的产物。早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成立半年后的1982年5月,李绍明先生就组织了六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队并亲任队长,确定以雅砻江流域和怒江中游的藏族、彝族、傈僳族、纳西族、傣族、独龙族、苗族、珞巴族等民族和僜人为考察对象,重点考察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习俗、宗教及民族关系等问题”[13 ]8-9,随后相继出版由李绍明先生和童恩正主编的《雅砻江下游考察报告》和《雅砻江上游考察报告》。同时,在“六江流域”与藏彝走廊进行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还组织开展了“中国南方丝绸之路”调查,出版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 拍摄了40多集影视资料,使“西南丝绸之路”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14 ]可见,作为中国西南民族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和旗手,李绍明先生则是藏彝走廊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李绍明先生一生奔走于藏彝走廊各民族间, 对彝族、羌族、藏族、纳西族、土家族的研究尤为精深独到, 备受西南各民族学者和学术界的敬重。[15 ]
第二,武陵民族走廊研究。武陵民族走廊是李绍明先生围绕武陵山脉推动并建构的重要学术概念。作为祖籍重庆市秀山自治县的土家子弟,李绍明先生多次深入武陵山区进行实地调查与学术研究,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建构“武陵民族走廊”学说,为推动武陵民族走廊研究的深入发展与初步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6 ]尤其是怀着“给家乡人民作交代”和“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浓厚民族情感与社会责任,对原川东酉水土家族社会与文化进行近四年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出版了“合符科学范畴”的经典式中观民族志著作《川东酉水土家》,这是“李绍明先生积极推动并身体力行建构土家学的标志性成果”[17 ]。
第三,其他研究。在李绍明先生和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推动下,贵州民族研究所余宏模主持了“六山六水”调查、广西组织了红水河流域考察”,以及“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三江并流区、西南跨境民族等区域性民族学专题调研又相继开展”[15 ],我国西南民族研究呈现出初步繁荣的局面,这正如李绍明先生自己所说,“我们在西南提倡加强各民族各方面的研究,于是就兴起了这么多的民族研究”,“区域性民族学专题调研相继开展,均取显著的成果” [18 ],推动了民族学的学科重建与发展,这是“民族复兴的一种象征”[3 ]248。
三、“学术与学会的里程”:
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学术创新
作为致力于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学术组织,在李绍明先生的极力推动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在推动西南民族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地历史贡献,推动了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创新、研究范式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通过不断的学术实践和学术建构,初步建构了西南民族学的众多分支学科,拓展了传统民族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西南民族研究和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理论创新。李绍明先生回忆说,我们学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一次提出了藏学的问题。当时中国还没有哪里提出藏学,这第一次藏学会议是我(们学)会1982年在拉萨开的。关于彝学的会议开了两次。壮侗语族的会在南宁开了两次。苗瑶语族的会在贵州开了一次。在大理又开了一次有关山地民族发展的研讨会。关于研究现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问题的讨论会也开过三四次。[3 ]245在正式提出中国藏学以后,李绍明先生和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还通过召开学术会议的形式,“又提出要建藏学中的康巴学”[19 ],纳西学、彝学、壮学、傣学、哈尼学、土家学,[20 ]“最突出的例子是贵州,贵州每个世居民族都成立了自己的学会:苗、布、侗、水、仡(佬)、彝、土家,基本上每个学会每年都要开一次会” [3 ]248。李绍明先生认为,“西南这块研究虽然需要有个全面的综合性的视野,但我们要的不仅仅是综合,而且也要有解析和个体的东西”,“这样就把西南的学术闹起来了”,把“这些‘学立起来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允许的,必须提倡和鼓励”。[3 ]245所以,正是在李绍明先生和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推动下,我国的藏学、彝学、苗学、壮学、纳西学、傣学、哈尼学、土家学等众多民族学分支学科纷纷建立并发展起来,推动了“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21 ]的初步形成,开辟了传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
第二,从“山水流域/通道走廊”研究视角入手,李绍明先生建构并积极推进藏彝民族走廊、武陵民族走廊和其他“流域与区域”民族研究,推动了我国西南民族研究和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范式创新。依托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学术平台,李绍明先生和西南民族研究学者深悟费孝通先生“民族走廊与通道”理论的思想精华,“突破行政边界和民族单位”,创造性地推动了藏彝民族走廊、武陵民族走廊、南方丝绸之路、“六山六水”等区域性民族学调查与研究,这是“基于民族志的区域性特征所开创的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研究范式”[5 ]。
第三,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梳理与长时段、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推动了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方法创新。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倡导的田野调查与学术实践过程中,李绍明一直强调田野调查在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更重要的就是这个学科(民族学)还是要做田野调查”,“现在社会变动这么大”,“现实问题这么多”,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结合把握”,所以“要做田野,这样才能在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提出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真正的、踏实的沉下去(做田野)才是最重要的”。[3 ]240-241在具体实地田野调查过程中,要做到“眼勤”,多留心观察;要做到“脑勤”,多思考问题;要做到“手勤”,认真做详细笔记,并养成习惯,要“大胆求索、小心求证”。
李绍明先生还特别强调长时段、大规模的调查。从调查时间来看,“六江流域”就经历至少半年多的调查时间,原川东酉水流域土家族调查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土家族原始宗教与民间信仰文化调查也持续了三年多才完成,《土家族史》的调查与研究也耗时十多年。可以说,进行长时段地大规模调查是李绍明先生进行民族学实地田野调查的重要特征。
同时,李绍明先生还特别重视历史学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应用。他认为,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要尽力避免调查的盲目性,要尽可能地搜集和掌握“现成的历史文献资料”,查阅各种地方档案和史志文献,仔细研读“所有先期研究文献及成果”,“最好的是把民族学、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3 ]122,把“历史和民族志结合的陆是我们的一个特色”[3 ]130。
可见,作为我国西南民族学研究的先驱,李绍明先生一生都致力于民族学调查与研究工作,将自己绝大部分学术精力都投入到西南民族研究中来。作为倡导和推动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学术组织,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划、成立和具体的学术研究,无不凝聚着李绍明先生的心血和学术热情。可以说,李绍明是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重要推动者和创建者,其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值得后人去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先生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J].广西民族研究,2009(3).
[2] 王希辉.论李绍明先生的田野实践与田野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
[3] 李绍明.社会变革中的人生与学术[M].伍婷婷,等,记录整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4] 李绍明.西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5] 张原.区域民族学与李绍明先生的中国西南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
[6] 李绍明.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体系[J].民族学与现代化,1985(3).
[7] 王希辉.李绍明先生与《民族学》[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2).
[8] 杨堃.民族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9] 梁钊韬,陈启新,杨鹤书.中国民族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0] 李绍明.民族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1] 马曜.李绍明民族学文选·序[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12] 石硕.李绍明先生与藏彝走廊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
[13] 李绍明.藏彝走廊民族历史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4] 王希辉.论李绍明先生的田野实践与田野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8).
[15] 木仕华.论李绍明先生的藏彝走廊观[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8).
[16] 黄金.李绍明先生与武陵民族走廊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8).
[17] 王希辉.李绍明先生与酉水流域土家族调查:以《川东酉水土家》为考察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
[18] 胡鸿保,张晓鸿.李绍明先生对重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贡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9] 李绍明,任新建.康巴学简论[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20] 王希辉,李秋芳.李绍明先生与土家族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1).
[21] 李绍明.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J].广西民族研究,2007(3).
Abstract: The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Society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organization devoted to promote academic researches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All works without exception are embodied painstaking efforts and enthusiasm of Mr. Li Shaoming in the process of preparation to establish,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society. It has mad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for the ethnic group studie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and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reevaluates and summaries Mr. Li Shaoming and the preparation to establish the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Society of China and the historic experience in its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important value for academic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practical guidance.
Keywords: Li Shaoming; the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Society of China; academic contribution
﹝责任编辑:罗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