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以来,西学东渐,岭南开风气之先,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如雨后春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岭南的刊物杂志非常清晰地显示出这一现象。
关键词:岭南;农事月刊;概评
中图分类号: G239.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67
随着民智的开化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学习先进技术带回国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逐渐传入中国境内。国内一些知识分子也意识到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开始关注农业。全国上下掀起一股重农思潮,兴办农业教育,出版农业刊物,以弥补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已不能满足当时农业需要的不足。1922年7月1日,岭南农科大学发起创办了《农事月刊》。以“提倡农业起见,特刊行农事月刊,内容分为著作、林业、园艺、畜牧、调查、杂俎、新闻、行情、小说、粤讴、农歌等,及其他与农业有关系之专件均附载之”,成为岭南地区知名农业期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人看来,《农事月刊》在当时,不仅开启民智,唤醒农民觉悟,指导农民农业生产,而且推动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引进。
1930年停刊,历时9年共出75期,成为我国农学界历史较早的农业刊物之一,在近代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窥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农业院校、农业科技发展的窗口。
以下笔者从《农事月刊》办刊宗旨和目的、其文章、著者分析、栏目设置和行文特点进行概述。
1《农事月刊》办刊宗旨和目的
《农事月刊》在办刊之初,就秉持着非营利性特点,在9年多时间里,《农事月刊》刊发了大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和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信息,大量的农业资讯通过《农事月刊》得以介绍和传播,国外的农业技术也通过该杂志译介到中国,甚至一些农歌也得以流传。作为一个服务性期刊,连续发行9年,殊难可贵。该刊发行章程节选如下。
本刊绝无营业性质,发行方法如下:
(甲) 由本校直接分送各县农业机关,及农民查阅。
(乙) 凡以公私团体名义来索阅本刊者,请先惠邮费二分,并须缮具公函加盖印章图记,否则恕不寄上。
(丙) 各界人士如有关于农林蚕业等著作,或实地调查,及农事新闻市情等稿件惠来,本刊无任欢迎,并请注明姓名住址,以便通讯。各稿件本刊取录后,即酌送月刊若干期
(丁) 凡欲索阅本刊,除甲欵乙欵外,每号收回印刷费半角,全年五角,邮费在内。
同时,《农事月刊》充分考虑到受众的知识层次,在其投稿简章中写到,“惠来之稿或自撰或翻译,本刊均无任欢迎。但文字须浅而易明,篇幅请勿过长。”
从后来每期的选文来看,《农事月刊》很好地保持了创刊之初的精神和宗旨,既接接“洋气”(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又“地气”(当时岭南农业的实际),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2 《农事月刊》的栏目设置、著者分析和行文特点
《农事月刊》作者文章从专业性极强的病虫害防治到农谣,从市场行情到小说,看似有些杂乱,但有极强的栏目设置选择性。首先是“农”字当头,几乎所有的文章选取都与农有关。从小说《蚕言》到文艺《村居杂诗四首》,从杂俎《我好想》到农歌《老农叹五更》,甚至译注《广东蚕》(布士维著,钟宝璇译),无不涉农深矣。
文章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指导性,如谭景文的《棉花种植法》到郭华秀的《番茄种植附波尔陀液制造法》……,不仅体现出现代科学知识,也体现出行文流畅简明易操作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岭南农科大学《农事月刊》编辑们的倡导是分不开的,并且编辑们也亲力亲为,不断用“文风影响文风”,《农事月刊》编辑主任钟宝璇先生亲自操刀,几乎每期都有文章收录,先后写了《森林之七大功用》、《猪种改良法》等文章。正因为作者对该刊有清晰的定位,有先进农业技术理论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所以大部分文章通俗易懂且引人深思,如《新生活—去与农人为伍》(程葆元著),《养鸡好过做官》(傅宝光著),用生动的语言鼓励人们走近农人,发展实业。其中彭利先生的《猪瘟》一文,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意识到猪瘟的严重性,并且总结出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有些文章善于用图表等表现,丰富了表现手法,拓宽了表达思路,增强了刊物的表达效果,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实用性。
3综述
《农事月刊》栏目设置考究,集实践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文章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体现实用性与平民化,突出农业生产地域性的同时注重农业科技经验的交流。对西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及引进、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农业政策的制定、对农民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以及对近代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贡献等四个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华南高等农业教育和科研史上,乃至在中国近代高等农业史和科研史上均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我们今天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农业高等教育与科研状况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是窥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农业科技和农业院校发展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农事月刊》,1922-1930
[2]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M]三联书店,1957
[4]罗志田.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与社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5]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6]陶成.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宄.1990(03)
[7]吴星云.“到民间去”:民国初期知识分子心路[J].东方论坛,2004,(03).
作者简介:林凤翔,华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