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忏悔”——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

2016-11-04 03:46左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忏悔录奥古斯丁欲望

左迅

摘   要:本文通过对《忏悔录》中关于爱欲的忏悔与自我的灵魂救赎来探讨奥古斯丁向“节制的美德”皈依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以及他的解决,分析他如何节制欲望并且从意志决断出发重新理解皈依的实质。他的自我意志在皈依与沉迷中挣扎,他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诱惑与节制中得以克服。借助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我们同样可以反思当下“自我异化”的社会人群如何进行欲望的节制和内心的价值追寻。

关键词:奥古斯丁;忏悔录;欲望;信仰

中图分类号:I54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12-02

“忏悔”在文学话语中表示剖析自我生活中不为人知的行为和思想的自传,在宗教学中表示认知到自己的错误并向神悔过、请求宽恕的宗教术语。对于奥古斯丁而言,在青春时期,他认为自己的灵魂纵情于声色,虽没有过分的去作恶,但是恣意寻欢,在许多后来承认的罪恶之事上纵欲无度,肉体的贪欲以及放纵自我的快感使他在欲望的沼泽中愈陷愈深。于是希望通过虔诚的忏悔能够引导自己回到神的身边。奥古斯丁以自身的虔诚为人世间挣扎生存的人们提供了救赎自我的路途——“忏悔”。

一、奥古斯丁是如何对欲望“忏悔”的

爱和欲望是奥古斯丁生命藉以展开的根本力量,也构成了我们理解他在《忏悔录》中皈依路途的核心线索,那么奥古斯丁是如何对“欲望”进行忏悔的呢?根据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分析,人类的欲望有三类:第一类是“情肉的诱惑”,包括爱欲、口腹之欲、悦目的享受;第二类是追求知识和智慧“好奇欲”;第三类则是妄自尊大、喜好名利的虚荣心。奥古斯丁从基督教道德的原则,批判了人类各种贪欲的危害,但其实自己则在世俗之欲和神圣的信仰之间徘徊不断。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学习修辞术的时候,他的爱欲表现的十分浓烈。由于自我内心深处对于爱的缺乏,像奥古斯丁这样,人才会极力去获取爱的欲求来换取充实,反而会让本应充盈的生命内核变得贫瘠。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苏格拉底借第俄提玛之口将“爱”理解为“充实”和“缺乏”的混合体,因为“缺乏”所以充满渴望。在柏拉图看来,人们欲求爱和美的事物是为了让自己幸福。而奥古斯丁却说:“我得到了爱,神秘额带上了享受的桎梏,高兴地戴上了苦难的枷锁。”毫无疑问,奥古斯丁沉溺于欲望的爱是无法得到人性的充实的,他真正缺乏的是超越肉欲的不朽之爱。

卷二当中,在回忆起“偷梨事件”时,奥古斯丁坦言,他之所以行偷盗之事,不是因为他匿乏这些物质,而是因为他缺乏廉耻和正义。他明知这种行为是卑劣无耻的,但依旧渴望体验偷窃带来的快感,他甚至对犯下的罪过津津乐道。这种为了作恶本身而作恶的行为实属大逆不道。从十九岁到二十八岁,奥古斯丁自认为是“身为私欲的败将”从而贪慕名利,一方面追求虚幻的显赫声名和观众的掌声,参加诗歌比赛,争逐舞台表演的虚名,放纵毫无节制的情欲。虽然他也追求真理与智慧,但是只会追随青春的“浪潮”和“冲动”,受制于“淫欲的疯狂”与“物质的光华”,并不能从根本上变成约束自我的生活伦理,因而无法上升到真正的智慧。

二、《忏悔录》的现代启示及价值追寻

在《忏悔录》的字里行间,我们读懂了奥古斯丁反思和皈依的心境,就需要去发现究竟他的救赎之路对于我们的启发价值表现在哪里。虽然奥古斯丁的“忏悔”概念是建立在上帝神学的基础上的,但它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忏悔录》中,奥古斯丁的思想中形成了一股信念并且由此衍生出对生活的反思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拥有了这样的信念,奥古斯丁开始经历找寻信仰和智慧的过程。

在奥古斯丁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道教先贤老子的影子,并且从中找到现代社会中“节制”欲望的出路以及如何保持内心的价值追寻。老子的毕生信仰是无限的靠近“道”,将“圣人”视为最高“道”的信仰者和承担者,而奥古斯丁则是皈依“至高无上”的上帝。或者可以说,奥古斯丁的救赎之路的挣扎也就是老子毕生的“圣人”理想的追求,同样的,老子在关于世俗欲望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更加透彻的反思自我。在老子心里,圣人是“少私寡欲”的典范,要保持“守静致虚”“涤除玄鉴”的精神状态,因而“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不去钦羡于物色耳食之欲,不去垂涎世间的稀有之物。对此,庄子曾说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说明欲望的大小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和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奥古斯丁认为被欲望的侵蚀让他远离了上帝的怀抱。

通过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理解,他在追求人生信仰时所进行的思想挣扎以及对心灵的皈依,我们也能够反思当下的自己。在这个“欲望都市”中,或许能够找到精神生活的归宿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甚至不能向奥古斯丁那样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缺乏反省和沉思,终日在浮夸而伪善的过着日子,何为信仰,信仰的价值在哪里?相信我们之中的多数人都是茫然的。在人类精神生活的演化进程中,信仰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或者说是信仰对他关于现实生活的欲望需求具有极大的制约性。现实中,大多数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的的确确失去了信仰,我们甚至根本不认识自己,只是在从众的安全感当中得到精神麻醉。所以我们经不起物质的诱惑,对功利和声誉的欲求足以让身心变得狭隘,逐渐丢失了心灵的至善直至被“异化”。麦克卢汉在《机器新娘》中说过,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化中,人被“异化”成为“无超越欲望的单向度的人”,主要表现为自由异化、消费异化、精神异化,人与人的相异化。马克思在其哲学思想中也提出过“异化理论”,预见到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会导致人的精神领域越发的空虚,充斥着网络与通信的日益发达,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反思自己的时间少了。所以,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甚至在喧嚣中无暇去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是在物质生活的诱惑得到欲望的契合,因而我们需要信仰,一份能够给心灵带来充盈,让人生充满意义的信念。

三、结语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能够对我们的心灵加以启示的。作为青年人,我们无法真正像奥古斯丁那样虔诚的反思和忏悔自己,也并不能达到老子的“圣人”典范,但是我们应该去体察自身生命的意义,追求自我觉醒后稳行高处的信仰,或许世俗的人生只会让我们追求生命的功利价值,对物质的欲求成为我们的终极追求,这种贪婪的追求会让我们失去人性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内在的觉醒,人才能够体悟到内在向度的信仰的意义,不让欲望的浅薄稀释掉生命的浓度,所以佛家看一切皆成空,基督教说欲望是罪恶的根源。让外在拥有的一切转化成为内在意义的动力,这样被欲望熏染的思想才会被自我的信念净化,这样在最平凡的人身上也能发现人格的光辉,在世俗功利的现实世界中保持一份恬淡的超然心境。

注释:

①奥古斯丁,周士良(译).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6.

②奥古斯丁,周士良(译).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2.

③方尔加(撰).《道德经》意释致用[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208.

参考文献:

[1]孙帅,皈依与节制: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宗教经验.《哲学门》第十四卷第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胡经之,王岳川等.西方文艺理论教程(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敏,.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来谈“恶之因”[J].大众文艺,2010(01).

[4]花威.得性与信仰: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阿利比[J].伦理学研究,2016(03).

猜你喜欢
忏悔录奥古斯丁欲望
漫画
忏悔录怎能写成“八股文”
论奥古斯丁的“根本恶”观念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